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和抉择中徘徊前进
——由《菊与刀》来谈日本的“脱亚入欧”

2017-04-15周琴语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天皇文明日本

周琴语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在历史和抉择中徘徊前进
——由《菊与刀》来谈日本的“脱亚入欧”

周琴语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菊与刀》是战后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代表性论著,作者基于战胜者立场以人类学家的眼光对日本整体历史文化做了全面剖析。既考察其发动侵略战争的文化、制度根源,如等级制度等,又深入分析了战后的日本如何重新发展和处理随之而来的文明冲突,如“脱亚入欧”等。

日本的“脱亚入欧”在战前以器物文明为主,即同时期中国的“西学为体”,所以使其科技进步,生产力大发展,军事强盛,一跃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战后受美国钳制,虽在制度上吸收西方民主经验。但日本人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毕竟有儒家基因,专制、秩序、孝道等,皆从学习儒家思想而来。日本人在“脱亚入欧”和“脱欧入亚”之间的不断徘徊,说明他们不能而且不会和中国儒家文化彻底决裂,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到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比如等级制度,比如孝道思想。

“脱亚入欧”;等级制度;孝道;日本民族性

一、等级制度

福泽谕吉①在其所著《文明论概略》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泽谕吉还在报纸上发表《脱亚论》文章,《脱亚论》开篇说道:“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风东渐,所到之处,无不风靡于一草一木。”他认为西洋的文明必将征服世界,日本要生存下去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

福泽谕吉目睹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文明的坚船利炮、富国强兵和工商繁荣,也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封建主义的相继没落,遂萌生“脱亚入欧”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导下,发生了影响日本几百年的明治维新运动。“通过中西文明的比较,他认为日本的历史文化与中国相比,更具备接受西方文明的基础,更有可能成为西方式的文明国家。”②顺着这个思路,日本人投向了西方文明的怀抱。

众所周知,日本向中国学习从飞鸟时代(从6世纪末—约710年)就开始了。645年,孝德天皇政权颁布《改新诏书》,开始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进入封建社会。从这个时期开始,日本派遣了很多学生和僧人到中国学习政治、法律、文化及佛学。702年,日本向中国唐朝政府告知国号为“日本”,君主为“天皇”。经过魏晋南北朝佛道儒的融合发展,儒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提倡下,儒家道统逐步深化并被普遍接受。尽管“脱亚入欧”在近一百多年时间里使日本人很快地从器物到文化层面无限接近西方文明,但从唐朝开始,日本已近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浸淫在中国文明中。

世纪之交去世的日本著名汉学家沟口雄三③在其著作《中国的冲击》中以理性的态度,冷静地批判了国内普遍的凌驾于中国之上的优越感,并指出日本人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下所应持有正确态度。他指出日本国民应抛去所谓“西方先进文明的优越感”,把回望历史的眼光放长远一点。自明治维新时代,以“西方的冲击”为契机,日本割断了连接于中国文明的脐带,从此“脱亚入欧”,获得了相对于中国而言的独立乃至优越感。在亚洲鹤立鸡群的日本,转身反噬中国,尽管惨遭失败,但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政治、社会民主化,反而更加强化了一般国民以学习西方的“优胜者”形象的意识结构。目睹此现状,思想家沟口雄三立刻对国民发出预警。他警告说,日本人那种以“脱亚入欧”保持日本优越性的自我意识已经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它就像麻醉剂一样麻痹着日本,并将使日本丧失对现实变动的认识和适应能力。以上所说的缺乏适应和变动能力,笔者将它理解为“固化的等级制”带来的后果。这个等级制是日本社会内部几百年封建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自从”黑船事件”打开日本国门,并引发明治维新运动以来,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繁荣和进步后,将这个内化的“等级制”思维输出的结果。

大化改新后,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日本向中国学习并模仿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其中有主导作用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法家以刑法来规范束缚行为,儒家则要求人们遵循“礼”、“仁”的准则。经过历史演变,“礼”已成为一套等级制度森严的完密体系,并具有实际威慑性,也得到了法律的保证。④很明显这种制度是当时日本迫切需要的,经事实证明也是高效的,被日本人本土化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大化改新之后一直保障了日本的长期稳定。这种稳定持续到了七百多年后的战国时代(1467—1573),并且到明治时代(1868—1912)才被最终取代。日本等级制本质上是儒家思想关照下适用于日本社会现实的产物。

首先,等级制最高层是天皇。明治初期政治家在考察学习西方各国之后写道:“那些国家的历史都是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冲突的历史,这不符合日本精神”。所以,以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政治为鉴,为了能够及时规避政府风险,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写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是不可舍弃的精神象征,当然这符合国民心理也符合新兴政府利益。天皇是日本国民统一的最高象征,虽然万世一系的皇室血统子孙担任,但是在国民心中,具有实际人格的天皇更多只是一个神性的存在,大概这就是符合日本精神的做法之一。政府继而培养全民对天皇的绝对服从和绝对信赖,日本国民被教导到他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天皇,所以,当一切都可以丢弃的时候,唯有对天皇的效忠是绝对不能丢弃的。

在天皇之下,日本封建社会划分为复杂的阶层,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固定的。天皇,即使在政治上毫无实力,但在等级制中仍然占有一个恰当地位。按照等级制来划分,天皇之下,将军掌有大权,然后是大名,接着四个世袭等级——士、农、工、商,最后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和印度种姓制度相似。在德川时代,政府有详尽的规定,每一户的家长必须在门口张贴有关其阶层地位和世袭身份的标志。⑤然而,这些比古代中国封建严格保守的制度,日本政府和国民却十分享受。日本封建时期极为明确的等级制在近代日本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日本的政治家们也在审慎计划,以求得在西方的民主洪流中保存等级制度。在他们看来,现代社会的稳定全归功于严密的等级制度,如果没有这种约束和规范,世界将陷入混乱。

日本社会在等级制的规范下繁荣绵延几百年,而当他们企图将这种“固化的等级制”输出到国外,冲突出现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中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中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田中奏折》中日本人野心可见。《田中奏折》于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这份文件的发表对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日本的幻想。

日本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对儒家思想的不完整提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性格的偏狭,而这也正呼应了学者沟口雄三对于当代日本社会意识形体的反思。日本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他们自己想象并且崇尚的国内或是世界秩序的“等级化”的骗局里。“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日本若要继续保持其优胜者的地位,就必须考虑如何把握主动重返亚洲,积极谋求与中国一起构成“环中国圈”的轴心。”⑥、兄弟之伦理道德要求,往上则有君臣、家国。

二、孝的崇高

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父慈子孝,是一个家庭稳定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围绕这之外,还有夫妇、兄弟之伦理道德要求,往上则有君臣、家国。所以保证家庭的稳定也就是保证社会的稳定,中国人对家庭的倚重可见一斑。正如梁漱溟提及:“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文明中以孝为代表的伦理有宗教之用,意谓中国缺乏宗教,以家庭伦理生活来填补它。⑦足见在家庭范畴之下的“孝”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日本的孝道和中国的不一样,其范围不包括百年前的祖先世系,也不包括所衍生的庞大家族。日本人的祖先崇拜只限于近祖。”日本人的孝道对象只限于记忆中的祖先,就好像许多著作中说的,他们缺乏抽象思辨和构想非现实形象的兴趣。我们往往看到在日本家庭中会供奉神龛,而这里的“神”恰巧就是他们家中不久前逝世的老人。日本人就是这样将刚刚死去的亲人供奉为“神”。这里日本的神,和中国家庭供奉的某尊神,被赋予神力和传奇故事的“神”,具有悠长历史传承的“神”,不和每一个具体家庭有血肉亲缘联系但是又可以被普遍崇拜的“神”,确实大有不同。

不过,从社会心理来分析,我觉得在这一共同点上传达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为什么?本尼迪克特认为的不同侧重在形式和“神”的身份定义上。日本人追思家中的“神”,而中国人的“孝道”也是对家庭中的长者和亲缘逝者的一种行为表现。无论是敬奉家中的“神“,还是中国的“孝道”,都说明我们都还至少保留一份心灵畏惧。从追思和敬奉尊长开始,继而对家庭之外的社会也存有一份尊敬和畏惧。我们在世界上行走时,暗暗的心里会有一份担待,这种恐惧感就是一种约束,体现了个人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认识,以及对人生和名分的责任感。反观我们现代社会,道德和良心已经远远地被人们弃之脑后,人性深深地堕落。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诗经·敬之》显示了上古时代君臣对上天的敬畏心理。没有畏惧的社会将是充满伤害和疼痛的地狱。内心有恐惧,有畏惧,有忧患并不可怕,忧患与恐怖、绝望的最大不同之点,在于忧患心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对吉凶成败的深思熟考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当中,主要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忧患正是由这种责任感而来的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所以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群体,注重伦理道德。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的日本也然,重视序列,注重和谐统一,但日本所强调的群体,有了很大的充实和发展,它是吸收了西方激励个体的要素,充分发挥群体中的个体活力,达到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平衡。⑨当然,日本的孝道也和上文的等级制有联系。日本人从小就培养序列意识。很难否认这时等级制的产物,但是在日本其等级制所产生的效果是和中国的“孝道”观念所起的社会作用是一样的。

三、小结

美国人想用一些定性的东西来看透日本,多少有些华丽的美国梦色彩。不能否认身为监狱战俘的日本人给本尼迪克特这样调查者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不过作为常识,大家总可以知道就算是人的性格都是千变万化的,虽说本性难移,但也和身处环境联系紧密,更何况是整个的日本民族。但是总是在各种变化之中有其不变之处,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是日本人思想和性格的底色,这是不变的。时过境迁,我们不能死守空间,而是要穿越到彼时彼地,看看当时的变化和影响。

日本和日本人当时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在书中略知一二,我们要爱惜历史,秉持正义观念。没有永恒的人和永恒的性格,要用流动的观点看待世间发生的事情,用不掺杂情感的公正逻辑去评判。引发一些有深度的思考,采取正确平和的态度,才是最真实的安身立命的方法。在历史中,没有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关键在于立场。美国人看日本人,是一层关照,中国人在看美国人看日本人,则成为了两层关照,所以立场和观点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一定要秉持公正和正义,不偏颇,正视历史,善待历史。

日本人脱亚入欧,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地存活在亚洲文明体系中,而且无论日本民族把自己的气质塑造得和欧美形象多么契合,它终究还是在以中国文明为中心的亚洲文明体系中走到今天的,所以在历史的规律中回归本位或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力量。

【注释】

①福泽渝吉:(1835-1901)日本思想家、教育家,“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提出“脱亚入欧”论,后世称之为歧视中国第一人。

②刑雪艳.福泽渝吉“脱亚入欧”的思想轨迹.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第27卷:29.

③沟口雄三(1932~2010)日本著名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著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冲击》等.

④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一编上古文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26.

⑤[美]鲁本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第一版:43.

⑥江湄.“中国的冲击”的冲击-沟口雄三眼里的中国的近代.

⑦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五章).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86.

⑧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5年11月.

⑨赵建民.中国文化传统与日本的现代化——兼析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思想之影响.东南文化,1991年Z1期:3-8.

[1][美]鲁本斯·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日本丛书-日本文化的类型).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第一版.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3][日]沟口雄三著,孙歌注,王瑞根译.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1版.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上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5年11月.

[7]武心波.日本“脱亚入欧”历史情结对中日双边关系的潜在制约作用.国际观察,1999年第一期:27-29.

[8]刑雪艳.福泽渝吉“脱亚入欧”的思想轨迹.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第27卷:29-27.

[9]伊文成.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四期:91-96.

[10]赵建民.中国文化传统与日本的现代化——兼析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思想之影响.东南文化,1991年Z1期.

周琴语(1992.3-),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天皇文明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黄金时代》日本版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天皇版“渔夫”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