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系列化习作教学探究

2017-04-15韩新雄莆田市荔城区新溪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系列化习作素养

韩新雄(莆田市荔城区新溪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系列化习作教学探究

韩新雄
(莆田市荔城区新溪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习作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习作课堂目前还存在训练上未能形成系统性的问题。探讨在语文习作课堂实践中基于生活体系、教材体系、校本体系和情感体系,进行系列化训练,形成相对系统的习作训练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核心素养;系列化;习作;实践

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综合素养的直接呈现。小学习作教学基于听说读写,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直接和间接的体现。纵观小学的习作(写话)教学,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总是“厌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究其原因,习作教学存在的“散、乱、断”问题尚未得以系统解决。如何才能揭示问题的症结,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途径呢?笔者及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团队认为,进行系列化习作教学的尝试是处理这个问题的策略之一。

一、基于生活体系核心,培养系列化拓展习作素材的能力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小学生写作的许多素材来自于亲身经历的事和自己真实的情感历程。而写作兴趣是连接生活与表达的桥梁,让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感,从而培养正确的写作态度,切合学生的表达心理,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以写作兴趣为导引,系列化组织相关的“类单元”材料,让学生的写作不再忧愁“无米下锅”。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的8次习作训练,系列化组织习作内容可编排为:①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②保护家乡环境,人人有责;③向你说说我;④我的绝活,你知道吗?⑤爸爸(妈妈),我爱你!⑥我坐上无人驾驶的汽车啦 (我穿上冷暖自调的智能衣服啦);⑦写我最想说的话(人、事、景、物、故事……);⑧变,变,变。从这些编排内容可以看出,本册习作训练,写人的2-3次,写事的2-3次,写物的2-3次,想象作文2-3次。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写物,或者是想象作文,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根据习作的要求,从趣味性原则出发,立足生活实际,习作课上重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记忆和感受,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感受生活、体悟生活。

基于此,本册习作训练的系列化单项训练可依次确定为:①微格化处理小景点,扩大化抓住景点特点;②练习用一个总起句写一段话,写出家乡环境特点;③学会人物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和侧面描写(向朋友同伴了解他们眼中的我);④学会突出描写的方法,并把过程写“绝”,写“活”;⑤学习爱,表达爱,能把行动写具体(如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⑥提供一些智能化汽车、衣服的视频展示引导想象,拓展到会漂移的房子、会飞的自行车等;⑦引导疏理自己最擅长的写作方法,学会选择;⑧参照⑥的方法,唤起学生幻想的本能。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魔盒,将习作训练编排成他们熟知的生活情节,通过系列化的训练,唤起儿童对这种生活的本能,并引导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就不难将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流露笔端。

二、基于教材体系核心,培养系列化整合习作资源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按单元组内容按一定的主题来有序排列的。从儿童立场的角度出发,围绕文本单元,解读教材的编排主题,根据主题重新制订习作目标,并梳理出相应的学段作文主题,形成和教材同步的主题作文系列训练。这样,既可以依托教材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又能使习作训练的主题系列化,凸显语文的核心素养内涵。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主题单元编排的,这些单元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融合的。习作教学实践中,在整体把握教材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形成写作方案系列。在遵循单元主体性的同时,也对单元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和适度拓展,紧扣主题式进行有效归纳,让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和途径,减少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的烦恼。[2]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从编排的主题来看,其中写人记事的文章最多,达13篇,把这些内容重新分类,归纳主题即可看出这些文章是按一定的主题编排的,只要抓住这些主题,进行系列化训练,也可以形成较系统的习作训练内容。如第五组和第七组密集出现了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的文章《草船借箭》、《景阳岗》、《猴王出世》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几个节选片段都有浓墨重彩的场面描写。如引导学生描写“借箭”场面、打虎场面……学生通过对比、类推、联想,形成认知结构,并以小见大、同中见异,建构类似场面描写“类结构”模型,并且在学习的过程通过模仿内化习作素养。

三、基于校本体系核心,培养系列化丰富习作内涵的能力

语文课中习作教学,身边的资源绝不可忽视。校本教育资源,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形象蕴含意味。如何将类似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系列化的习作资源,从而丰富学生习作内涵,习得写作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笔者所在学校自2014年开展“书香校园”行动以来,大力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我们将习作教学与学生耳熟能详的校本课程相结合,通过重新组合编排,将校本课程与习作课堂教学紧密联结起来,形成一定主题的系列性的习作训练内容。

(一)制作青铜器,习作勾勒传统艺术。青铜器代表着稳固、开拓,它先进的工艺呈现中国发展的辉煌历史,体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新精神。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普通的泡沫箱,用手中的各种颜料,通过勾、点、涂、画等一系列动作,在尽情挥洒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这些经历,在教师的指引下,无疑都成为学生习作的第一手资料。

(二)畅游国画山水间,习作描绘国学经典。在孩子们灵巧的指间,或书写出端庄工整的经典诗词,或挥毫泼墨描绘出秀丽山水,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国画。在提笔运笔、描摹写真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静心品悟中感受文化给人的心灵带来的熏陶和渲染。学生们在这样的心境中,习作灵感油然而生,习作也逐步关注到细节,显得有灵有肉了。

(三)学说莆仙方言,习作速写民俗文化。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即是缘分,让孩子们学学莆仙话,对他们了解莆田乡土人物风情、适应莆田生活大有裨益。在方言课中,由浅显直白到少见拗口的话语,将莆仙地区的方言按系列化的主题编排练习。学生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既感受到了方言的乐趣和地方文化魅力,同时大提高了语文素养中的整合习作系列性的实践材料的能力。

四、基于情感体系核心,培养系列化发展习作能力的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情感发展总是以螺旋式渐进发展的。其中以角色体验的方式,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媒介进行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经验是最牢固的。学生的习作素养也应当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系列化的语言实践、操作、探究等方式训练并强化写作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成螺旋式发展学生习作能力的目标。但这种方式应建立在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简至繁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的直接体验有限,应该不断拓展学生的间接体验途径。[3]

(一)仿着写,拓展迁移形象描写。经典作品中有很多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是学生阅读练笔的好素材。比如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让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并照着文章中的场面描写,想象林黛玉当时的心理,联系作品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仿照课文的细节,进行林黛玉当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同时也可以此为仿写的样板,对自己身边人物的形象进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特点。在仿写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人物进行描写,让学生发现文字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

(二)对比说,延伸续写曲折环节。有些故事没有开头,或者没有结尾,这是“空白”的艺术,这个“空白”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练笔的机会。如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后,可以联系《儒林外史》中严监生“钱过百斗,米烂成仓”,自己平时连一斤猪肉都舍不得吃,但他却舍得花钱请别人喝酒;自己有病舍不得花钱吃药请医生,正妻王氏病了却“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自己从不肯轻易破费钱财,但却肯送给两位舅子大笔钱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从原著中去找答案,并写一个完整形象的严监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续写延伸,对文章有个全面认识。

(三)变着改,改写异样的情感体悟。读完一段文字,一则故事,一篇散文,可能引发自己的独特感悟。这份“感悟”恰恰也成了一种沟通文本与内心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应及时捕捉这份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而且能够借助文本和故事情节,写出自己对于生活、生命的感悟。

[1]黄翠雅.以目标的序列化实现训练的阶梯化——以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2]董艳芝.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13).

[3]郭召军.小学作文怎么教——建国后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历史的回顾与反思[J].学周刊,2014(22).

G623.24

A

1673-9884(2017)09-0024-03

2017-09-12

韩新雄,男,莆田市荔城区新溪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系列化习作素养
系列化主题制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开展系列化阅读指导 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东风猛士军车立足未来战场需求实现系列化车族化平台化
液压支架设计制造系列化研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