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双能量CT检查痛风患者足部痛风石沉积特点

2017-04-15范小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跖趾跟腱肌腱

范小萍

遂宁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四川遂宁 629000

分析双能量CT检查痛风患者足部痛风石沉积特点

范小萍

遂宁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四川遂宁 629000

目的探讨对足部痛风石患者行双能量CT检查的临床特点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诊治45例痛风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能量CT检查,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查显示,45例患者均存在痛风石沉积,沉积在174处关节和85条韧带/肌腱,第1跖趾关节(74.86%)、跟腱(38.82%)为最常见受累部位。结论足部痛风石沉积部位主要为关节以及韧带/肌腱,最常见受累部位为第1跖趾关节、跟腱。

痛风;能量CT;沉积

痛风为一种因嘌呤生物合成代谢明显增加,尿酸产生过量,或者尿酸排泄不良引起血中尿酸明显升高,使得尿酸盐结晶在滑囊、关节滑膜、软骨、其他组织不断沉积所引起的一种可反复发作的炎性疾病[1]。其为因单钠尿酸盐结晶或尿酸细胞外液中形成超饱和状态,进而导致晶体不断沉积于组织中而导致的异源性疾病。患病后,患者主要表现出急慢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如未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病情进展至晚期时,常痛风石沉积,引发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肾脏改变、关节畸形等,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双能量CT检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痛风石的临床诊断中。该次研究主要探讨对患者足部患者行双能量CT检查时痛风石沉积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45例于2015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诊治的痛风患者作为对象。入选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于1977年提出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2],且临床资料均完整且有效。入选患者性别:男性为28例,女性为17例;年龄:最新为20岁,最大为82岁,平均(58.8±4.2)岁。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足部双能量CT扫描。

1.2 方法

检查所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对患者行双足扫描时,扫描范围近端、远端分别包含踝关节、足趾。实施检查时,扫描参数设置如下:2个球管的电压分别设置为80 kv、140 kv,有效电流分别设置为55 mAs、243 mAs,螺距为0.7,准直器为0.6 mm,自动重建层厚、重建间隔分别设置为0.75 mm、0.5 mm,最后得到140 kV、80 kV、平均加权120 kV 3组数据。平均加权系数为0.3,具体为按照70%140 kV数据和 30%80 kV数据的比率实施特殊计算之后融合。采用自动毫安秒(CARE dose4D)技术。完成扫描操作之后,将所得相关数据均传输至工作站Syngo mmwp VE23A,然后再将所获取的能量数据均调入Dual-Energy Gout软件。将软组织在低千伏CT值设定为50 HU,在高千伏的CT值也设定为50 HU,二者比率为1.36;计算范围CT值设定为130~500 HU,范围设定为5。通过应用相关软件实施处理后得到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诸多种不同形式的痛风石伪彩图。在MPR图像上,蓝色、绿色分别表示骨质结构、尿酸盐结晶,粉色为松质骨。在VR图像上,白色、绿色分别表示骨质结构、尿酸盐结晶,粉色表示松质骨。

在该次研究中,按照常见沉积部位,将痛风石分为两组,分别为韧带/肌腱组、关节组。韧带/肌腱组内容主要为跟腱、长伸肌腱、足底筋膜、趾长伸肌腱、三角韧带、腓骨肌腱、长屈肌腱、胫骨前肌腱、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关节组内容主要为楔骰舟关节、踝关节、距跟舟关节、趾间关节、距下关节、跟骰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跖骨间关节。

实施检查过程中,由该院两名影像科专业知识扎实,资历高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独立实施双能量图像上痛风石有无判定,同时进行详细记录。二者的意见存在分歧时,实施协商,直至达成一致意见。

2 结果

对45例足部痛风患者行双能量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有痛风石沉积存在。痛风石沉积在关节共有174处,具体部位为跗跖关节、第1跖趾关节、楔骰舟关节、踝关节、其他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距跟舟关节、跖骨间关节、距下关节、跟骰关节。在关节组中,最为常见的受累部位为第1跖趾关节 (74.86%, 131/174),其次为踝关节34.48%(60/174)。

该次研究中,痛风石沉积在85条韧带/肌腱处,具体部位为跟腱、腓骨肌腱、趾长伸肌、拇长伸肌、胫骨前韧带、胫骨后韧带、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足底筋膜、三角韧带。其中,最为常见的受影响部位为跟腱(38.82%,33/85),其次为腓骨肌腱(16.47%,14/85)。

3 讨论

目前,在痛风的临床诊断中,双能量痛风石成像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对痛风进行评价、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双能量CT检查足部痛风石沉积特点对更好理解该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已经有诸多研究结果显示,痛风好发于晚上,且容易在第1跖趾关节发生沉积[3]。通常情况下,白天会有关节滑膜液渗出,晚上关节处于休息状态时休息。这是因为与尿酸相比,滑膜液更加容易溶于水,所以渗出吸收时,水可更快离开关节。在尿酸盐浓度超过水溶解范围的情况下,尿酸盐便会析出。除此之外,尿酸盐形成结晶、发生沉积还与第1跖趾关节自身的解剖位置存在密切关系。第1跖趾关节温度相对较低,且较容易受到摩擦,其硫酸软骨素含量明显增加,亲蛋白多糖复合物降解,对尿酸盐晶体成核产生促进作用,进而在软骨上沉积[4]。有研究对痛风患者行CT平扫发现,受累最多部位为楔骨间关节。这可能与足部生物力学改变存在关系[5]。为了减轻疼痛程度,多数痛风患者往往会采取第1跖趾关节回避步态,并将步速、步幅降低。所以,与正常人相比,该类患者第1跖趾关节压力往往更低,足中部压力往往更高,进而使得局部关节损伤,使基质蛋白释放、组织pH值发生改变,对尿酸盐晶体成核产生促进作用,使其沉积于楔骨间关节。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在痛风患者中,痛风石最常见沉积部位主要为肌腱、韧带,累及最多部位为跟腱。这与跟腱自身解剖位置有关,跟腱所附着位置较容易受摩擦,微创部位负载增加,导致释放基质蛋白,或导致pH值降低,进而促进尿酸盐晶体形成并发生沉积,确切机制还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对痛风发生后,如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有效诊断和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引发尿酸盐肾病、肾尿酸结石、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实施双能量CT检查,能够清晰观察到痛风累及部位,痛风石沉积发生情况以及沉积特点,这对疾病病理机制认识、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陈兴国,吴前芝,沈敏宁,等.足部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的伪影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6,14(1):452-453.

[2]豆运香,袁佳,杜春红,等.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西医基础治疗对痛风石疗效的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9(13):77-78.

[3]Poratt Daniel,Rome Keith.Surgical Management of Gout in the Foot and Ankle 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2016,106(3):182-183.

[4]陈兴国,吴前芝,沈敏宁,等.调整空气距离与骨距离参数减少足部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指甲伪影[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13(6):106-107.

[5]何晓清,梁汉欢,朱万寿,等.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2017,2(2):660-661.

R445

A

1004-6569(2017)05(b)-0102-02

2017-02-26)

范小萍(1977-),女,四川遂宁人,本科,研究方向:双能的应用。

猜你喜欢

跖趾跟腱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硅胶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第2~5跖趾关节疾病的疗效分析
训练需防跟腱损伤
拇长伸肌腱嵌顿1例
跟腱断裂32例的治疗
游离第2跖趾关节带趾蹼皮瓣修复掌指关节复合指蹼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