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任务减少分化,活力英语课堂教学
2017-04-15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汪雪斌
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汪雪斌
构建任务减少分化,活力英语课堂教学
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汪雪斌
课堂教学中“任务型”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做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怎样减少两极分化的问题作了探讨,旨在重视课堂教学中以任务来活力英语课堂教学。
牛津初中英语;两极分化;实践;思考
在《牛津初中英语》每个单元的话题情景下,中心任务贯穿始终,各类活动均围绕中心任务展开。教材的这些编排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培养语用能力,增强兴趣,活力课堂,陶冶情操和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多姿多彩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各种任务,才能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避免和减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
1.学习过程中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
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大多是从兴趣出发,学习是出于新鲜和好奇,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这类学生随着对英语新鲜感和好奇心的减弱,特别是一旦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得过且过,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落后掉队。这种目的的不明确性也可以说是看不到学习英语的价值,缺少学习英语的动力所致。
1.2 学习方法欠佳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者掌握英语的过程是获得有关知识,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成为能力的过程。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然而,部分学生对此认识不足,他们仅仅满足于能听懂教师课上讲的内容,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听说读写的实践练习上。课堂上他们被动听讲,只听不练,害怕出错,不能积极参与操练、讨论、表演等系列教学活动,课后他们也不注意语言的运用巩固,因而无法最终形成语言技能。虽然他们也想把英语学好,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如:记单词,死记硬背;练句型,生搬硬套等等,以致边学边忘,越学越觉得困难,最后还是难逃落后掉队的结果。
1.3 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个体在英语基础方面的较大差异,很容易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偏差更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如果教师的教学不得法,不严格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不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无形中会增加学生掉队现象的出现。另外,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和对后进生缺乏理解与关心也间接增加了学习后进生的人数。
2.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控制两极分化的实践与对策
2.1 调整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方式来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任务活动的完成往往需要小组内成员间的协作。在完成活动的小组搭配上,笔者注重改变以往的“好、中、差”常规组合形式,而是以学习后进生配对学习后进生。因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好、中、差”常规组合形式中,差生总是扮演着小组中的差生角色,组内其他同学是这样看待他们,他们自己在活动中也总是甘愿或无奈地充当配角,最终自己也断定自己是差生,进而永久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而在相对比较平行的层次上,学习后进生能较好地克服焦虑心理,能积极投入活动中,愿意充当活动中的主角,也能更容易看出自己进步的痕迹。当然,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重点帮助与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笔者也是以Pair work—Group work—Discussion 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让学习后进生逐步溶入较大的任务活动当中,而不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同一任务活动形式的要求。实践证明,这些方面的改变能很好地培养和增强学习困难生的学习信心。
2.2 通过扩展任务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后进生能在活动中“做事”
(1)精心设计主任务导入的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更易调动学习后进生学习热情的活动。如牛津7A第六单元 Fashion show 中心任务的导入是以让后进生调查家庭成员所喜好的颜色为第一任务,与父母沟通服饰的名称与搭配为第二任务,再逐步进入到设计所喜爱服饰的单元主任务中。此类活动的设计是以真实生活中的情景导入为主,以学生熟悉的事物、身边的事实或材料入手,使新知识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练习,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主体任务。
(2)优化任务中活动的形式
在遵循情景真实性、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在做中学的设计原则下,笔者以多种有助于后进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展开任务中的活动。如:针对后进生的任务活动开始前的词汇接龙、以笔头加口头进行组内讨论、自编对话汇报活动完成的结果等形式,让后进生作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而产生语言习得(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优化活动的形式,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练习机会,使各个群体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学有所获。让学生们在参与的同时自我认识学习英语的价值,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最终达到“能够做某事”,从而完成学习的最终“任务”。
2.3 以侧重任务完成中的形成性评价来提升课堂活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正是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共同构成的。教师要在学习后进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对该类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情感与行为能力的评价,更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形成性评价能给予学习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信心的恢复,能增强其学习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通过形成性评价,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状态,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让英语课堂活力得到提升。
3.对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活动操作的深层思考
任务型教学途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各种类型任务的完成均需要足够的准备时间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与基础使得在每次活动中只有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唱主角,相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能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甚少。长此以往,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与劲头会大大受挫。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任务”使得他们的学习迈进了更深一步的昏暗。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为避免出现和加剧两极分化,应提前给基础弱的学生有足够或额外的准备时间。
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的英语作为交流信息的载体,其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做事”,这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是吻合的,与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是一致的,但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并未十分强调学生使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学生学习的实际过程中,他们往往要与使用语言知识准确性高的试题过招,这让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后进生苦不堪言,从而在另一“极”中越陷越深。笔者认为对应处理的策略是:作为英语教师,应设法找到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科学实用部分与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的最佳结合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与教材,不能淡漠学生的笔头测试,要把学生已有的基础语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与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整合,把《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必考的基础语言知识与相关任务活动巧妙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中“双赢”目标的达成。
范文芳,樊亚城. 2003. 试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两种交际模式[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S1):77-80.
黄碧华. 2011. 如何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73-77.
孔马丽,藏汝军. 2003. 怎样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美感[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