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美育的融合

2017-04-15周宁县第九中学福建周宁355406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美育语文课堂美的

陈 燕(周宁县第九中学,福建 周宁 355406)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美育的融合

陈 燕
(周宁县第九中学,福建 周宁 355406)

现今对于美育与语文关系的研究多围绕语言的赏析展开,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评价的教学体悟,以至于美育仅停留在字里行间,走不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笔者尝试从课前备美,酝酿美的资源;课中读美,创设美的情境;课下誉美,延展美的生命,三个层次探寻美育在语文常态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运用策略,力求让美育绽放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每一个角落。

语文课堂评价;课前备美;课中读美;课后誉美

语文学科的艺术性与美育研究的中心“艺术”是相融和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美育,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自然也成为美育的主要落脚点。那么如何让美育成就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语文课堂评价为突破口。

语文课标这样定义课堂评价:评价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评价艺术。[1]教学评价作为艺术的一门,决定它与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文教学评价更是如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美育必是其中的佼佼者。笔者认为美育在语文课堂评价中的运用不是一次性的简单肯定或赞美,也不能只一味强调赏析语言的文字美。它要贯穿于语文课堂评价的始末:始于课前的“备”美,落于课中的“读”美,成于课后的“誉”美。

一、课前“备”美

课堂教学评价有教师、学生和课本三个要素,其中师生的互动都是围绕课本展开的。而语文课本篇目的选择或展示生命之美,或体现语言之美,或熏陶情感之美,或启迪哲理之美,极具“文质美”,这就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必须具备美育的特色,而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另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也必须储备美的资源,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掌握创造美的技巧和心理。

(一)师酝美

语文课本美的要素(语言、情感等)的挖掘和解读大都要由教师教学中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师必须具备领悟这些美好情感和哲理的能力,并能以美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审美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和个性都有别于过去,一味地以传统的知识架构来组织教学已经远远不切实际,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日新月异,教师对于课文中美的发掘也必将与时俱进。作为农村教师,能够从教学本身获得的美育极少,因此必须“走出去”,了解教学改革方针;“迎进来”如从网络收集教学资源,通过各级的培训中学习教学新手段。首先,教师必须博览群书。或从网络下载,或借鉴名师的网络空间推荐,或观看慕课、翻转课堂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了解最新的教育资讯,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效益;其次,熟练操作现代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传递更直观、更多样鉴赏语文美的方法;将教育的新理念简明而生动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与评价中,教授学生创造语文美的能力,做好美的发掘者。最后,语文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的剖析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调动自身的审美体验,将语文独特的美感巧妙融入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美的传递者。

(二)生酿美

美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递就可以习得的,它必须以学生为土壤才能落地生根健康成长,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中学生的美的感受力必将是心向的基础。青少年天生就有爱美的性情,追求美好的事物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特性,使其具备审美的前提条件。然而青少年也是最具好奇心和叛逆精神。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通过信息工具手机、电脑可以广泛接触各种良莠不齐的知识,这常让学生陷入盲区,所以要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提升鉴别美的眼力;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语文教学方式,借助白板互动教学的多向性或微课短小精悍的趣味性来活化课堂,引导学生领悟美的真谛,领略美育的艺术。

二、课中“读”美

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必修环节就是朗读,传统语文课堂中对于朗读的评价多集中于语音的评价,对于情感在朗读中的体悟极少落到实处,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乎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语文课上的朗读评价是多层次的,是形声兼美的艺术审美,它包括仪态美、音律美、情感美。

(一)朗读重仪态,美于形

朗读对于古人是一件神圣不可亵渎的事。非正襟危坐、沐浴焚香不读书,是人们在读书前净化心灵的仪式,是对知识的尊重。现在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些,也要端正读书的态度,这正如美育中对形式美的定义: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特殊形态,它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自然物质因素是形式美存在的体现,也是形式美被主体感知的基础。人们感知到形式美,总是因为色、形、声这些自然因素的形式美特性作用于人,使人的主要审美器官即视觉、听觉等产生感知。

语文课堂中学生朗读时要让他们端正坐姿,坐立有距,神情怡悦。读书时若驼背哈腰,语音尚发不出,更无处谈美。抬头挺胸收腹,既能给人端庄的形象,又能展现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正襟危坐静心读书,方能品味文中真意。

(二)朗读明声律,美于韵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要重视作品的声律韵味,进一步解读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文的语感,品悟深意。但是朗读不可以理解为简单的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的转换,它关乎声律与情感。毛泽东将“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融合的朗读法值得借鉴,每一篇文章都以这样的方式诵读多遍,文章的大意、语势、节奏和情感自会在心中成型。

当然,学生的朗读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更不能由教师的碎片式讲解来代替,从而破坏语文味在朗读中的酝酿。借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教师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添加感性的乐曲旋律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绪。在听中悟情,让朗读巧妙相融于声律中,陶冶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春》时,笔者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播放钢琴曲“春之声”,学生的语调随着音乐时而婉转,时而激越,朗诵出春天到来时的生机勃勃的意境美。笔者又请三位同学为自己的朗读寻找合适的配乐,于是多样的“春”之朗读应运而生,诠释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理解,丰富了文章的教学内涵与外延,让语文的朗读之美不再流于字面,而是形之于声,开启学生审美的心扉,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朗读悟情感,美于情

“气者,音之帅也。情者,气之根也。”这话说的是,朗读的气势由声音统帅,但情感又是朗读的根源所在。教师们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不仅要注意声律的指导,还要帮助学生在文字和情感的解读上突破难点,在抑扬顿挫的朗读演绎中,融进作者和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吟咏。正所谓:“使其言若处于吾口,使其意若处于吾心。”

朗读是凭借情感体悟再现文字内涵的过程,它具备显性的听觉美感,又能将作者笔下的情感隐性地传达到读者心理。不同的文体,朗读的语气和情感的投入是不同的,这都有赖于学生对于写作背景和作者生活的时代认识。只有掌握了所有影响作者写作文章的因素,才能更好的用声音诠释文字,理解文意,读出文中真切美感与情意。

例如,在《海燕》朗读教学中笔者虽为学生配乐来加深对课文象征内涵的理解,但多数学生依旧懵懵懂懂,他们明白了海燕的抗争意志,却无法理解革命先驱者的奉献精神。于是笔者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电脑查阅了大量俄国革命的历史和作者的生平,再读课文时,学生的朗读中就有了对海燕的崇敬,对海鸭、企鹅的鄙视,对大海的呼吁。而这一切的变化只因学生解读了写作的背景,感悟作者的情感,读出了真情。

三、课后“誉”美

(一)自我赞誉,让实现美成为一种习惯

自我认同感高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一种典型心理特征,鉴于此,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赞赏自我就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美育的目的之一。在语文课堂评价中如何达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观点。再离奇的想法,学生若能提供足够的依据,那它就是合理的。这就是语文的多义性和韵味所在。其次,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在生生评价中做一个规定——提出至少一个优点,评价缺点要合理。学生间的评价更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群体认同感,最后,课堂评价中还有一项是自我评价。传统的语文课堂多悬置这一评价,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中的摄录、展示台等工具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影像中平锻炼自我同时也能保留下自己的身影。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展示台的功用极大,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时树立写作的榜样,每每看到自己作品被打印成印刷品,学生眼中的满满惊喜和自豪,引发的优越感和学习兴趣在未来的作文写作中也会更重要。

在朗诵中用刻录软件可以收录学生的声音外还录制学生仪态笑貌,学生只要掌握几个简单步骤就可以自行操作。回家后可以多次观看,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良姿态和发音,无形中提升朗读的技巧,端正行为举止。最后刻录一份最优秀的朗读视频,作为收藏或给予奖励,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自然就提升了。

(二)同伴点赞,使追求美变成一种信念

传统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以考试的方式来进行。仅凭一张纸、一把笔检验语文的学习能力明显是不够的,也毫无美感可言。凭借局促与呆板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上级考查的语文教学评价,学生不仅感受不到语文的美感,更不要说美育了。

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注定语文教学的评价也要体现语文等多元化的艺术特点。内容的选择可以是专项的,也可以是整合的,如晚会检测、朗诵片段、作文等,形式上可以小组PK赛、小型汇报演出,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利用一切现代信息手段展示自己的所学,在这样的检测中学生不仅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对语文的审美解读,还能在同伴的点赞和喝彩中感受美的情绪,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力,完善自我。即使有的学生失败,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修正不足,强大内心,成就更好的自己,从而达到美育对人格的培养目标。

例如:一次单元小测,笔者选了朗诵PK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自行编排朗诵内容,自选歌曲配乐,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参加。学生的表现都很积极,并让三组的朗诵极具特色的小组选出一位最佳选手。在最佳的3个选手中,最令笔者意外的是一位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语文考试从没及格过),小组给出的理由是他选择的配乐很符合这首诗的意境,他们的朗诵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从那以后,笔者发现那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尤其古诗的单元都极其认真去研读,甚至开始研究诗歌背后的故事,为其配乐,渐渐地在班级中的名望也越来越高,语文成绩更是显著提高。

(三)转播优秀,促完善美铸就一种人生

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都局限在师生或生生间,随着信息技术中的白板、微课、教学空间等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教学评价也可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了。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优秀表现:深情的朗读、激烈的辩论、个性的表述、精彩的写作等拍摄上传到班级学校或家校空间,让身边的人更多了解学生的优点,塑造优秀的榜样,让优秀不再停留在班级,而是走向学校,走进家庭,甚至可以把学生的优秀制作成微课,分享给社会中好学的人们,不断扩大自己的成长空间,提升自我认知和拼搏的广度,促发对美的深度理解,进一步在美育中完善、提升人格的修养。

总之,笔者尝试从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让美育更直观地走进语文的课堂,在学生心中埋下美的种子,在未来的人生中绽放美的花朵。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7.

[2][美]马扎诺.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邓妍妍,彭春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9.

[3]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3.

G633.3

A

1673-9884(2017)09-0011-03

2017-06-13

陈燕,女,周宁县第九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美育语文课堂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