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评得间”
——追求理想的阅读理解评讲效果

2017-04-15江苏省南京市板桥中学邓红燕

疯狂英语·新策略 2017年5期
关键词:考试笔者文本

江苏省南京市板桥中学 邓红燕

“讲评得间”
——追求理想的阅读理解评讲效果

江苏省南京市板桥中学 邓红燕

“读书得间”是古人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间”,即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心领神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阅读理解讲评中,笔者倡导“讲评得间”,即教师通过多角度讲评,帮助学生得到理解的窍门,学生则能够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发现别人之未发觉,从而增益智慧,提高效果。

阅读理解讲评;讲评得间;多视角讲评

1.问题的提出

阅读理解训练是高三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们每天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大量训练,以期提高阅读成绩。但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并未得到相应提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阅读理解评讲方式仍有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现:(1)讲评时只对答案,不做讲评,认为只要多背单词,词汇量上去了,阅读题做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提高了;(2)讲评时,逐字逐句翻译,没有重点,不分主次,题题分析,面面俱到,学生被动接受,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3)肢解文章架构,只讲语言点和语法现象,忽略文本结构和文中蕴含的思想。

这些低效的讲评方式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学习”的状态,缺乏思考过程,被动接受,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只有探索实践最优化的高三阅读理解题讲评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效果。针对如上情况,笔者依托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提出“多视角讲评”的试卷讲评模式。

2.问题的解决

2.1 解决的依据——以纲为本,分析学生

答相关问题。考生能: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推测生词的词义;根据文中事实和线索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宏观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提炼文章提纲、概括主要内容、理解关键信息”。

教师在进行阅读理解讲评时,首先应该关注到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以上七种能力。

2.1.2 以试卷分析为据,了解学生正在哪里

有了《考试说明》为依据,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做准确细致的分析,了解学生还不具备的能力,由此确定教学的目标。

以2017届南京市高三二模为例,考试结束后,笔者对班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上存在着不足:首先,篇章意识不强,因此依据上下文,分析指代关系,理解具体细节,以及猜测词义的能力尚有欠缺;其次,体裁分析能力薄弱;再者,学生在分析、归纳、推理、推断的能力上尚有欠缺。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决定结合自己任教班级的学情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2.2 解决的措施——对症下药,多元讲评

2.1.1 以《考试说明》为据,了解学生要去哪里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因此,要想上好试卷评讲课,必须先了解《考试说明》中对于阅读的要求。2016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及各类媒体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

一方面,就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言,造成学生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中英文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对文本的分析缺乏篇章意识;长难句分析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就教师而言,教师本身在课堂上还存在着讲评时间不够用的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从优化讲评内容以及改进讲评方式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多元化的阅读理解讲评措施,具体如下:

2.2.1 延伸性讲评

阅读文本时,局限学生的不仅是表面上薄弱的词汇语法基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思维能力跟不上。因此,教师在评讲阅读理解时,需要带领学生展开延伸性讲评,即补充一些与原阅读题相关的文本,并进行拓展分析。

以2016南通一模试卷阅读理解B篇为例,该篇由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那首The Road Not Taken作为导入。考试结束后,有学生表示不理解这首诗。因此,在备课时,笔者查阅并补充了这首诗的原文、背景以及解读,并要求学生背诵。再如2016南京盐城的二模试卷阅读理解D篇,是卡夫卡的《在法面前》。由于对卡夫卡的相关背景知识认识不足,学生表示答题难度相当大。于是笔者有针对性地补充了卡夫卡的相关阅读材料。这些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文化视角,丰富了学生的心灵,让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由内而外的生长。

2.2.2 结构性讲评

正如前文所讲,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有来不及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评阅读理解时进行结构性讲评。

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讲解阅读文本材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及主题句进行分析,对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词汇与词汇的衔接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让学生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避免在脱离文章或段落主旨的情况下去孤立地理解和推敲句子的语义。

比如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卷中的阅读理解D篇时,笔者在评讲时,先要求学生找出各小节的主题句,再将各小节分块组合,最后完成对文本的解析。原来文章共8小段,学生抓主旨比较困难。经过笔者的篇章意识训练之后,学生很快看出3至6小节这几小段可以放在一起为一个层次;而第1、2两小节则为对其作品特点的概括;最后的7、8小节则为指出其作品的不足,可以放在一起为一个层次。事实证明,尽管笔者没有再讲后面题目的答案,但学生的正确率由原先的30%提高到了80%。

2.2.3 研究性讲评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一个很大的拦路虎就是长难句,即包含各种语法关系和特殊句型的句子。这些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性强,特别容易干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这些长难句展开研究性讲评。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弄清英语原文的句法结构,找出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及其各层意思,然后再分析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材料。

一般说来,英语长句有如下几个特点:结构复杂,逻辑层次多;常须根据上下文作词义的引申;常须根据上下文对指代词的指代关系作出判断;并列成分多;修饰语多,特别是后置定语很长;习惯搭配和成语经常出现。教师在分析长难句时,要从以上几方面分析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障碍所在。

2.2.4 多文本讲评

此外,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阅读理解讲评时,可以提供同一话题相关的不同视角的文章,带领学生进行同主题多文本阅读讲解。

共同的文本主题就是一根“藤”,而不同的阅读文本就是这根藤上的“瓜”。教师在讲评中可以“用藤串瓜”,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寻同,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在讲解2016苏北四市一模卷阅读理解D篇时,将这篇文章和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卷中的阅读理解D篇放在了一起。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分别是《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和《汤姆•索耶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因为这两篇文章都属于文学评论,里面都涉及了主人公对于种族歧视的态度,把这样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题材、不同角度的作品,能更深刻地领悟这个主题。

3.结束语

“讲评得间”对阅读理解训练的结果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只有从多角度出发,探索实践最优化的高三阅读理解题讲评方式,才能帮助学生多视角理解文本,奠定不断向上认知的台阶,最终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效果。

陈爱龙. 2015. 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可视化教学设计的途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4).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5.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Z]. 苏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黎世新. 2012.高三阅读理解“三讲”“三评”[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

李学雷. 2013. 浅谈补充阅读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

猜你喜欢

考试笔者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