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士人的理想与出路
——儒家、儒学、儒生、儒林与《儒林外史》

2017-04-15韩青芸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士人人生

韩青芸

(山西大学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士人的理想与出路
——儒家、儒学、儒生、儒林与《儒林外史》

韩青芸

(山西大学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的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事实。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三观、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上,与儒家一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表面看来,儒、道是分离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一个是看透一切之后的竭力改变,一个是看透一切之后的转身离去;但实际上它们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中国古代的文人,于内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于外又受现实世界的限制,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影响下,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不同的选择。

士人;理想;出路

一、仕进

回顾前人走过的路,很多人都有过做官的经历或是在求取功名的路上。有些人用相对少的时间便取得成功,而又有多少人用尽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希望通过仕进这条路实现人生理想。周进、范进,严贡生、严监生等八股取士制度的热衷者,成功者精神已被蛀空,失败者更是贪婪、势利。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仕进这条路,也许是因为这样可以借助国家机构的力量,更容易发挥作用,更有话语权利,得以施展读书人兼济天下的抱负,造福百姓,立下功绩,可以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从而实现立功之不朽。

在封建时代,当一种制度确立时,必定有它最初存在的合理性,而功名富贵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追求。从儒家传统思想来看,“学而优则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使得这“功名富贵”四个字也未必让人感到面目可憎。只是当一种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僵化地束缚人们的思想,乃至扭曲、摧残人的宝贵生命时,这种制度不仅需要批判,更有当革除了。同样,当财富不再成为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一种负担时,不如舍弃它。

研究者傅继馥认为:“《儒林外史》是为一代文人请命,写的是儒林痛史,而不是儒林丑史。因此,小说既写了八股功名对广大士子的腐蚀又不把他们写成群丑,小说对他们进行讽刺的同时,又描写他们虽然在长期腐蚀和百般折磨下,仍然在心灵上保持着一些值得同情的,甚至是善良的品格,明确地显示他们并不是什么丑类。”我想这也是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吧。

二、山林隐逸

读书人是追求仕进的,但比仕进更为本质的知识阶层的历史使命是任道。当仕进与任道发生冲突时,为了弘道,为了向“势”展示“道”的尊严,士人宁可不再“进取”而隐逸于山林。归隐与仕进表面上看是两种相异的人生选择,实际上归宿是一致的。隐士所体现的正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以道自任的传统人文精神。同时,隐士们在追逐名利的世俗之外树立了精神的楷模,他们的清高品行对社会风气趋于醇厚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黄庭坚盛赞富春江边的隐士严子陵“能使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就是基于这一点,从而实现立德之不朽。

魏晋名士尽管高谈老庄,实际仍是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并不能构成他们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们的精神上仍无法派遣或予以解答。陶渊明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只有他真正做到了,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他可以说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中得到安息,他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三、著书立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所谓“发愤著书”,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也无法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二是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理论观点,写“成一家之言”的著作。

韩愈的“不平则鸣”,他提出了文学创作是“不平则鸣”的产物。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指出“不平则鸣”是一种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不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不管是“人”还是“物”,只要遇到“不平”就都要“鸣”。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对人来说,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他的思想感情得不到自由的发挥,必须要“鸣”,即形之于言、发之于歌。“鸣”,是一种积极的对现实的干预,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为受郁结的意找到一条能够疏通的道路。

柳宗元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事迹和理论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贤哲在当代不得志,不被容于世,然后就把这种不得志的穷困和痛苦发泄到文学作品中去。其作品在当代也必不得志,难行于世。但是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永远将真金埋没。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综观古今文学史上的佳作大多是因不得志而激发起创作兴趣而终成千古流传之文的。著书立说亦是一人生选择,可以实现立言之不朽。

四、小结

人生道路的选择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所说的,还有弃文经商,或做一私塾先生,或谋一生计,等等,总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士人积极入世,以期达到人生的最高理想,会有人成功,也会有人失败。有些人也许迫于无奈,也许自有所好,不在乎世俗的目光,选择其他的出路。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士人在明白一切之后,转身离开,回归自然。每个人肩上都有他所应承担的责任,在完成这一切之后,一切杂念都没有,转身离开,真的很好。

[1]陈文新,鲁小俊.《儒林外史》与传统人文精神──论吴敬笔下的贤人及其人格追求.江汉论坛,1998年09期

[2]杨黎光.血泪仕途:中国士人的理想与困境.深交所,2009,26(1):60-64

[3]孙存准.文人的出路.杂文月刊:原创版,2009(1):74-74

[4]美的历程,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07.01

[5]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6

韩青芸(1995.11-),女,汉族,山西省,本科,山西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士人人生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人生中的某一天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单宝塔诗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