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庐园长者照料中心为例
2017-04-15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合肥市“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庐园长者照料中心为例
胡乔石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进入本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之传统家庭养老体系的逐步瓦解,要求新型养老模式出现并发挥作用。“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是目前地产等行业进入养老产业的创新实践,为更好服务老年人群做出了积极探索。本文以庐园长者中心为例,分析合肥市“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发展现状、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
医养结合;养老社区;问题;对策
一、引言
根据合肥市前不久发布的《2016年合肥市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合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5.2万,占总人口的12.1%,老年抚养比16.6%,较上年提高0.75%,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养老问题供需的不断失衡,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务院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017年合肥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提出要建立四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政府政策导向支持,使得合肥市“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医养结合”养老社区模式
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失能老人照料、护理和医疗问题日益突出,一种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近年来,随着一些企业进入养老产业,发达国家的医疗+养老社区的模式逐渐兴起,通过整合医养资源,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合肥市不断加快“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布局,以庐园长者照料中心为代表的医养结合示范中心相继落成,在结合合肥本地养老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
(一)“医养结合”概念
作为当下发展火热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其概念和传统的家居养老以及单一生活料理模式不同,它更加强调把养老和医疗保健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统筹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通过引入地产等行业进入养老产业,在大型医院附近构建新型“医养结合”社区。这满足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同时节省了老年人看病的舟车劳顿,实现家门口看病和私人医护照理,在遇到突发意外状况时能够及时就医。提高精准养老服务效率,促进养老资源合理配置。
(二)“医养融合”模式框架
服务供方以社区卫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医院、护理院等机构为主;服务需方为面临慢性病、残障、大病恢复期、绝症晚期等情况的依赖中长期医疗卫生服务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涵盖了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的方方面面,诸如专业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服务形式主要有整合照料、联合运行及支撑辐射三大类。
三、庐园长者照料中心介绍
(一)养老中心概况
庐园长者照料中心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临近庐州城市森林公园,由万科地产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作为合肥市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示范点,庐园中心集医疗、养老、保健、休闲娱乐等元素于一体,围绕老年人养老需求,提供高质量、定制化的养老保健服务。通过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整合各方养老资源,依托签约家庭医生、健康膳食、文化中心、保健中心、社区医院、三甲医院联动等优势资源完善养老服务,形成高质量、定制化“医养结合”养老社区服务的闭环。
(二)“医养结合”突出医疗保健服务
区别于传统观念上的养老社区,庐园长者照料中心从设立之初就瞄准定制化、高端养老社区定位。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通过与四里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医养结合”试点,与武警安徽总队医院、省立医院分院等三甲医院建立医疗合作关系,打造5公里三甲医院综合便利医疗服务网络,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社区也注重自身医疗设施造血。庐园长者照料中心设有社区医务室、健康保健中心、理疗中心等,定期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血糖,及时监测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并记录在案。在兼顾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的同时,社区也不断优化娱乐休闲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书法、广场舞、黄梅戏等培训服务。
四、“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发展困境
(一)营利性“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缺乏对接政策支持
2017年以来,虽然合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地产等各类企业进入养老产业,但是已下发的政策意见仍然是宏观性的,没有细化,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对于养老产业,特别是新型“医养结合”养老社区没有实质性的政策优惠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对于其盈利收入影响很大,政府能否在这些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直接影响“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观望中的企业来说,也直接影响它们是否涉足新型养老产业,从而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养老压力。
(二)“医养结合”养老社区人才缺口大
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潮流中,“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的发展亟需养老、医疗保健、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专业人才支撑。医养社区整合了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因此无论是专业医生还是职业护工,医养社区对人才都有超越其他类型养老企业的极高的需求度[2]。
根据人社部的调查分析,我国从事养老护理行业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只有3万人,但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应占到劳动力市场的10%。合肥市目前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护理人才缺口不断放大。根据合肥市目前的养老情况,按照1个医护人员服务3个老年人来算,合肥市劳动力市场应该有31.7万人从事老年护理行业,而实际情况则是人才匮乏严重。
其次,对于相关人才的选拔、培养、指导也缺乏科学规划,养老社区的护理人员普遍学历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培训,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子女和老年人自己越来越注重养老生活品质,对于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这与现实人才素质较低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庐园长者中心的调查发现,目前中心内人才缺口较大,养老护理相关工作强度大,且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与大型医院相比仍然较低,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容乐观,从较低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才流失严重。
(三)医保政策制约
首先,医保构成不合理,资金压力较大。目前,合肥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所持有的医疗保险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分别占46.46%和37.01%,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比例仅占0.78%。其次,“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难以获得医保定点资质。老年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生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费用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这是许多老年人选择在公立医院长期“压床”的主要原因。
(四)产品风险
医养社区属于新兴产业,因为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也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不断调整其产品。社区不仅对建筑产品提出高要求,还需对养生、医疗、护理、娱乐、保险等多个领域的产品质量负责。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社区在财务活动方面始终面临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这对各个环节的产品购买和兑付也带来了不确定影响。
五、优化“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政策管理机制,引导医养社区良性发展
尽快出台与医养产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法律条文,在土地、税赋等方面明确政府的支持条件和程度;其次,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医养社区中老年人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做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间的衔接工作,并针对医养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设立规范,更合理、科学地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最后,以老年人利益为切入点,完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针对那些符合医保条件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社区,应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并简化报销手续,切实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环境。
(二)多层次、高质量构建医养企业人才库
一方面,政府出资开展培训和技能鉴定,充分动员因结构性调整而等待就业的产业工人,为他们提供培训、特岗津贴、公益岗位扶持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多种资助,鼓励他们抛除偏见,加入到养老护理人才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医养企业内部应当设立培训机制,为员工定制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并鼓励员工学习新的技能增长项目,使其对护理行业有深刻地、客观地认知,发现自我价值,同时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减少员工流失率。此外,医养企业可与国内大中专职业院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确保企业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稳定的保障。针对医学院“兄弟学科”的毕业生,企业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内部教育培训系统,对他们进行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长期护理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转型为合格的护理从业人员。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企业在国外考察时发现,医养行业做的最好的社区一般都是由宗教团体在运营。虽然中国大环境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员工招聘时,除了考察个人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在个人宗教信仰方面予以考虑。
(三)监测风险,提升经营能力
针对医养社区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外部性,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如资金风险等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根据社区内的消费水平及成熟度,灵活调整投资方案,采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借鉴国外最新养老资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实际情况,在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降低经营风险。
(四)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多方联动机制
应在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医养型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探索五方联动的操作方式,为老年人养老提供连续的医护养服务。应本着以下原则建立该联动机制:大病进大医院,小病进小医院,慢病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相关专业机构须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予以准确地评估,并提供在各级医疗机构顺畅转接服务等后续服务,即围绕养老的医护养问题,在医院、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家庭之间要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对接。
[1]杨景亮.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
[2]刘稳,徐昕,李士雪.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63-68.
[4]刘昌平,殷宝明.发展养老产业助推老龄经济[J].学习与实践,2011,(5).
胡乔石,男,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绩效评估、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