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 品尝语言美
2017-04-15胡春林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诏安363500
胡春林(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诏安 363500)
融合信息技术 品尝语言美
胡春林
(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诏安 363500)
品尝语言美是小学语文课程美育学科特殊性的要求。信息技术条件下品尝语言美策略要聚焦“三美”: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实施策略要坚守学科性,突出情感性,凸显形象性,注重体验性。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视角,致力品尝语言美,有效实施美育。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语言美;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1]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学发生深刻的变革,语文教学出现了新常态。面对教育发展新挑战,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学科课程特性,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视角,致力品尝语言美,有效实施美育,进行深入探索。
一、品尝语言美是小学语文课程美育学科特殊性的要求
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课程,其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其选编的教材语言的典范性。文本语言词汇字斟句酌,句式节奏长短,篇章起承转合,修辞选择运用……都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美、音韵美、意蕴美的特点。《汉文学史纲》中指出的: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2],高度概括了汉语言美的特点。语言美的发掘与整合具有其它类型美育课程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语文课程资源中展示的自然美、社会美,还有艺术美,无不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品尝语言美是小学语文课程美育学科特殊性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品尝语言美策略聚焦“三美”
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有效发掘、融合语文课文中语言美的资源,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语言美品尝教学策略,重点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对于语言“三美”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一)直观呈现,感知形式美
小学语文语言美从形式上看,主要体现词汇音韵色彩美、句式整齐错落美、段落篇章结构美等,多媒体、白板等新的教学手段具备了更加优越的直观呈现功能,让教学呈现形式最优化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有效融合,实现了让学生品尝语言形式美的特殊效果。比如《可爱的草塘》描写小河的片段:“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显得更白了。”具有汉语特有的审美价值,是一段颇具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语言文字,读起来的确感耳感目感心。通过白板课件可以艺术化直观展示这个句群:
啊,
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芦苇和蒲草
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
天空
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
云朵
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首先是短促的单字叹词“啊”的运用,跳跃惊喜出现;其次是三个排比句,长短句式结合,排列对仗工整,呈现时,特意以诗歌排列形式,并列位置排列,凸显错落有致的特点;重复三遍的叠音词“清凌凌”的运用,音韵清脆悦耳;“绿”“蓝”“白”三色搭配,色彩清新绚丽,可以通过颜色选择形成特效;这样,通过富于美感的文字排列展示,学生欣赏句式错落、音韵和谐、段落结构的美感;从语言词汇运用、排列组合结构、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全方位感知语言的形式美。学生诵读涵咏,陶醉于语言生成的感性形式的韵律美之中,自然产生的“艺术初感”已经给学生赏心悦目的美的愉悦了。
(二)诵读涵咏,体悟音韵美
汉语是世界上独特的语言,四声对应平调、升调、曲调和降调四种语调,在感知上,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腔调;在声学上,音高、音长和音强等要素协调的韵律变化;在功能上,表达语气、情感,具有丰富的表意功能;听觉上,平仄相间、音韵和谐,给人以丰富的美感。语文教材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更典型体现了语言的音韵美。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先进手段,激发想象,让学生反复诵读涵咏,把握语言文字内在韵律变化,心弦与语言音韵和谐共振,体悟语言美妙的韵致。《月光曲》课文关于乐曲内容的描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文字依托皮鞋匠兄妹欣赏乐曲时的想象和联想,以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描摹了《月光曲》音乐跌宕起伏的旋律变化,表达了音乐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一段文字描绘的是大海宽广博大的场景,主要意象是月亮,先是视线随着月亮的变换:水天相接——海面——空中——海面——岸边。同步描写景物发生的变化:微波粼粼,洒满银光——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大风、巨浪——雪亮的浪花涌过来。其间,作者用“霎时间”“越升越高”“忽然”等词语起到景物描写的起承转合的变化,文字描写景物变化暗合音乐旋律,语言蕴藏内在的韵律感,读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品尝文字内涵的基础上,利用“优芽”微课视频,把上述场景配合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起完美的整合成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教学视频,反复吟咏,产生联想和想象,沉浸在景物、音乐和语言的美好韵律之中。
(三)营造情境,品味意蕴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尝语言美要重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境中入情,置身其间,品尝语言文字之美,春风化雨般地潜移默化,净化心灵。比如《草原》一课几个场面语言描写极富蒙古民族风情美,蒙族同胞“驰马迎客”的场面,听到的声音:从“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到“欢呼着”,最后“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草原由“静寂”变成了“热闹”;看到的画面:因为“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描写了欢迎远客心切而群马疾驰的迅速,“小丘”远看的弧形的线条,又有“各色的衣裳”“襟飘带舞”的色彩绚丽,所以“像一条彩虹”从形、色、速度三个方面极为传神地描写了迎客队伍的美好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揣摩文本,体会其中浓浓的蒙汉深情,并把声音、画面、音乐融进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品尝文字,观赏画面,欣赏音乐,获得真切的美的感受。通过视频,演示课文描写的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尝词语,通过分角色朗读,在审美朗读中,心灵得到了美的滋润,精神获得升华,品尝语言蕴涵的丰富内涵。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品尝语言美策略注意“四性”
(一)坚守学科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语文学科,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美育;美育手段得到了创新。要求教师要坚守语文教学美育的学科性质,发掘美育课程资源,在品尝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的同时有效进行融合,有效实施美育。
(二)突出情感性
美育具有陶冶功能,“美感”的产生往往离不开“情感”的驱动,所以,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定要充分发挥情感在陶冶功能中的独特作用,让学生披文入情,浸润在美好的情感之中,沐浴在美好的情境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凸显形象性
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系统,语言美的理解、感悟、品析,必须通过批文入情、反复诵读涵咏等品尝的策略,历经化抽象文字符号为感性形象,进而理解感悟,伴随想象与联想,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深刻体验的过程。要重视发挥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凸显语言的形象性,让学生充分感悟理解遣词造句的精准奇妙,言外之意的意味深长,音韵节奏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深刻绵长的意蕴美,提升审美情趣,净化心灵。
(四)注重体验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语言美,要让学生入境入情,注重体验性,只有学生感同身受地感受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心弦被拨动,产生深刻的体验,产生情动于衷的心理效应,最终才能有效达到美育的目的。
信息技术条件下,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学科的语文,在美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依托教育新常态,依据美育新理念,针对美育资源的类型及其特点,致力于探索品尝语言美的策略研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寻人生真谛,追求美好理想,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充满人性光辉的精神之旅。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鲁迅.汉文学史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69-81.
G623.2
A
1673-9884(2017)09-0039-03
2017-05-01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级教研部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策略”(课题编号:153032773)
胡春林,男,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