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科书中探究任务设计指瑕

2017-04-15杨巧燕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福建厦门361022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苏教版教科书科学

杨巧燕(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科学》教科书中探究任务设计指瑕

杨巧燕
(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与之前的教科书比较,更多的是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但是教科书在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任务周期长、对象特殊、量大耗时、内容呆板”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科学教科书中任务探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教科书;探究任务;设计;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生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完成任务获得深刻的体验。但是在长期的科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科书,在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有关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从任务周期长、对象特殊、量大耗时、内容呆板四大突出问题进行具体论述。

一、任务周期太长,缺乏可操作性

学生对平时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探究起来更容易。但是教科书中要求的一些探究内容,由于探究任务周期比较长,且观察时间点又是在深夜,学生往往没有耐心坚持,有些家长也不支持,这些问题常常导致探究任务不能顺利进行。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看月亮》,月亮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物体,月亮每个月呈现的周期性变化学生可能也有印象,可是课堂上的内容学完之后,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月亮观察实践活动,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学生要么偷懒,要么没有放在心上;加上观察的周期长且会影响学生休息,导致家长和学生都很疲惫。学生完不成任务,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兴趣骤减,更无心观察……如此恶性循环,一个月下来师生都心力交瘁,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进行月亮观察,现在网络技术这么发达,可以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某天的月相情况,再借助月相盒进行辅助的观察,学生在对月相变化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偶然抬头看到月亮,看到了月相情况,就会跟所学联系起来,学生会感到很神奇,这与“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相呼应,提高学生积极性。

二、任务对象特殊,学生不愿体验

科学探究任务,基本都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深刻的体会。但是由于有些任务教科书中要求的探究对象比较特殊,会产生异味或对人们不利的物质,使得探究活动变得被学生所抵触,学生不愿意体验,导致最后任务没办法顺利完成。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肥沃的土壤》中制作肥料袋的活动,前期学成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但实验后期菜叶、果皮腐烂后的状态和气味让学生望而却步,学生不愿去观察,甚至产生厌烦、反感的情绪。试想要求在每周课后去翻看一袋腐烂程度越来越严重、气味异常难闻的物质,更是不可能的。又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馒头发霉了》,本来让学生亲历物体长霉这一物质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多么神奇而有趣的体验。但是事实却是,生活中长霉的物体并不被人们所喜爱。学生在课后观察馒头长霉时都是尽量躲避,即使观察周期只有四至五天,但多数学生仍然存在敷衍了事、参与度不高、体验效果不理想等情况。其实教科书内容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卫生意识适时地改变教学内容,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去上网查物质的变化过程的,并不一定真正自己去接触这些腐烂带菌的物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1]

三、任务量大耗时,针对性不强

因为科学的学科特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本应受学生喜爱。但是教科书里的有些探究任务在课后规定要完成的作业量不少,有的甚至超过了基础学科的作业量,填写内容枯燥,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记得在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中,动手的过程还是很让师生愉快的。让学生亲身经历饲养一个小生命的神奇过程,学生是非常积极乐意的,从购买蚕卵到小蚕破卵而出,到蜕皮长大,给蚕抽丝,再到变蛾产卵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即使遇到缺少桑叶的困难,学生也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体验感非常强。可是教科书中却安排一课《给蚕宝宝记日记》,要求学生在饲养过程中写日记,试想一下,一些基础学科的老师,往往都还头痛于学生不完成日常作业。而科学课作为技能学科,主要还是以动手探究体验为主,为什么一定得要求让学生写日记增加作业量呢?这样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实笔者认为只要学生感兴趣,有亲自动手养蚕已经达到了“亲历体验”的目的,把养蚕的经验交流作用拓展就足够,学生愿意,教师也不用疲于检查学生的观察日记,避免探究的枯燥,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机体。[2]

四、任务内容呆板,灵活性欠缺

小学科学教科书中,每一课的活动记录都规定了完成的内容,有一些符合上课要求,但是有一些却过于“死板”,使学生失去创造力。[3]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课后就给定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调查夜间活动的动物,规定了学生要写出做法、希望出现的结果、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意外等。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也很认真的参与观察探究,但是不一定所有的观察现象都符合活动记录里的要求,最后学生只能靠想象或者抄袭来完成任务。这已经违背科学探究的初衷。又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在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探究的过程中,测量的是物重、拉力以及需要关注用力方向,但是教材中的活动记录又规定要测物体的上升距离,这不仅增加了任务的难度了,而且也毫无意义。其实笔者觉得,科学探究既然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实事求是,就无需规定活动记录的内容,直接发给学生一张任务记录单,让学生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记录。当现象不相符时也可以分析原因,既让学生实事求是,又让学生尊重事实。

以上四个《科学》教科书探究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笔者在近几年的执教过程中所总结的。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通过借助有效教具、借助网络,灵活制定预设目标加以解决。

[1]张俭.小学科学课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2(105).

[2]张俊,姚爱祥.别让科学探究走过场[J].教学与管理,2012(11).

[3]段继扬.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25).

G670.33

A

1673-9884(2017)09-0093-02

2017-08-05

杨巧燕,女,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苏教版教科书科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科学大爆炸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科学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科学拔牙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