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事件评判热点引领时尚关怀人生
——一段并未归零的记忆
2017-04-15龙平川
■龙平川
解读事件评判热点引领时尚关怀人生
——一段并未归零的记忆
■龙平川
如果不是经 《法治新闻传播》编辑提醒,我已经几乎想不起来曾经参与创办 《经法导刊》的那段经历了,毕竟时间久远,记忆已经残缺。 《经法导刊》提出 “解读事件,评判热点,引领时尚,关怀人生”十六字办刊口号,倒是经提醒之后有一些记忆,因为当时对这十六个字有过小小的争论。
创办 《经法导刊》的动机很简单,是感于经济生活的无处不在,而经济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定会成为热点和焦点。当时报社配备了比较强的采编人员,从领导到编辑,都对经济问题很感兴趣。我当时被调入 《经法导刊》编辑部,也是因为被指称“对经济学略懂一二”。我个人那时候做过北京电视台证券投资类纪录片十集,也拜师兼自学过一点点经济学。
当时围绕宗旨的争论,就在于 “解读事件,评判热点,引领时尚,关怀人生”是否过于宽泛。拟定这条宗旨的人认为就要宽泛一些,就像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好往里装;反对的人认为过于空泛,缺乏准确的定位,应该拟定为解读经济事件,关注经济生活——大概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一特刊最终的定位还不能被很好地把握,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所以最后暂定了那十六个字。
2001年3月,检察日报 《经法导刊》 (半月刊)创刊。但是,这个空泛的宗旨后来还是带来了恶果,在我个人看来, 《经法导刊》的最终夭折与此不无关系。无论采访报道还是编辑稿件,都没有充分体现出 《经法导刊》应该有的水准,这份特刊始终没有打开思路,而且因为定位的模糊,影响到编采方面缺乏标尺,特刊内容还是以大量的系统内工作报道为主,视野狭窄。在后来报社组织的读者调查问卷中, 《经法导刊》与其他周刊相比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我记得一次被指派采访 “财产性收入”这个热词及其主题。因为对证券市场比较熟悉,我当时认为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个提法是一个伪概念,这个热词终将昙花一现: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只是一个画饼;而且在证券市场,股民不是 “居民”。但是因为这个词当年实在太火,后来不得不接受这一采访任务。我在我的报道 《谁为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提供保障》结尾中写道: “自决策层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目标提出以来,一些应该及早解决而长期没有破解的难题和障碍,依然困扰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只有当制度设计上真正将所有投资者看作平等的权利、机会拥有者,每一个投资者的权益都能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时,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梦想才不是虚幻的海市蜃楼。”感谢而且佩服当时的终审发稿人,这段文字没有删去。这段文字恰恰代表了我独特的观点与质疑,没有被一哄而上的鼓噪所迷惑。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很感激那段经历。因为当时我对经济学的热情纯属个人兴趣,当初并没有奢望有用武之地,而 《经法导刊》的创办让我能够一展所长。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正好读完刚刚出版的曼昆的 《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并就经济学方面的问题经常向北京社科院的一位经济学者请教。一年之后,这位学者听说我编辑 《经法导刊》版面,还开玩笑说我 “没有白费功夫”。如今,曼昆的 《经济学原理》至少已经出了第七版。
我还记得我有一个未完成的选题。那时候我对战争索赔很感兴趣,果然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我所认识的商务律师在做战争索赔方面很有素材,但是终究没有形成文字——后来 《经法导刊》的停办,我也就放弃了这个需要很长之间才能做完的选题。
虽然 《经法导刊》最终停办,但是对于我的影响却并未终结。我坚持研读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至今仍钟情于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文艺副刊部编辑)
观点速递
积极引导公众阅读、收听、观看健康的新闻,这是新闻媒体人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属于新闻伦理的内容范畴。然而,一些号称 “提供私人新闻定制服务”的数据新闻制作商,简单根据受众的新闻点击记录,推送受众喜好的新闻,而不考虑到受众喜好本身的健康与否:是否有政治意识形态的错误引导,是否过于低俗,是否暴力色彩过重,是否涉及封建迷信,等等。更有甚者,一些数据新闻制作商只要捕捉到用户曾经点击哪怕次数很少的不良新闻的记录,便频繁推送相关同类新闻,诱惑用户去接触此类新闻,从而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新闻品味。
——朱鸿军, 《传媒》2017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