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抓人心,文字就有力量
——分享 《方圆》的办刊理念

2017-04-15■孙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方圆事务所律师

■孙 丽

紧抓人心,文字就有力量
——分享 《方圆》的办刊理念

■孙 丽

1992年夏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肖扬同志在一份批给中国检察报社总编辑刘佑生的报告中,提出要创办一份法制类文艺刊物。经过半年多的筹备,1993年初,《方圆》 创刊。

试刊号64页,封面我还记得:黑色的封面上是个年轻的 “女犯罪嫌疑人”,头发半遮着脸庞,眼神低垂,手腕上闪着明晃晃的镣铐,让人看了就难忘。这个模特是当时京西饭店一名服务员,我们托熟人找过来的,还付了少许劳务费。

从那时起, 《方圆》就定了调子:写实主义,法治视角。语言文字偏向于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法制类报道,以文学的笔法叙述案例,绘声绘色,紧抓人心。

“方正法度,圆融情理”

十年后,2002年 《方圆》全新改版。那个时期也正是以 《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南方系”新闻崛起时期,各大媒体跃跃欲试都在朝专业新闻化方向发力。杂志确立了 “方正法度,圆融情理”的办刊理念:由黑白纸张转变为全彩版,铜版纸印刷,由原来法律文学刊物转向法制类新闻杂志。

改版后的 《方圆》积极引入中青年法学家 (学术顾问)、学者型作者 (主笔)、骨干编辑记者参与策划重点选题写作,由案例纪实向思辨法治转型,使杂志的文本创新探索有了一个新的标杆,第二年, 《方圆》杂志就荣获了最高人民检察院 “金鼎图书奖” 一等奖。

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标语的真相》 《爬梯之讼》 《偷车贼的故事:诉讼中的和解余地》 《赤脚律师》 《青海太平》等新闻作品,从寻常生活中捕捉法律的印迹,语言活泼,现在读起来仍然触动人心。

比如, 《标语的真相》一文中 “‘他娘’的名誉权”,作者写道:中国文化里是否有 “标语迷信”,似乎很难考证。然而,民间语文中的 “涉法标语”又往往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呈现社会的现实。 “毁树一行,先死他娘。”刷在墙上的这幅标语显非法治视角。砍了你家的树,你自可报案,等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处理,如此诅咒有何益处?这是封建时代的诅咒、巫术等迷信活动的现代翻版。法律的惩戒只涉及违法者、犯罪者本人,从不株连亲属。上述诅咒使被诅咒者的母亲名誉受损,砍树者之母可考虑向法院提起名誉权之诉。当然,你砍人家树也是不对的,是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这和名誉权是两码事。

当时的新闻界风起云涌,竞争势头初显。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顺势北上,与光明日报社跨地区合办 《新京报》,借助北京的地缘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深度报道”和“评论”,向全国辐射。同类期刊 《民主与法制》 《法律与生活》 《检察风云》等风生水起,杂志有暴雨将至之感。

2005年1月, 《方圆》改版,改名为 《方圆法治》,出版周期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杂志编辑部也从报社一个部门升级为杂志社 (独立法人)。改版后的 《方圆法治》突出法治新闻报道特色, “关注民生、倡导廉政、研判经济、启蒙法治”,加强了重大案件报道力度,陆续推出了一大批掷地有声的新闻作品,如 《贪官为何越判越轻》《济南爆炸案,段义和》等。其中, 《一位退休检察官与84份阵亡通知书》一文入选中央电视台 “封面2006”主题晚会,成为电影 《集结号》的故事原型; 《举报庞家钰》一文,因为扎实的采访和客观的报道风格,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做有质感的法治新闻”

杂志不同于报纸,不是转瞬即逝的新闻纸,它需要的是故事渗透纸背的感觉,不是单纯被讲述,而是人心可以感觉到。随着杂志采编团队的日趋成熟,除了 “爆猛料”, 《方圆》还有意识地向民生法治领域倾斜,加大封面专题报道的策划力度,讲求语言的通俗流畅, “做有质感的法治新闻”。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法治印迹。人们经常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按理说,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饱经风雨、阅历丰富,应当对世事洞若观火,心中明镜一般。然而,根据近年来一些司法机关的统计数据,老年人正在成为诈骗案件的主要被害人群。为什么老年人反而容易受骗,老年人又要怎样避开紧锣密鼓的诈骗陷阱?杂志顺势推出了 《老年人防骗指南》。

比如,从细节入手观察法治进程。反腐案例很多,但是有一种行贿手法很特别,一改以往直接送真金白银、皮袍、人参、香车豪宅和有价证券等传统做法,而是投其所好,摇身变成了官员们喜欢的玉器、青瓷和名人字画等。这么一来,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就被遮蔽在貌似文人雅趣的珠帘中,变成了一种似乎很文雅很有品位的往来。近年来,由 “雅贿”引出的 “雅贪”数不胜数,文强、慕绥新、王怀忠、肖作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雅贿都有什么套路?数额在司法上如何认定?从细节出发,就有了 《雅贿江湖》。

比如,走进边缘群体,看一看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在安徽、山东、江西等地都发生了多起越南新娘逃跑的事件,使得 “越南新娘”这一群体进入公众视野。她们有的通过正常渠道来到中国,有的则是被拐卖、偷渡入境。事件的另一方则是农村大龄青年,为了娶个媳妇往往花费数万,倾尽家底。即使是合法的越南新娘,也面临国籍申请难、落户难等问题,更不用说一旦离婚带来的繁琐法律程序。他们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请读一下 《越南新娘》。

比如,热点法治新闻背后又蕴含哪些不为人知的法治常识? 《奇葩案件,让法律有趣起来》就集装了不少这样的案件:优衣库更衣室不雅视频事件,竟然就引发了关于 “更衣室”到底算不算公共空间的大讨论,其间各路学者的口水大战,硝烟四起。再比如青岛38元一只的天价虾,生生让各路大侠搞不清楚:这店主到底是普通的民事违约,还是触犯刑责的欺诈行为。还有那个被灯砸了后脚跟而索赔1000亿的老太,捉人眼球的炒作背后,维权和欺诈尚有一步之遥。

这些案件,让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带来了人间烟火的味道。这样的选题,往往也比一些宏大叙事更耐人寻味。

带着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杂志和读者一起找专家、查资料、做拼图、求真相。现实中,我们也得到了呼应。 《蚁贪》 《盗墓江湖》 《贪官拎包人》 《亲历编纂民法典》等报道引发了舆论热潮,推动了相关立法进程,其中 《“三非”老外生存状况调查》荣获全国社会综合治理新闻一等奖, 《问责通钢》被评为全国法制好新闻奖深度报道类一等奖,杂志还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 “抗震救灾先进期刊”,荣获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

在全媒体背景下,我们发挥新媒体 “短、平、快 “的优势,融合杂志采编力量,推出了 《嫖娼被抓,你想知道的法律问题都在这里》 《贪污、受贿到什么程度要判死刑?改标准了》 《数以万计的网红女主播被查!她们到底直播了什么?》 《于欢案:为何是最高检介入而非最高法?》等新媒体作品,屡屡被长安剑、网易、腾讯等客户端转发,其中 《张大伟回国投案自首,为什么追逃爱劝返?》一文的微博阅读数高达1126.7万,取得了较好的普法宣传效果,也提高了杂志品牌影响力。目前,杂志发行已经突破10万份,在纸媒步履维艰的时候,也算欣慰。

2013、2014、2015年,杂志均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评选TOP100。杂志社还推出了 《非常法律语文》 《中国反腐实录》 《反贪局长访谈录》等系列图书,将杂志作品二次转化,并延伸出了杂志 “副牌”——细分受众的 《方圆》 (律政版)。

“记载和分享律师精英阶层的成长与成功”

2009年的时候, 《方圆》改为旬刊,其中每月两期为 《方圆 (法治版)》,一期为《方圆 (律政版)》。在办刊宗旨、定位形式、文章风格、表现手法相对统一的前提下,《方圆 (法治版)》主要宣传报道法治新闻热点; 《方圆 (律政版)》则从律师视角观照法治新闻,以 “记载和分享律师精英阶层的成长与成功”为理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化视角,成为律师行业内唯一的新闻主导刊物。

2009年12月, 《方圆 (律政版)》为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主任梅向荣打造了一期封面报道:做中国最好的律所。当时盈科也就是三四十人的规模,属于律师行业的中小所,尤其是在北京这个众多精英汇聚的黄金之地,盈科能不能突破重围成为中国最好的律所,杂志社也是 “赌”了一把。

报道出来后业内反响很大,质疑声也很高:一本刚刚推出一年的杂志,敢这么高调地去捧一家律所,不怕失去公信力和读者粉丝吗?好在盈科真的是不负众望,不仅在国内迅速发展,也实现了盈科国际化,去年被评为亚太最大律师事务所,未来盈科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十强律师事务所。

随着律师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律所都在往专业化方向发展,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大所在进行转型发展。在业内赫赫有名的京都律师事务所,以擅长刑事辩护业务闻名,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田文昌在业内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律师, 《方圆(律政版)》曾经报道过一期 “京都八杰”的内容,讲述的是京都律师事务所非常出色的八名做刑辩业务的律师。

在2012年的封面专题策划中, 《挥毫新京都》则展示了全新的京都,一家刑辩专业所逐渐向综合性大型律师事务所转型,这对于律师行业的精英阶层来说,京都律师事务所的这一变革不仅是律所内部的业务转型调整,也会带动整个律师行业的变革,这样的报道都更能反映 《方圆 (律政版》的办刊宗旨,也能够树立杂志在法律行业的影响力,让读者了解 《方圆 (律政版》是关注整个律师事务所发展的,是关注律师成长的。

每一期即将推出的新刊,都会忍不住好奇当期的封面人物。从创刊以来, 《方圆(律政版)》都是以人物作为封面报道的 (除了初期的几期杂志),既然是人物报道,那在人物的选择方面一定是不能马虎的。人物报道的对象,一定是律师行业的精英,或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律所负责人,文字语言一定要直指人心,让读者读后有共鸣,醍醐灌顶。

全国律师协会的会长、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俊峰,北京律师协会原会长、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学兵,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丽,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肖胜方 (现任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深圳华商律师事务所主任高树等都是我们的座上宾。

在进行了多期封面人物报道尝试之后,每期封面人物的对象也从北京逐渐走向外地,每期杂志的选题也从人物逐渐走向多元新闻策划,因为我们的读者群体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北京,不仅仅局限于业内,更多外地来京的律师或者对律师群体感兴趣的读者看到我们的杂志,都开始好奇起有这样一本观察、研究、引领、展示律师和律师业的杂志,能看到很多律师行业的精英、大腕律师,这让 《方圆 (律政版)》离读者越来越近了,与读者也越来越亲密了。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编委,方圆杂志社社长、主编)

观点速递

新闻的思想是新闻的核心魅力之所在。在海量信息传播的舆论浪潮中,受众需要的不仅是及时发布的信息,更是拨开迷雾的观点和入木三分的解读。有思想的新闻,不仅 “让人惊”,更要 “让人思”;不仅要 “动人”, 更要 “留人”。 新闻怎样才能 “让人思”,靠什么 “留人”?无疑是靠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

——陈栋, 《传媒》2017年2月上

猜你喜欢

方圆事务所律师
十月打了霜
设计事务所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设计事务所 芬兰PES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事务所LLA建筑设计事务所
“新婚姻法”说道多 听听律师怎么说
“建设律师队伍”:1950年代的律师重塑
我遇到的最好律师
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