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 借鉴 提升
——《法治新闻传播》办刊理念的缘起与落地

2017-04-15骆兰兰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闻奖报业日报

■骆兰兰

实践 借鉴 提升
——《法治新闻传播》办刊理念的缘起与落地

■骆兰兰

一次与同行聊天,一位资深法治媒体记者说,她最看好检察日报。我只当是溢美之词,但有一句话还是打动了我。她说,我看过你们的 《法治新闻传播》杂志,像你们这么重视新闻研究的媒体不多。

这话没错,检察日报的确非常重视新闻研究,因为我们的创业者志存高远,要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传媒”。

1991年7月,检察日报创刊。1994年2月,旨在交流采编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内部刊物 《采编通讯》就创刊了,时任最高检检察长张思卿亲自题写刊名。为激励采编人员及时总结采编经验、重视新闻研究,检察日报社还专门制定了采编人员考核办法,其中一项考核指标就是,每人每年至少撰写一篇业务总结文章或者新闻业务论文。为在报社养成良好的业务学习氛围,时任检察日报总编辑刘佑生要求所有人每年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连办公室的司机都不例外。社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效推动了全体采编人员研究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此举不仅繁荣了检察新闻研究,而且大大提升了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随着检察报业的不断发展, 《采编通讯》也经历了几次华丽的变身。2003年1月, 《采编通讯》改版为 《法制新闻传播》,刊名更有学术研究意味,内容也更加丰富,由原来的32页扩为48页,编辑风格更加成熟,在业内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新闻界同行和法治新闻研究者主动为其供稿。2007年1月, 《法制新闻传播》再次改版,刊名改为 《法治新闻传播》,体现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特征。同时,杂志改为以检察出版社书号正式出版,由内部刊物变身为公开出版物,成为我国新闻界唯一一份专门研究法治新闻的期刊。

在这一次改版时, 《法治新闻传播》杂志主编、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赵信明确提出了办刊理念:实践、借鉴、提升。这一理念,是对杂志创刊以来采编经验的总结、对今后采编工作的指导,也是我们力求达成的目标。实践、借鉴、提升,这三者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研究采编实践、总结采编得失,是为了给采编工作提供借鉴,从而不断提升中检报业的新闻报道水平、不断扩大中检报业的影响力。

在这里, “实践”首先是指中检报业的采编实践,其次是其他媒体的法治新闻报道,以及与法治新闻相关的问题。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非常重视新闻研究工作,他多次强调 “不忘初心、注重实践”,明确要求重点关注检察报业,宣传报业采编成果,分析报业采编得失,同时要拓宽覆盖面,关注与法治新闻相关的问题,并且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多研究采编实务,少发纯理论文章。由此可见,关注采编实践,研究采编得失,是贯穿 《法治新闻传播》杂志采编工作始终的指导思想。

《法治新闻传播》因采编需要而生,以服务采编为使命。编辑部在策划选题、组织约稿时,密切关注中检报业的采编实践,从日常的采编心得到重大采访活动,我们都高度关注。 “业务圈”版块刊发了许多一线编辑记者的采编心得。比如,张仁平撰写的 《写在万米高空的新闻》,介绍了他采写一则消息 《海外华侨关注最美检察官评选》的经过和背后的故事,非常生动、有借鉴意义。

“借鉴”和 “提升”是我们研究采编实践的目的。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采编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比如,约请检察日报年度十佳影响力报道的作者交流采访报道经验。2014年第六辑推出了一组文章: 《好文章需要精心打磨》 (徐伯黎) 《展示法治媒体的担当》 (靖力) 《朴实的语言更动心》 (邱春艳) 《人物报道策划先行》 (徐盈燕) 《挖掘出来的 “标本”》 (刘文晖) 《把检察新闻做透》 (郑赫南) 《全媒体传播新模式》 (高鑫) 《在 “偶然” 中追求 “必然”》 (李曙明) 《以情动人》 (杨洁)。这些接地气的业务研究文章能给采编人员最直接、最走心的借鉴和指导。

再比如,约请媒体专家对最近的法治新闻报道得失进行分析和点评。在 《灾难岂能谱成英雄赞歌》一文中,作者王星对青岛媒体报道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故进行了反思。 《河北 “亿元贪官”报道热潮后的冷思考》一文中,作者吴文汐分析了各大媒体对河北 “亿元贪官”、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超群一案的报道得失。“星稿点评”栏目还专门约请专家对本报星稿作品进行分析和点评。我们还邀请马少华等专家学者对检察日报五星稿件进行点评,让专家来告诉你这些获奖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典型人物报道,是检察日报常规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让典型人物报道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是记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2010年 《法治新闻传播》第四辑推出了一组文章,专题研究 “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约请不同媒体和院校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典型人物写作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为本刊撰稿,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典型人物报道的演变。

2015年,编辑部再次调整采编方案,开始采用 “专题+集外集”的书刊模式,即:每期围绕一个专题组稿,使刊物的选题策划更有厚度,研究也更有深度。我们以走基层、驻站记者、新闻策划、新闻文本等为题,梳理和总结了检察日报创刊以来组织的大型采访活动,记录了不同时期驻站记者的感人故事,对法治新闻文本的基本特色、新媒体对新闻文本的冲击、重大活动和案件报道策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选题都较好地落实了李社长关于 “贴近中检报业采编实践”的要求,传播了本报的采编成果和采编理念,并为采编人员研究业务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作为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法治新闻的学术刊物, 《法治新闻传播》杂志始终关注新闻与法治研究,刊发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有四篇论文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三等奖。如,万春撰写的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徐华西撰写的 《对主流媒体新闻策划规律的再认识》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三等奖;王松苗、李曙明、赵倩撰写的 《传媒与司法: “冤家”还是 “亲家”》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三等奖;魏春华、吴珂撰写的 《法治新闻的数据挖掘与应用》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三等奖。 《法治新闻传播》在业界和学界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法治新闻传播》第一任主编、检察日报原副总编万春认为,中检报业的每一步发展,不仅与全体检察报人的新闻实践密不可分,而且与报社党委、编委会始终高度重视新闻研究工作,主要社领导带头开展新闻研究息息相关。这是对本报新闻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新闻奖报业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灵感日报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
青岛报业整合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