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交往视域下的文化矛盾及其应对思考

2017-04-15苏少丹

关键词:世界性工具理性民族性

苏少丹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社会交往视域下的文化矛盾及其应对思考

苏少丹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社会交往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文化这一精神产物,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则在不同的交往群体与交往方式过程中被塑造出来。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过程中逐渐凸显。对新时代的社会交往提出适时要求,是处理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社会交往;民族性文化;世界性文化;矛盾

在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文化被逐步创造出来并日渐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民族性文化逐步形成,并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而逐步打破民族界限而发展为世界性文化。在日益频繁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断更新变化的社会交往方式。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兼容,也在此过程中凸显出来。

一、社会交往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社会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为供与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必然,并在多层面、多向度中反映出来,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

(一)社会交往的概念界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互动。”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概念,包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内部交往(民族内)与外部交往(民族间)、地域性交往与世界性交往、个体性交往与普遍性交往等一系列交往。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在物质、信息、情感等方面进行互动与共享,从而形成了相应的物质或精神的产品。

(二)社会交往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观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下的交往观,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紧密相连的,并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中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交往主要以血缘关系维系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主要以部落或氏族为主,范围较窄。随着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人类的社会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经济贸易往来更为直接和普遍,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也反映在人类交往形式上。以往那种民族内部狭隘的交往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扩大而变成更大范围内的交往。马克思提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二、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

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语言、文字、情感、信念等都是一种积淀,慢慢形成一定的文化产品。一方面,民族内部成员的社会交往活动总会带来具有该民族特色的交往产物。另一方面,人们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逐步形成普遍认可的世界性产物。

(一)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

1.民族内的社会交往形成各有特色的民族性文化

民族性文化,是指各民族整体内部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精神文化。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一种继承关系,在民族内部代代相传,是因为这个民族是以社会国家的形式存在,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区,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往和情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最初意义上的民族性文化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开始形成的。之后,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器物的制造与进步随之发生。器物的创造离不开人类的生产活动,精神性的文化同样必须在人的参与下才得以形成。在一个民族或国家内部,各成员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部生活,在相似的物质基础与生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逐渐形成自己民族所认同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习俗、信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内部的文化逐步积淀和深化,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稳定的文化。

2.民族间的社会交往产生普遍认同的世界性文化

世界性文化,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文化传播与分享而得到各民族认同和接纳的文化。文化之所以能打破民族间的界限,逐步融合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世界性文化,在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在交往中,各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分享,逐步融入到各民族的文化中去,相互交融、相互贯通,形成世界性文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献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献。”[2]民族间的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的,逐步形成一种受到各民族普遍认可的世界性文化,这种文化凝结着人类整体利益的内容。

(二)当前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之间的矛盾

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反映的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权衡问题。两者由于情感积淀、价值观念、利益纷争等问题,表现出不少的矛盾。

1.民族性文化的排他性与世界性文化的兼容性之间的矛盾

所谓民族,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生活、使用特定的语言文字、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的群体。在民族内部所形成的文化,由于民族内部成员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信念、习俗、信仰等文化的认识根深蒂固,对自身文化仍有着较强的认同感。然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可是需要一个较长的交往融合过程才可能实现。因而,民族文化的相对立状态有其发生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民族性文化的排他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不可能闭关自守,互相孤立,而是在相互往来中交流与融合。不同民族内部的文化,只有打破民族界限,将其精华内容与世界接轨,才能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为世界各民族所共同接受,这表现为世界性文化的兼容性。民族性文化的排他性体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而对其他民族文化不信任。世界性文化的兼容性则表现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以追求一种整合人类整体利益需求的同质文化。所以,民族性文化在极力保持自身民族性的同时,会与世界性文化的海纳百川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2.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所表现的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水平的差距表现为国家间的发展差距。经济是基础,发达国家仗着自己的经济优势,对自己的文化总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这不仅表现在部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不屑、轻视、排斥甚至是诋毁,在当前更是呈现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侵蚀主义等趋势。亨廷顿提出: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文明的分布……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利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3]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发达国家面前处于较为弱势的位置,被激发出更强的民族主义,对自身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则采取排斥的态度。发达国家致力于如何把自己的文化向世界各国推崇渗透,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保护本民族文化,民族情感过度高涨则出现民族文化主义。归根到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处理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问题上,其根本出发点都是自己国家的利益。所以,当出现利益共通点时,这种矛盾则可缓解甚至消除,当利益相异或冲突时,这种矛盾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3.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下的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之间的矛盾

马克斯·韦伯提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个概念,这也是分析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矛盾的两个重要方面。价值理性强调理念、理想、目标、信念,主张以此作为行动者的价值基础。工具理性强调量化的、可计算的、可预测的。民族与世界性文化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可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权衡视角上进行剖析。其一,工具理性主导下出现的文化矛盾。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纷争的社会,文化作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被部分国家当做一种工具与手段,通过向其他国家渗透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思想上误导其他民族。在这种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性文化,是片面反映处于强势地位一方利益的文化。其二,价值理性主导下出现的文化矛盾。民族性文化以民族情感作为维系,价值理性强调的是价值和意义,情感的追问与渴求,是以价值为依托的。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则容易走向“精神乌托邦”,无视自身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密切联系,忽略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积极性的一面。对于价值理性或工具理性有任何一方的偏袒,都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

三、在社会交往中处理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的问题

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矛盾,必须对新时代的社会交往提出适时的要求。

(一)转变社会交往观念,尊重民族性文化并接纳世界性文化

“每种有生命的文化都有他的民族个性,任何对民族文化的抑制、破坏和抛弃,都是对世界文明的犯罪。”[4]在社会交往中,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不仅显示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气度,更突显出对整个世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在全球开始出现普遍交往的状态下,如果没有正确的交往观念,平等地看待和尊重各民族文化,则难以避免有些优秀的、有着深厚积淀的民族性文化会在时代的浪潮中被冲击到边缘地带,甚至最终消亡。更甚之,某些民族会由于不被尊重而出现反抗情绪剧增,产生民族狭隘主义或者更为激进的民族冲突。因而,在社会交往中,各民族无论区域大小,财富多寡,其民族文化都应当得到尊重,发展世界性文化不能以牺牲民族性文化的发展为代价。

(二)完善社会交往规则,促进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均衡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话语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他们控制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规则的制定,这种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文化霸权主义的萌发,便激化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之间的矛盾。因此,完善交往的规则,以改变这种由发达国家主宰一切的境况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平等的文化对话平台、反对民族文化歧视、禁止任何非合理的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现象、规范世界性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等,这些都应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得到重视和履行。否则,民族间的文化将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三)创新社会交往方式,确保民族性文化的传承与世界性文化的交融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社会,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传承与发展,社会交往方式也应当在时代变迁过程中不断更新。首先,搭建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民族间存在着异质文化,但异质文化之间并不必然伴随着冲突与矛盾。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趋同避异,寻找民族间的利益共通点,搭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共生、共赢的平台,可实现民族间优质文化的相互借鉴交融;其次,运用网络载体进行交往。民族性文化蕴含着不同民族长期的历史积淀,包括民族语言、文字、习俗、信念、情感等,这些精神性的产物如果在网络载体上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则可转抽象为具体,并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后,重视人情交往,逐步减少功利性交往。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金钱、权利、地位等因素影响而变得复杂,夹杂着更多的功利性因素。因此,应当重视人情交往,促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伦理思想与情感意识的觉醒。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88.

[4]郭国祥,郭曙岩.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桂海论丛,2006(1).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Cultural Contradic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SU Shao-Dan
(Business and LawSchool,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Social interac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mong members of society.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raction,the cultural essence of the spiritual product will be generated,and national culture and cosmopolitan culture in different groups of contacts and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will be shaped ou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ational culture and world culture is gradually highlight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raction.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al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world cultural issues by making timely demands on the social exchanges in the new era.

social interaction;national culture;cosmopolitan culture;contradiction

G03

A

1008-018X(2017)002-0063-04

2017-02-23

苏少丹(1988-),女,广东潮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世界性工具理性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