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微课之“眼” 赏诗歌之“美”

2017-04-15范家辉永安市第三中学福建永安366000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动画诗歌

范家辉(永安市第三中学,福建 永安 366000)

巧用微课之“眼” 赏诗歌之“美”

范家辉
(永安市第三中学,福建 永安 366000)

受当下高考题模式的影响,学生学诗仅为了应付高考而无法领略诗歌之美,更无法领悟诗歌之美。为了帮助学生欣赏诗歌之美,教师可巧用微课,从音律美、情境美、情感美三方面来品味诗歌之美。

诗歌之美;微课;音律美;情境美;情感美

2017年全国语文高考考纲中明确了古诗文阅读分值为11分,其一为选择题,另一道为主观表述题。诗歌虽具有语言凝练、韵律感足、含蓄优美等独特的美感。但因为是古文,学生存在难以读懂的问题。若赏诗歌之美的眼被理解诗意所遮,则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会降低。笔者不久前用问卷对一个46人班级做了一个调查,只问两个问题:①你平时会主动背古诗词吗?②你喜欢你的古诗词课堂吗?结果只有8人是因兴趣而去背诵古诗词,进而喜欢古诗词课堂。为何如此美的诗歌却会遭遇如此尴尬境地呢?现在的古诗词教学似乎进入一个无奈的怪圈:多数语文教师反映诗歌教学多停留在难句的翻译,重点句的背诵默写上。诗歌内容的景、人物及感情的分析上,深层次的精髓及意境挖掘不够。还有些教师是典型的务实主义者,严格按照高考考题模式来讲评,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朗读体悟、意境体悟。学生学诗歌也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全然忘记了去欣赏诗歌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之美。

诗如此之美,意境如此之丰富。普通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引领学生去探寻诗词之美呢?如何通过赏诗词之美给自己构建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呢?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高下取决于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是否有机结合。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这需要借助一些现代技术,以不同教育媒体为载体,实现二者最优化。微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信息化微学手段,借助这一媒介的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利用多元化元素引领学生赏析诗歌之美。

那么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课例片段(时长一般为5-8分钟),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将微课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诗歌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协调,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深化语文诗歌之美。

一、巧用“微课”赏诗歌音律之美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这样形容诗歌“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诗歌是美的,诗歌是高雅的,但若披上“高考”的外衣,学生只会为做诗歌题而学诗,那就毫无美感可言。所以笔者们的相关微课制作的第一个前提就是重新唤起学生对学诗歌的兴趣。利用教材和信息技术资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制作生动、高效的微课。

语文组一位教师制作的微课《诗歌朗诵技巧》,第一个版面用的是动态水墨画,配上宁静悠远的民族风背景音乐。很快就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中。随着《高山流水》的缓缓流淌,诗歌朗诵技巧的四个环节依次展开。在“语速快慢”“语调高低”“语音轻重”“语句停顿”这四个环节中分别插播了配套诗词的音频朗读,通过专家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很自然陶醉于诗歌的音律美中。同时,该教师的旁白语音清晰,声音柔美,语调有轻重缓急,学生很容易被声音感染走进诗的情况。微课的最后版面是汇总四个诗歌朗诵技巧,并播放名家朗诵《声声慢》flash插件,让学生意犹未尽,忍不住自觉小声跟着吟诵。

教师对此微课适当的裁剪,不是完整的诗歌朗诵,而是在每一环节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两句。通过裁剪,让微课的目的性更强,减少拖沓之感,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领悟到朗诵诗歌的趣味,从而深感诗歌的音律之美,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二、巧用“微课”赏诗歌情境之美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比较久远并且存在时空差异,很多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与当今不同。所以古诗词的表达手法、表现形式与当今也存在较大差异。古诗词中常常会用到不同意象构建意境。因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异用,在学生赏析诗歌意境之美的过程中制造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将微课合理设计,针对古诗词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将诗词中的意境用生动的图画形式或视频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形象具体的微课画面,让学生融入到特殊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教学《登飞来峰》之时,针对“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鉴赏,不少学生很难想象“鸡鸣”和“日升”这两个情境。此时教师可在微课中设计动画,展现“桃都山”的画面及相关的传说。通过微课中接地气的动画及有趣的解说,帮助学生领悟诗歌如何通过侧面描写极言飞来峰上“塔”之高,从而帮助学生感受绚烂的想象之境。再比如教授《涉江采芙蓉》一诗,多数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无法想象诗人在江水中采荷花的景象。此时,教师亦可在微课中展示“江南水中采莲”的图片或剪辑插播“江南采莲曲”视频,从而将“采芙蓉”之境形象化。

微课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可以有音乐、视频、美图等,这些可促使学生感悟到景物描写对古诗词的重要性,让学生沉浸于诗歌的情境之美中。[2]

三、巧用“微课”赏诗歌情感之美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3]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去探寻诗歌情感之美呢?

语文组另一教师在《登高》的授课中,用flash动画制作微课。什么是动画形式微课呢?笔者眼中的动画形式微课是逐帧制作,连续放映(Frame by Frame).指的是题材上的差异,用动画生动手法将和教学主题知识相关的有趣故事串起来。一位教师之前做了一个简单的动画制作流程。(一)剧本:要讲什么?说明什么?对白?旁白?简单画面内容是什么?(二)故事板:简单画出来或素材编辑或下载。(三)动态故事板:最终成片的雏形,录对白,配合适的音乐。(四)导出已成雏形的动态故事板,选择合适的格式。(五)逐个场景播放,片头、场景1、场景2、片尾。播放的过程中还可加入一些字幕或特效。

该教师的动画微课最终成型:哀伤轻缓背景音乐响起。动画中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步履蹒跚的老人出现。动画背景为凛冽吹着的大风,万木凋零的江边,天空中飘飘洒洒的树叶,滚滚翻腾的江水,凄冷风中盘旋的孤鸟,时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旁白: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冬季。国家处在战乱之际,他远离家乡,孤独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飞鸟,面对啼叫的哀猿,面对凋零的枯木,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音频朗诵《登高》响起。

网络的优势就是信息量的多元扩大,学习的方式也变得更灵活,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多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开放五官接受学习信息。背景音乐的巧妙选择,让学生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这个诗的时代——唐朝。动画背景、动画人物形象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动画中选取的几个意象“寒风”“落木”“孤鸟”“江水”“哀猿”,也吻合诗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重要意象。旁白的介绍让学生能够“知人论世”感受当时的写作背景。音频朗读播放完之后就有些学生面有凄色,噙着眼泪。可见这个动画微课深深打动了学生,把“诗中情”润物细无声地移植到学生心中了。

[1]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17-18.

[2]陈岚.让微课在诗歌教学课堂更加精彩绽放[J].文理导航,2016(7).

[3]陈伯海.严羽和沧浪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5-46.

G633.3

A

1673-9884(2017)09-0017-02

2017-07-15

福建省电化教育馆课题“微课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KT16040)作者简介:范家辉,男,永安市第三中学中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词动画诗歌
诗歌不除外
踏青古诗词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