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点·感悟·迁用
——小学第二学段“语用型课堂”三段式教学探究

2017-04-15陈秀敏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材

陈秀敏

(云霄县元光小学,福建 云霄 363300)

寻点·感悟·迁用
——小学第二学段“语用型课堂”三段式教学探究

陈秀敏

(云霄县元光小学,福建 云霄 363300)

文章以小学中年级语文为研究领域,从语用意识出发,倡导树立语用教育观,给语用一个准确的定位。从不同的课例中进行研究,让理念对接现实和对接课堂,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日常教学行为发生改变,形成一种有效的“语用型”课堂构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与创新。

语用型课堂;寻点;感悟;迁用

在现行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表达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段感”“篇感”的缺失。虽然他们手中有丰富的写作材料,但由于缺少组材、运思的训练,其表达效果不尽人意。因此,训练学生运思,让他们学理清脉络,可提高他们学运思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在语境中感受语言,学会迁用语言,达成语用的目的。真正的语文课应营造出语用型的课堂,即以文本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突出“语用”学习的语文阅读课堂。

一、寻点:与文本对话,找到正确出口

教学中若想要面面俱到,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寻点即寻找语言训练点是十分重要的。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有独具的慧眼,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并通过精心设计突破它。

(一)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材的编排特色

“单元导语”对一组教材来说,有导航的作用。一般先指出人文主题,再提出单元学习的语用要求,充分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凸显语用功能。人教版第二学段的教材中以记叙文、童话、古诗为主要的载体。它的系统性及同类教材组合的合理性,决定教师可以在课例的选材中对同类教材加以组合。这样,显然更易找到规律、更省时高效。

(二)注意挖掘语用点的有利契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语用意识,具备一双善于挖掘文本的“慧眼”,立足教材,因文而异,找准练笔的切入点,启迪学生思维,开拓练笔空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生命 生命》,在解读文本时,笔者抓住了“冒”这个语用点,在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在体验中又入情入境地化身香瓜子。

师:你们是从哪个词,哪个字,甚至哪个标点可以感受到香瓜子的生命力呢?

生1:…… 生 2:……

(屏示句子)师:墙角的砖缝中……跟老师把这句子读一遍吧!

师:看来,我们可得好好地体会体会哦,你们觉得“冒”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

生:(自由换词:钻、顶、露、长、伸……)

师: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为什么呢?不着急,好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我们先看段视频

师: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想象一下。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生2:使劲地钻出来。

生3:激动地长出来……

师:你看,在砖缝中长出来,这就是冒呀!你看,在坚硬外壳里长出来的,这就是冒呀,是啊,这一冒,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了,这一冒,冒出了香瓜子的力量,冒出了它的生命啊!让我们把这冒的气势读出来吧。

当然,教师选择教学语用的点,不仅可以从横向分析,还需要纵向地审视教材,研读不同体裁“语用”落脚点,建构语用的序,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好每个阶段的语用要求。

二、感悟:课堂中对话,积累语用习得

正确的寻点是对接文本感悟理解的着眼点和奠基者。“语用型课堂”应当突出学生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和特点。

(一)品味文字,体悟情感

1.感情朗读与文本体会

由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有效的“说”不应当脱离有效的“读”。因为朗读将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优美与力量,并最终爱上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里所说的朗读,其实是指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后,把无声文字中感受有声的感知,让学生在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基于“读”与“说”联动的策略下,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的信息,达到内化课文语言的目的。

2.朗读中体悟文本情感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知文字本意,感知文字的意思,达成感悟理解。在特定语境的学习中,感悟文章中言语经验与智慧,把握文字的特点与语言运用规律。其次,需体悟文字内在情感。教科书中每篇文章的字眼若有幸让读者深层地体悟,它们都会像个个小精灵一样,活泼跳跃,字字珠玑。教师应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精读细赏,充分感知文字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淀,进入潜意识中。以后一旦有类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则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

(二)情感升华处语言训练

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实现语用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敏感性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捕捉,引导孩子及时地给予补白,从而达成有效的语用训练。

1.遵循顺势而导之的原则

(1)捕捉空白处的敏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去捕捉文本中特别的地方,并对学生适时提醒和巧妙点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结尾处:“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读到这里,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想象:他们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只是“尽情地玩耍”而已吗?

(2)教师引导及时且不偏颇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1]

说到这里,王崧舟曾于《荷花》一课预设的策略之一——“重运用”。从课例中,不难看出王崧舟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王老师见缝插针,以文本为有利契机,不偏不倚地对学生进行语用的训练。

2.内容的拓展需紧扣文本

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而这一切的运行,都需要在充分认识文本、尊重文本特色的基础上的。例如,笔者对古诗《乡村四月》,基于文本的特点,以及本首诗歌的表达特色,笔者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及古诗鉴赏等方法。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先让学生去发现“绿”的普遍存在,发挥其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从而加深了对诗中“遍”字的理解。在读通、读懂、读美的同时,体悟诗人在诗句中“遍”字遣词的精妙,引导学生领会乡村四月的景色之美,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迁用:体验中对话,彰显阅读实效

“语用型课堂”还应当突出将学生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从文本感受迁用到言语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透视言语教学中的不良现象,实现“语用”的真正价值

于漪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我们应该让“语用型课堂”迁移到生活体验中,找到“语用”的落脚点。可是,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对“语用”的落实则存在遗憾。

三年级下册《争吵》一文,“终于挨到了放学……”这一段,教师抓住“挨”,让学生反复读,揣摩“我”与克莱谛的内心变化,看似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关注语用教学的老师还会自然地引导:“孩子们,作者描写得好细腻,此时是不是会想到你们与同学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呢?当时你们的心情,你们的言语,甚至你们的表情……哈哈,有些同学似乎想起了什么?来吧,一起来说说——”这是无痕地借助教材进行语用指导,通过文本的内容与方法悄然迁移于学生的生活中。

(二)“语用型课堂”迁移到生活体验,探讨行之有效的策略

语文与生活的链接,需要教师的搭桥牵线,让学生养成认知、习得、迁用的习惯。

1.读写转化,读后学写,写中促读

读写转化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在读后促写,但也不是就此画上了句号。教师应不忘回归文本,来“杀个回马枪”,去品味文本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某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能力。

2.随文练笔,文本示范,落于实处

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学生随文练笔的素材。教师以敏锐的感知,捕捉住可以迁用的点。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小兴安岭是美丽,而且一年四季都美。转念一想,云霄的将军山公园也很美。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写一写美丽的家乡呀!学生在自己熟知的课文理解中,结合自身的生活感知体验,其表达一定是水到渠成、丰盈饱满的。

3.创设平台,轻松展示,连接生活

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尝试表达,他们不断地去规范纠正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内在完美的自我驱使下,学生会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正是这样弥为珍贵的体验,不断完善的展示欲望达成了孩子内心语用的需求与惯性。

“寻点——感悟——迁用”三个步骤有其内在联系,它们都是以思为中心,实现输入与输出有序而有效的转化。因为语言学习过程由语言的输入和语言的输出两个环节构成,如果没有输出,就不能真正掌握语言,达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实际上,这也是由语用基本能力、语用思维能力和语用审美能力构成的真语文的语用目标。

[1]王爱波.语文阅读的激情与机智[J].文学教育,2006(14).

[2]尤维霞.找准语用突破口,绽放随文练笔花[J].教育,2015(43).

[3]范芸.以“乡村四月”文本解读谈古诗教学“语用”点的选择[J].小学教学研究,2013(7).

[4]周一贯.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2-56.

[5]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6]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7]曹明海.真语文要以语用为目标[J].语文建设,2014(2).

G623.2

A

1673-9884(2017)09-0029-03

2017-07-14

陈秀敏,女,云霄县元光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