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自信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
2017-04-15高国兴
■高国兴
用文化自信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
■高国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黑龙江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奠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型是生态化哲学。一是强调人类必须生存在有限制的范围领域,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滥捕、滥砍、滥伐,对自然的采集、渔猎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不伤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二是强调人类对非人类生命形式的道德关怀。自然崇拜是人类尊重自然态度的一种显现,祭祀是自然崇拜的仪式,每年开犁与秋收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体现出人类与动植物共生的一种心理,将动植物作为民族的祖先或与本民族有亲缘关系的象征物加以突出与重视。三是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易经》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强调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生态化哲学形成生态化思维。一是“借”的思想。借势、借力、借机、借地生金、借地发财、借鸡生蛋、大树下面好乘凉,等等,表达的是在“借”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一系列的生产、经营、生活、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中的智慧。二是“和”的思想。和谐、和气、和平、和合、和气生财、和为贵、求同存异、多一个朋友多条路,等等,表达的也是在“和”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一系列生产、经营、生活、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中的智慧。三是“道”的思想。天道、地道、人道、事道、王道,等等,各有各的规律。要遵循规律,与世、与时推移,顺天而行,不要逆天而动,顺势而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黑龙江文化自信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神之积累。黑龙江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肃慎族、夫余族、鲜卑族、挹娄族以及后来的契丹族、蒙古族、女真族等,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农耕。这些民族大多以马背为家,具有娴熟的骑术。人人皆善骑马,也人人尽为战士。这里属北纬45°(以哈尔滨为坐标)亚寒带气候,冬季漫长而强风劲雪,夏季短促而酷热干燥;冬季呈现出的是千里冰封皑皑白雪,夏季呈现出的是黑土黑水。存在决定意识,黑白分明、燥热与酷寒两极的特点形成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刚健、强劲、大胆泼辣、直爽的性格,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处世思维,敢于表达、勇于宣泄的表现风格,纵横驰驱、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精神的东西总是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来。萨满教,巫师作法事时的歌舞表演,其舞蹈激烈而疯狂,节奏铿锵激切,与之相应的歌唱,大嗓劲歌,极富爆发力,从喉咙中挤压而出的声音,给人以撕裂感。北方岩画中迅速奔跑的山羊、骏马四肢躯干都被拉得很长,飞跃的动态被强调到极端。精神的东西是一种实力、一种发展的动力。辽、金、元、清等数朝都是凭借这种纵横驰骋精神,不甘居于边隅而不断挺进中原的。肃慎族很早就与中原建立了联系,传说舜时,肃慎贡弓矢;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其他部族建立的通向中原的物流通道“营州道”“登州道”,建立的通向朝鲜、日本的物流通道“朝鲜道”“济州道”,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属于陆海丝绸之路东段起点地区。黑龙江文化开放、博大而有力,清朝满族入关,提倡满汉一家,真正完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
黑龙江文化自信来源于红色文化之塑造。黑龙江是革命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最早听到“十月革命”的炮声,在中长铁路工作的中俄工人把共产主义思想带到了黑龙江,马克思主义之风从这里吹向南方。早期共产党人罗章龙、瞿秋白、马骏等都曾在黑龙江活动过。瞿秋白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声调雄壮”的《国际歌》,受其感染,于1923年6月15日首次发表翻译了《国际歌》中文歌词,从此中文《国际歌》唱响中国。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率部发动“江桥抗战”,举起抗日大旗,打响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东北抗日联军14年纵横驰驱白山黑水间,“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在生存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日作战十余万次,形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期间出现了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特征的“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光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左翼文学运动的成果。黑龙江是全国最先解放的地区,成为中国革命的大后方,担负起支援解放东北、解放全国的历史重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黑龙江也不落后,始终走在全国的前面——重工业基地建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长子;开发北大荒,成为国家的“大粮仓”;“石油大会战”,帮助国家甩掉贫油的帽子。这里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发源地。
黑龙江的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包容的文化,借鉴传统,吸收外来,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凝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是个性化体现,红色文化是灵魂,三者整体构成了黑龙江文化自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扩展成为“四个自信”,并提升到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的重要举措的高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把黑龙江文化自信落实到推动黑龙江奋力走出全面振兴的新路子上来。
第一,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体现文化自信,为黑龙江发展增加实力。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20%左右。具体到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5%左右,黑龙江仅在.9%。文化产业在黑龙江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最能体现文化自信。黑龙江要确立大文化产业”观,突破传统的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和文体娱乐活动、劳务服务以及为其他商品或行业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界定。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条件下,文化对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已经具有广泛的渗透与植入,呈现出“泛文化”发展态势,如建平台、跨界发展、自成长、自建生态圈的“独角兽”企业,从产生到营销都有文化创意在里面,创意创新伴随产业发展全过程,很难将其从文化产业中剥离出去。这类企业既是文化产业,也是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实现关联产业、跨界大发展,就能充分体现出黑龙江文化自信来,增加黑龙江实力。
第二,通过创作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展现文化自信,为黑龙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影视剧《闯关东》通过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弘扬了黑龙江近代人民的开发精神、创业精神。该剧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播出,引领黑龙江人民实现二次创业,发扬“闯”与“创”的精神,再造辉煌。黑龙江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通过文学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展现文化自信,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文化作用于人,内化于心,形成信仰与信念以及一种思想、精神,通过人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第三,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文化自信,为黑龙江发展建构良好外部环境。文化发展的活力在机制,影响机制的是体制。黑龙江条块分割的文化管理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国有文艺团体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格局还在继续,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方面作用还发挥得很有限,文化自信还不能充分地释放出效用来。结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体制,能减少体制摩擦成本,充分解放文化生产力,增加黑龙江文化自信,为黑龙江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自信的文化是勇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文化,是敢于接受外来文化挑战的文化,是不排外的文化,是积极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的文化,是勇于创新的文化。
第四,通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传播文化自信,为黑龙江发展塑造新形象。黑龙江是陆海丝绸之路东部的起点省份,国家沿边开放省份,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省份,应利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契机,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将黑龙江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入国际市场,深入参与国际文明的对话与切磋,提高黑龙江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传播黑龙江文化自信,重塑黑龙江新形象,让世界了解黑龙江,认识黑龙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