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与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2017-04-15李明建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李明建(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与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李明建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包含:德目应该是体现于行为之中的态度和精神;德目的实践在于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之中;德目的实践应该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无间歇地实践;德育总是与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等。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道德践行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对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培养的启示包括重视道德习惯的养成、注重道德实践的坚持、加强道德教育的协作等。
叶圣陶;实践性德育;道德能力
实践性德育是指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道德习惯养成的道德教育模式。实践性德育模式与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并辅以其他形式的道德教育模式不同,它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目标和重点,这一模式以良好的教育效果深得人们青睐,也应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探索推行的重点模式。
一、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他根据‘培养合格的公民’的总目标,从特定时代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从政治方向、人生观、道德行为三个层面,提出和构建了德育的基本内容。”[1]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道德教育不能只顾及抽象的原则,而应该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叶圣陶强调德育应该以知行统一为重点,以实践为根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实践,并把实践作为评价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他认为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之后,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实践,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1942年8月5日,叶圣陶先生发表《德目与实践》一文。他在文章开篇便提出,学校常常提出一些德目作为学生修养的要求,校训便是最显著的表现。他认为各种信条、守则等和校训的相似之处便在于它们都是抽象的原则,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实践。1979年12月27日,叶圣陶先生在《晴窗随笔》中写了《德智体三育》一文,表达了德、智、体三育应该全面发展的思想。1982年8月14日,叶圣陶先生又作《关于思想品德课》一文,提出了全员育人、课程育人等思想。叶圣陶先生的这些文章中展示了丰富的实践性德育思想。
其一,德目应该是体现于行为之中的态度和精神。叶圣陶认为德目不能停留于口头的语言或纸面的文字之上,而应该表现在各种行为实践之中。“德目不该是挂在口头的语言,写在纸面的文字,而该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能说德目的字眼,能懂德目的意义,这与‘为人之道’都不甚相干。 ”[2]“为人之道”的关键在于做,也即实践,一个人行为的精神和态度合乎道德要求,才实现了“为人之道”。叶圣陶还举例说明人们应该把德目与实践结合起来。他说一个人心里没想着德目、口中没说着德目,但能够真正实践,人格也会十分完满;而一个人虽然心里想着德目,口中说着德目,却忘记了实践,“为人之道”则难以做到。在他看来,想着、说着远比不了做着。“能够实践,自身便是德目的化身,才是真实的受用。所以,七分八分的想和说,不如一分二分的实践;当然,能做到七分八分乃至十分的实践尤其好。”[2]
其二,德目的实践在于平时的一举一动之中。叶圣陶认为,如果人们去抽象地理解德目原则,就会认为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太平凡,要实践德目,则会试图寻找其它所谓不平凡的行为。“然而不平凡的行为哪里有呢?咱们人干的,无非吃呀喝呀见人呀谈天呀学什么呀做什么呀那些平凡的行为。不在那些方面着力,又哪里求个着力之处?”[2]可见,人们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事情中实践德目。所以,抽象地理解、讨论德目没有实际意义,而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实践德目的要求。
其三,德目的实践应该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实践。也就是说,人们能够实践一两次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时时处处都能坚持实践才是关键。具体而言,升旗降旗时应该心中充满诚意恭敬地行礼唱歌;运动游戏时应努力竞争而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与人同在一起时应不说无聊之语让人不快;与人交谈之时则应内心真挚、容态诚恳等等。人们能够做到这些,才是真正实践“礼”。还比如说实践“义”,就要求人们要努力完成功课,尽可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做任何没有道理的事情,坚决反对那些没有道理的势力。[2]
其四,德育总是与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中严肃认真地完成各项任务都是符合德育要求的表现。“譬如做几个练习题,一要力求其不错,二要尽可能迅速。做一回实验,点个酒精灯,拿个试验管,倒几种应用的液体,写一份实验报告,都得按照一定的程式,丝毫不容马虎。练一回作文,必得写自己理解的事物或者道理,不能把空话假话乱写一通。诸如此类,不是都跟德育相关吗?”[2]可见,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能认真对待各环节,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本身已经是具有德性的行为。至于体育,体操训练的严肃认真、整齐列队等等都与德育相关。“伸手臂必得伸直。弯腰该弯多少度必得弯到多少度。诸如此类,就跟德育有关联了。”[2]此外,在体育竞技比赛方面,锲而不舍地训练,全神贯注地比赛,追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目标都是德育方面的要求。也正是在智育和体育的实践中,学生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所以说德育离不开智育和体育。
二、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主要表现及相关问题
品格是人的基本素质的表现,是人的品性、性格。能力是人们完成一项任务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展现了人们对于某项事务的认知水平和改造水平。道德践行品格是道德主体践行道德原则、遵循道德规范的品性表现。道德践行能力是道德活动主体在道德认知、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实践和道德个性心理特征。
总体上看,学生的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是积极进步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道德辨别能力。但是不同个体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又有很大差距。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道德践行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在逐步形成之中。学校、家庭、社会在道德教育上都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也使学生的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培养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一些学校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仍然存在重智轻德问题。在道德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课时上严重不足,在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家庭道德教育开展不多。一些家庭父母的道德示范性不强,没有家庭道德教育的意识。特别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祖父母难以在道德教育上尽心尽职。三是社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目前社会道德教育活动更多是进行宣传教育,社会层面组织开展的道德实践活动受众面较小。此外,从一定程度上讲,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合作上还不够,使得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提升会存在一定问题。
三、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对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培养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的实践性德育思想内涵丰富,对于今天的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意义。我们应该重视道德习惯的养成、注重道德实践的坚持、加强道德教育的协作。
第一,重视道德习惯的养成。道德践行品格的形成、道德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道德习惯的养成。前文已述,叶圣陶先生认为德目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表现而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人们能在一切行为中展现出一种道德态度和精神,则自然会形成一种好的道德习惯。当然,在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道德观念之强化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儿童一切观念皆以先入为主,夫人而知之矣。当八九岁之时,正儿童渐与外物相接触而增进其智识之时也,于斯时无论何事,印入其脑中即深镂而不可拔。”[2]所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中,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推动学生养成关爱他人、讲求礼貌、诚实守信、勤劳刻苦等道德习惯。叶圣陶先生在道德习惯养成问题上的主张还强调习惯要建立在学生自觉性基础上,并把习惯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看待。[3]
第二,注重道德实践的坚持。叶圣陶先生认为养成习惯,必须要注重实践并持之以恒。在德目问题上,他特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好思想和好品德只是两个抽象的名词,而够得上这两个抽象名词的,必然是具体的辨认和行动。”[2]注重道德实践,就是要把各种道德观念付诸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之中。而道德实践问题也不能一曝十寒,“说话,走路,爱父母,守公德等等习惯,都不是从这‘一曝十寒’的办法养成的。”[2]目前,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也会开展敬老爱老、关爱社会的实践活动,但经常是以活动周、活动月等短期性工作形式进行,未能实现常态化。在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培养工作中,道德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工作更显重要。我们对于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也应该以学生道德践行的实践为依据。
第三,加强道德教育的协作。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要有好思想好品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上的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都担负一定任务,分工不同,但有共同的目标。三者的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同向而为,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学校教育应该发挥道德教育的组织优势,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发挥自己的道德示范作用。社会教育则应该创新道德宣传教育形式,推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实践。在学校里,教师还应有道德教育全员育人的意识。“缩小范围来说,在一所学校里,如果全校的老师在思想认识方面,在生活习惯方面,基本彼此一致,这就是极关重要的通力协作;由于老师通力协作的熏陶,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就容易产生好影响,收到好效果。”[2]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道德教育还应该寓于各门功课及各种课外活动之中。学校教育中更需要各科教师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发挥所授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
[1]任苏民.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J].教育研究,1994(9).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4-88
[3]宋良栋.叶圣陶新时期德育理论初探[J].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G416
A
1673-9884(2017)09-0086-02
2017-08-01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与学生道德践行品格和能力的培养研究”(YZ-b/2016/06)、江苏省第十三批“六大人才高峰”科研项目“民国时期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研究”(JY-087)、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
李明建,男,宿迁学院法政学院副院长、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