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017-04-15黄丽清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微信班级

黄丽清

(长泰县实验小学,福建 长泰 363900)

微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黄丽清

(长泰县实验小学,福建 长泰 3639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借助微信平台,铺桥搭路、熏陶指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信群里的视频、音频、再现画面、文稿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方便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后学生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生生、师生、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甚至还可以拓展时空补充课内的不足,推荐阅读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微信;质疑问难;互动交流;资源共享

微信,这个集语音、短信、适配、文章、图片于一体的网络沟通交流工具,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方便。教师注册建立了素材资源管理库、微信群,作为转达分享教学要求、经验等工具。有效地运用微信,借助画面,再现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令语文教学如虎添翼。微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课前预习,拓展时空补充课内的不足,有利于课后自主交流,拓展知识推荐,开阔视野。

一、铺路搭桥熏陶指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诵读儿歌、童谣和理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对语言感受能力较弱,学习时提不起兴趣。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很陌生,初学古诗《古朗月行》《风》时,学习兴趣并不浓厚,经过音频听读,教师带读,仍似懂非懂。

第二学期初,笔者将《中国诗词大会》视频(共10期)转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布置家长利用双休日进行亲子欣赏。学生们在欣赏中华古诗词、寻找文化基因、品味生活之美的过程中逐渐感受了诗词之趣,从而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学生对古诗词具有初步的认识,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古诗逐渐产生了兴趣。在教学《春晓》《赠汪伦》时,学生有种“他乡遇故知”的熟悉感。还未上课,许多学生就已倒背如流。难能可贵的是,课余时学生还会灵活运用诗句。暑假,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用“美拍”拍下了孩子在欣赏花海时,陶醉地吟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情景。视频发到班级的微信群,家长们纷纷点赞,也激起学生运用古诗的欲望。

笔者惊喜地发现,有了微信这个平台,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接触、了解古诗词,经过潜移默化,感受其语言之美,理解其内在的涵义,熟能生巧,从而渐渐喜欢并灵活运用古诗词。

二、自主预习 质疑问难

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1]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可见,预习在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寒假期间布置学生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家长在微信群里互相探讨最佳的预习办法。有家长发布让孩子快乐有效的预习方法:用微信扫描《七彩课堂》里的字词乐园、课文全视觉、生字视频、字源、字词听写、课文朗读的二维码,再让孩子跟着智能手机里的生字书写笔画笔顺、重点字的意思、演变过程、趣味拓展、难写字词辨析、课文情景诵读的视频等,进行预习,特别是孩子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复多次地倾听。许多家长纷纷效仿,效果非常好。

由于课前有效预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会写的生字,对于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听课时就能轻松地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还可以提出预习期间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让老师、同学帮忙解惑,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三、互动交流 答疑解惑

根据低年级的年龄小、识字量少的特点,教师会将布置的作业拍照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让家长引导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比如看图写话的作业,教师可用手机拍下图片及写话要求,发送到班级的微信群里,方便学生写话时仔细观察,也方便家长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学生遇到疑难问题也可以与教师及时互动交流。

学生在家里做作业,经常会有不理解的地方,部分家长又无法帮忙解答,就将问题拍下来,发到班级微信里求助。有时是一时想不起来的组词,有时是阅读不理解的问答题,形式可以拍照上传,也可以自己编辑好再通过微信文件的传输功能上传到微信群里,不识字的家长还可以通过语音对讲功能进行语音聊天。群里的教师、同学、家长都会及时答复。班级微信群里拉近了师生间、同学间、家长间的距离,使得双方的互动交流得到了延伸。

教师布置家长将学生课余做完成的作业拍照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中展出。学生通过比较、交流,正确、完美的作业将会成为领悟、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的范本,同时优秀的学生也得到认可与鼓励。教师、家长或学生评价、补充学生的作业,明白答题的优缺点,及时取长补短。朗读或背诵的作业,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利用微信的语音功能上传到群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欣赏、交流、纠正、学习,共同进步。

四、资源共享 品赏提高

(一)拓展教学时空增长见识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可是还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在课堂上非常详细地讲解。课余,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程视频、相关材料等来帮忙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各年段的教研备课组的教师利用假日制作2-4分钟的微课程视频或者上网搜索各教育资源库,下载微课程视频、图片、语音图文消息,统一分类传输到年段注册的微信公共平台上,建立各年段语文学习资源库。教师还可以随时更新,将自己积累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添加到素材资源管理库里。热心的家长还可以将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或能帮助孩子学习的资料添加到素材资源管理库里。课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听课情况关注浏览、快乐学习,并就相关问题查阅资料,通过微信平台资源共享。

例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趣味识字”:“包”字族文的这一内容中,对于一年级的初学者来说,形声字的形旁(意符)和声旁(声符)是比较陌生又是需要初步理解的知识点。于是,教师制作了五分钟微课《巧学形声字——淘气“包”找朋友》。通过讲述淘气包们春游路上的情景,巧妙地将包字族的六个形声字展示出来。接着回到教室,通过一系列活动,巧妙地展示了“包”字与形旁(意符)组成不同的形声字:饱、泡、跑……以及形象地再现了马小跳、夏林果等这群小淘气包是如何根据造字规律巧妙记住形声字。将微课发到年段的资源管理库里让学生课余进一步学习,有效地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拓展知识推荐开阔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可见,语文教学应注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各个微信公众号有许多值得推荐给学生欣赏的图文并茂的文稿、微视频、音频等。

比如“文明在漳州”的公众号里有一篇《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笔者将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让家长明白读书其实如同每日吃饭一样,再自然不过,孩子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为更好的自己。让那些并不重视孩子课外阅读的家长,懂得平时阅读的重要性,带着孩子一起走进精神食粮的殿堂,拓宽视野。《今天,谷雨!迎接夏天啦!》里面的“谷雨”视频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共同赏读,让孩子在悠扬的配乐朗诵品节气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视频下面的文稿“谷雨传说”“品读谷雨”“谷雨习俗”“节令提示”让孩子感受暮春欣赏春光,同时领略郑板桥的七言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3]的意境。

微信作为网络资源的传播平台,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辅助延伸的作用。只要教师是学习的有心人,适当有效地运用微信,就可以让语文教学之路更加宽广、通畅。

[1]顾黄初.预习——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J].语文教学通讯,1983(9).

[2]朱熹.礼记·中庸[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3]郑板桥. 七言诗[EB/OL].[2014-4-20].http://www.sohu.com/a/135165834_528910.

(责任编辑:闽 晓)

猜你喜欢

古诗词微信班级
踏青古诗词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微信
不称心的新班级
古诗词中的新年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