APP下载

高中议论文的整体穿插之教学探索

2017-04-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议论文

(诏安县第一中学,福建诏安363500)

高中议论文的整体穿插之教学探索

谢志勇

(诏安县第一中学,福建诏安363500)

目前的议论文训练有的是在考试中带有随意和功利性的评判,有的只是机械地按立意、选材、结构等进行逐块训练,看似有序,实则枯燥单调。议论文写作训练可以进行整体穿插教学,即不对议论文写作的知识点做碎片切割,而是把各个训练点有机结合,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滚动整体推进,解决写作教学中易产生的单调问题,做到教学的有趣和扎实。

高中议论文训练;格式塔心理学;批判质疑思维;整体教学;交叉穿插;滚动推进

一、高中议论文实施整体穿插教学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高中议论文教学存在两种情况:首先是功利且随意性强,教师只是根据月考和单元布置题目,对题目的选择也较随机,往往依据当下考试的热点潮流去做一定的筛选,没有顾及学生的阶段能力差异和思维的渐进,带有明显的功利,一般只是做佳作展示和评判,更多是应试套路的训练;其次看似有序,实则机械的碎片切割。教师会按照立意、结构、逻辑、素材、表达等分块训练,力图通过对某一板块的连续训练达到集中突破,得到提高。这些做法其实违背了写作的根本规律,议论文是学生思维、逻辑与语言表达、阅读积淀能力的综合体现,任何教学都不能把它做清楚完整的切割,更不是套路的演练。

二、穿插于整体性教学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谓眼光独到的工匠,能够按着心中的形象挥动斧子;胸有全局方能挥洒自如。教学亦是如此,需要对全局了然,又要对哪一阶段达到何种目标清楚,即节奏感。所以实施整体性教学要讲究下面的策略:

“长短”即指教学目标的长期与短期;“交叉”指一定时间里相关教学的知识点教学进行必要穿插,形成小整体;“循环”即指教学目标达成短期目标后教学内容不断重复向更高点滚动前进;“渐进”指教学时难度是阶梯式递增。

这四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应同时运用这四种策略,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一个“乐”的基准,即不让学生厌烦、产生审美疲劳。

三、运用小整体穿插解决议论文教学单纯切分产生的单调问题

笔者以为整体就是教学必须有条理,有序分割成块面,一个块面讲透之后再进行另一块面,最后必然整体提高。为此,以往笔者在设计议论文教学训练时,先立意,切分分论点再选择论据,然后学论证表达,认为这样就具备整体性的设计理念,从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出发,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逐步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好像更易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

但教学是内在的统一体,为了所谓的有序,教师常常将其进行人为的分割与细化,常以为这样的对点的分割与细化就是有序具体而生动深入。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墨·考夫卡说:“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在力图加以分析时,这种整体性就会被破坏。”这样的分割与细化其实是忽视作文教学的全面联系,难免会造成教学体系的支离破碎以及学生的焦躁,把好好的作文教学弄得乏味,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条块分割就陷入无法避免的一个弊端:单调。例如连续三周进行立意训练,每周一则材料要学生分析立意,学生立刻烦躁,因此在大整体的框架下应该进小的交叉,使之循环、渐进,从而有趣。例如一节课或起码一阶段的训练应从思维与立意、论证与论据的选择、逻辑与表达等攫取两个以上或更多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某一时间段对教学是一个小整体然后再逐次提高,再整体跃进。学生乐学,这个乐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教师在对教学的有效性、目标不同阶段的达到程度以及传授何种知识的有效把握下进行的愉快有效教学。

四、小整体穿插策略在议论文教学的运用示例

(一)思维与立意、逻辑和表达整体穿插的基础训练

1.辩证批判质疑思维与立意的入门训练

以立意为例,长期目标是学生必须运用辩证的全面的批判的思维理性客观地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及现象质疑,追问,做出自己合理的评判。但老教师不妨从最粗浅的思维训练做起,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去追问怀疑,不盲从,去对比分析,得出属于自己的判断。例如短期目标是多角度分析,辩证提出观点。先选择一些成语,如“班门弄斧”“滥竽充数”,再选择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如“萨顶顶假唱”等进行质疑,求同或存异,做好立意的辩证分析,做好批判辩证思维的入门训练。如以下示例。

萨顶顶假唱

正:为了不辜负观众,不让观众失望,出于节目效果考虑,用假唱避免可能的失误,歌手假唱其实也情有可原。

反:假唱令人难以容忍,是对观众的欺骗和敷衍。

合(正反兼收):歌手应该真唱,显示真正的艺术水准,但有时为了掌控舞台,避免失误而影响观赏性适当假唱不必苛求。

通过这样粗浅入门的训练有效地训练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用批判的思维来质疑,思考,形成自我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初步形成多角度切入、全面辨证分析的能力。但由于学生不知如何深刻表达论点,而此时如果连续训练立意可能会使学生疲倦,削弱学习激情,这时就必须适时转换,依据交叉穿插原则再选取材料进行议论语言表达的训练。

2.逻辑和表达的基础训练

思维决定立意的角度与高下,逻辑却与表达的严密紧密相连。索绪尔把语言系统分为两个部分来阐释: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曾经说过:“区分语言和言语就是区分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属性,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语言比做交响乐。”把语言比喻成交响乐无疑是要说明语言是从整体上把握的。语言系统是由语言和言语构成的统一体,二者在语言系统的大家庭内各负其责,各尽职守。学生的日常言语与写作的语言是有区别的,但学生往往不知如何用议论性语言来表达,而是把日常的言语使用到议论文的写作语言,自然缺乏议论文应有的语言特征,所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议论文的语言特征:多用排比、反问、疑问句、通过关联词连接,使用精辟成语,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构成尖锐的质疑或评论,适当运用长句与整句,整散结合,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有张有弛。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活动是先于语言表达的,在什么情况下说,说什么怎么说,都在头脑中经过思维的加工,所以思维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慧于心而秀于口”,思维强则语言强。思维强则其提炼的中心与思想还有语言就准而深,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其立意与语言的高低,紧密相连。

(1)先进行简单的修辞、关联词用语、句式训练

例如论点:表演要脚踏实地。可以引导譬喻:我们必须做扎根大地的安泰,方才不失去大地母亲浩大的力量。艺术如果假唱就是无根的浮萍,难以获得群众的认同。

(2)接着多种修辞综合运用的训练

例如论点:假唱无法接受。运用排比、设问、反问训练表达:当油可以来自地沟,当肉可以注水,当你满怀期待走进晚会会场,你听到的是假唱?你的心会战栗吗?你——接受吗?不——绝不!我们不接受!我们绝不绝不接受!因为那意味着——舞台存在,艺术死亡!

通过示例,学生明白:运用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运用短语,长短结合,语句就变得有力激昂。

3.思维与关联词的并重训练

注意什么样的逻辑使用何种关联词,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一般有因果分析、假设反推等。

例如假设反推分析事例,可以用导引词“如果”“假若”“若”等字眼,从事例反面假设或者以退为进,这样可以使说理更有层次。

例句:“假如歌手话筒拿反假唱不是对观众的欺骗,可以得到原谅,那么感情就可以欺骗,艺术就允许造假,业界就可没有良心,因为一切可以没有下限。”

上述的语言训练可以单独进行,在起始阶段结合立意论点的表达进行,但个人不提倡对某一板块连续高强度训练。议论语言的训练会使学生的语言变得美而富有张力,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表达的逻辑与条理,反过来促进其议论立意的准确表达与优美。

(二)思维与立意、逻辑和表达整体穿插的深入训练

当学生能够提出粗浅的中心论点并且能浅层表达之后,可以依据渐进原则再选取材料进行批判质疑思维立意和逻辑表达的深入训练,对观点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和对比论证,得出分论点,开始学习训练质疑思维的深入、深刻。

例如作文选题:富人与明星在慈善捐款中往往遭遇“逼捐”,有人认为这是道德绑架。你怎么看待?

通过第一阶段的批判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来理性地看待本事件,可以得出两种观点。

正:富人与明星本就是公众人物与社会利益既得者,应引领公德之潮,要捐,不是道德绑架。

反:慈善是爱心自觉,是一种自愿的善行,试图通过种种手段要求他人捐款,就是道德绑架。

第二阶段就应理清事件内涵,考虑双方论点的逻辑立足点,追根溯源,质疑对比分析,得出己方的逻辑立论,是为分论点。

例如选择反方观点:逼捐是道德绑架。就必须引导学生理清捐款与道德的概念内涵,运用因果思维与对比思维来分析捐款,社会地位、道德、权利之间是否构成必然的联系,切分论点,就可以形成严密的逻辑表达:

1.捐款作为一种道德善行,更多体现的是爱心自觉,道德只能律己不宜强迫他人。(理清事件关键概念的内涵,即捐款、善行、道德。)

2.公众之所以逼捐,其实是对明星富人的财富嫉妒与对道德楷模的病态要求。假如捐赠人受于舆论威胁而不得不捐款时,他已经不是为了慈善本身而捐赠了。这时道德表现为一种暴力,成为道德要挟和道德勒索。(彼方的因果推理与此方的假设反推。)

3.捐款属于自愿的道德行为,体现的是爱心和奉献精神,逼捐则限制了人自由处理自己合法个人财产的权利。本质上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在法治社会,这就是绑架与软性暴力。(双方的对比)

接下来可以进行选择论据的训练,选择论据的根本在于学生的批判质疑思维能力,论据的使用在于求准求新求深,不是简单的论点加论据的叙述堆砌,选择与阐释论据的准确性与前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训练关联密切,同样要引导学生辩证批判看待论据,思维的惯性是很可怕的,它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钝化,学生往往单一地看待论据。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论据:例如索尔仁尼琴,反对威权,坚持真理,是时代的守望者,是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标杆。可以引导学生批判地看待论据:例如陶渊明,多数学生都认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平和,超凡脱俗,但其实陶渊明也有“怒目金刚”的一面,凌厉刚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咏荆轲》),一个性格永远温和的人是写不出如此慷慨刚阳之诗歌的。同样陶渊明看似弃官,鄙弃名利,但陶渊明是不是完全漠视名利呢?应该看到陶渊明依然写信向朋友举荐儿子出仕,因为他明白唯有经历绚烂方能回归平淡。引导学生剖析,追问,质疑,通过这样的训练,其实也是把批判辩证思维、立意与准确选择论据、剖析论据紧密结合训练,形成小整体,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智力特质。

“言”以证“意”,议论文是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表达、阐述和证明自己的思想,在理性的分析中,雄辩的逻辑推理里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能力要求短期内无法通过突破一点一蹴而就。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在中国哲学里,人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生理系统,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个体的生命活动从来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各部分一直保持整体的和谐平衡,人才会健康,进而中气十足。所以人的成长无法短期超越,任何揠苗助长都是对生命的整体进行破坏,同样,对议论文写作,试图做任何单一的切割力图在短时间里求得写作的进步本身就是对议论能力形成的戕害。只有当小整体达到短期目标再继续向整体更高层次要求的循环交叉,滚动前进,使学生不断地蛙跳跃进,才能锤炼批判质疑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智力特质,写出富有气势的议论文。

[1]刘良华.论“整体教学”.[EB/OL].ht tp://www.j ixue.cn/ jyzx/yw/zyfz/20133/19361-2.html.

[2]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册)[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刘永康.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郭红伟.整体观框架下的索绪尔与格式塔[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简谈“议论文”写作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