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推进与实施
2017-04-15那贵玲刘美艳
■那贵玲 刘美艳
“三严三实”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推进与实施
■那贵玲 刘美艳
如何将“三严三实”理念在高校教育中推进,是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为新时期社会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就业观。要运用“三严”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素质,以“三实”取得职业道德教育成效,努力把“三严三实”思想教育落到实处,把三严三实”理论融入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无论是对社会、学校,还是学生本人,都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素质不强。目前,少有高校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专门的独立学科来开展教学,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都是在现有体制下从“两课”教师中抽调的。教师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局限于表层,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些都会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2.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在高校教育中,学校一般认为,只要学生知识掌握得好,成绩高,自然就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殊不知用人企业的需求不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如何,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道德素养。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时代要求不相符的时候,毕业的大学生也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
3.职业道德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现阶段高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考核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但从职业道德教育本身的性质来看,这种教育是在实践中才得以体现的,单就知识掌握层面来考核,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此外,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不能和其他任课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目前这种评价方式欠缺科学性和公平性,难以对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准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存在严重缺陷的。
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国家从政策的高度对高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展开指导,但是却没有相关条款对学校的实际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学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或者其他因素,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对于最终的考评,缺少监督和检验机制,仅凭一纸成绩作为检验标准。
二、以“三严”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素质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不仅是对领导干部自身的要求,更可作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的标杆——以党性的原则作为自身行动的准则,以身作则,提高职业道德教师自身的品行和修养,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1.严以修身。作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更需要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精神来引导自身的教学行为。正衣冠、做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引导形象,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让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真正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爱读书、常思考。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用新的知识和坚定的道德信念武装自己,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坚定的、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信念。严治学、善自省。要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坚持真理,更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以及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
2.严以用权。要自始至终做到自警、自励、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坚守一份责任与担当。权力就意味着责任,有责任就要有所担当,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统一体。这是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其神圣的使命。高校的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责任、心中有警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脚踏实地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自己所学、自身所知来教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3.严以律己。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作为高校教师,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为师清廉。“其身正不令而行,身教重于言教。”高校德育教师能否严以律己,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小事,更是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大事。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能课上侃侃而谈、诲人不倦,课下有悖师德,败坏个人形象的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声誉,说一套、做一套的作风要不得。以规范为准绳,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反省自己。己身正,才能正人,用生动形象的表现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的力量远胜于说教。
严以修身是严以用权的保障,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把修身做好了,在行使权力时才能遵规守矩;严以修身的目的在于能做到严以律己,只有修为好了,德行到达一定境界时,才能谈及严格自律;严以用权是严以律己的一种表现,只有能做到时刻律己的人才能合理释放手中的权力。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对当前的德育教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以“三严”理念来要求自己,努力从内在提升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进而能以平和认真负责的心态来教导学生。
三、以“三实”为基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成效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三点是对做人、做事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上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实干,才能干出成绩,才能真正做到让党和人民放心,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来说,“三实”重要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1.谋事要实。高校德育教师既要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又需要抓住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并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强调过程。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目的不是如何“教人”,而是如何“育人”,要考虑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要考虑到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角度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好坏的辨别区分能力。“育人”不是个简单的说教过程,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的渗透。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国梦”的传承人,还需要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因此“谋事要实”这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创业要实。对于高校教育工作来说,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实”字。学校的教育工作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入手,着眼于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去干,一事一事去做、去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把学生视为服务的对象,重视培育学生的内涵发展,因此就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中、素质优秀、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能承担起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合作意识、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的重担。
3.做人要实。《礼记·中庸》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君子诚之为贵,诚实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只有自己做到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对事业、对学生忠诚老实,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长处、施展才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做人要实,根本在于“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教师要牢牢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可以经得起时代推敲和价值检验的道理,既要在课堂上守规矩,又要跟住改革创新的步伐,勇于尝试,有担当,面对不良风气要坚持原则,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导。要保持学习的视野和能力,运用理性思维思考,讲原则、讲风格,肯干实干、会干善干,在不断的创新中体现自身价值。
把事情做好,落到实处,就需要迈出第一步,但做事之前必须先做好人。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去谋事,才能谈创业。创业的本身其实就是谋事的过程,只不过所谋之事是关乎未来长远发展之事。高校教师创业之事成功与否,取决于前期阶段的每一件准备工作做得好不好。拿课堂教学来说,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每节教案、组织课堂教学还有课后学生的实践活动等,都需要教师做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这种设计如果能独出心裁,则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创业的一种形式。谋事与创业都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三者的“务实”精神和理念会指引具体的实践活动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纪检委、哈尔滨金融学院管理系)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