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多元化视阈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研究
2017-04-15尹洁
尹 洁
社会阶层多元化视阈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研究
尹 洁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在经济关系、分配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异、矛盾、隔阂不可避免,这给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党应坚持和丰富党的指导思想,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妥善协调好各阶层间利益关系,培育和发展社会载体,全面促进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社会阶层;多元化;执政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阶层多元化已然成为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的传统社会阶层内部分化加剧,成员逐步向其他阶层转化。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创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以及新媒体从业人员等为代表的新兴社会阶层发展迅猛。[1]各个社会阶层在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引发了阶层矛盾、社会矛盾,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在社会阶层多元化视域下,探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路径,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政治稳定,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持续发展良好政治生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根本,不断丰富党执政的理论基础
在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各阶层之间在社会认知、价值认同,乃至意识形态等领域越来越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亦出现了新的困难,社会阶层多元化发展给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我们党唯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上层建筑,继续下大力气加强党的理论基础建设,把社会发展变化给党的执政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提高到全局的高度予以重视,继续不遗余力地发展、创新和丰富党的指导思想,使党的指导思想始终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并自觉坚持的主流价值追求。
(一)加大“从思想上建党”的力度
“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一直以来巩固执政基础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宝贵经验,社会阶层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应继续坚定不移地将之发扬光大。[3]要始终大力丰富、发展和创新党的指导思想,把党的指导思想打造成为与时俱进、包容并蓄的社会普世价值。建党95年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继承并创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理论,形成了我们党不断丰富且一脉相承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武装全党,团结党员群众的根本法宝。[4]在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多元社会阶层群体的说服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党要始终清醒地认清国情,致力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发展,积极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的导向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继承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高度致力于对党的理论基础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具有极强的内涵底蕴、极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具备了符合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时代特征。在社会阶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这些理论成果起到了积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大大增强了党的思想理论对整个社会思想的正确引导。
(二)常抓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多元社会阶层的新形势下,我们党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到党的全局工作的高度,积极宣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快形成并大力推行全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思想价值体系。各级党委要强化党管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并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其中。要加大对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梦”的执政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理论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广泛地在各个社会阶层群体中对上述理论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教育,使得党的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普及化。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常抓创新,引导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项理论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对照、相关联、相契合;引导他们认真了解、全面认识,并积极践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壮大党执政的主体力量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就在于它是群众性的政党。95年来,我们党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当中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放眼今天,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条件和环境等因素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党脱离群众的危险也大大地增加了。[5]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我们党的主体力量,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是党夯实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一)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环境下,地方各级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针,开拓思路,锐意进取,下大力气搞好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新兴社会阶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努力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辐射圈和覆盖面,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够得到切实的发挥。[6]各地要着力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薄弱领域的党建工作,以社区、农村、专业市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等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对象,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团结各个社会阶层的先进人士和优秀分子,使之加入和充实到党员队伍当中来。各级党组织要开拓性地实践包括区域化党建联盟、园区产业联盟党组织、楼宇党建、社区楼组党建、农村产业协会等在内的多种新型基层党建形式,推进党建机构整合、职能融合、功能优化。探索运用成立党建工作站、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组建群团组织、创新包片联户、星级创评等多种方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切实加快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大力推进“互联网+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真正实现“大党建、大融合”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
(二)壮大充实党员队伍力量
在吸收发展党员的问题上,各级党组织应严格按照2014年中央办公厅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地开展好这项工作。一是要严把党员的吸收准入关口。面对社会阶层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党发展党员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等传统发展群体上,要把发展对象的触角最大限度地延伸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新兴社会阶层当中去。要大胆广泛地吸收各个阶层的有识之士和先进分子,把一切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经过党组织长期考验,符合中共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要严防不符合党员标准,入党动机不纯,妄图运用党员身份谋取私利的人混入党内。[7]二是要综合考虑党员队伍的组成结构,包括年龄层次、性别比例、文化水平、行业分布、所属民族等多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向稀缺因素倾斜,尽可能促使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三是要加强党员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成为党员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教育,实现党员队伍的党性修养、业务素质,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四是要适当敞开出口,及时把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不合格党员清理出队伍。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相关党内法规的规定,对出现不符合党员标准,不履行党员义务,败坏党的声誉,违反党纪国法等行为的党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坚决清理出党,决不姑息,从而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以协调阶层利益为契机,积极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党要千方百计地把全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人心与力量牢牢地凝聚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团结包容、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党要完成好这项历史重任,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尤其是在社会阶层多元化快速发展、各阶层利益矛盾频发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应加快研究今后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对复杂分散的社会利益的整合能力,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关系与矛盾,努力提高科学预测和准确研判挑战与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力争把我们党打造成为一个开明包容、积极向上、极具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执政党。
YANG Fan, WANG Jun, DING Jin-kui, FAN Mei-zhen, CHEN Jia-yi, WU Jun, CHEN Xiao-fang
(一)建立顺畅多样的利益表达机制
在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多元化的发展环境下,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业已形成,相应的利益诉求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现实是,相对于生动的经济发展局面,我国的社会变革明显滞后,利益表达机制很不健全,利益诉求多元化与利益表达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为社会各阶层群体诟病的对象。多元利益格局的新形势必然需要建立顺畅多样的利益表达机制。[8]因此,我们党应加快改革进程,畅通表达渠道,完善载体建设,尝试建立起一个包括人大、政协、社会团体、群团组织,以及大众传媒在内的多种社会主体共同发声的利益表达机制。充分发挥其为全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合理、有序、顺畅、快速的表达利益诉求的主体功能,并能够在不断的发展改进过程中向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传递民声、表达民意、反映民情,从而促进我们党今后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有效、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公平公正,是和谐稳定的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力量的优化整合、激发各个社会阶层的活力、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9]我们党应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我国社会阶层多元化发展的客观事实,在摸清理顺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理念,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进一步厘清分配关系,理顺分配秩序,合理调配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各级各地政府要着重加大调节再分配的力度,促进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实现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的显著提高。有效遏制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等在内的贫富分化,使各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逐步把我国的社会分配形态引向枣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的良性收入分配格局。
(三)形成合理完备的利益保障机制
社会阶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要切实协调好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就必须切实关注关心并实实在在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10]就必须构建起一个适应我国社会阶层多元化发展特点的,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群体的生产生活需要的利益保证机制。因此,党和政府,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创新地开展好社会治理工作,切实保障好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加快促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使之为社会各阶层群众共用共享。为此,我们党要厘清党和政府的权力职责和责任边界,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不越位、不缺位”。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改革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改进工作模式,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的与时俱进。[11]
四、以多元化社会载体建设为动力,提高党的被认同度和威信力
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传统社会阶层不同的是,新兴社会阶层中很多人实际上游离在社会建设管理体制外,尚未完全被纳入到党的执政基础主体范围内来。[12]在社会阶层多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党要保证党的执政基础的长期稳固,就必须促进新兴社会阶层的社会化发展,积极培育和广泛发展多种社会载体,将新兴社会阶层完全彻底地纳入其中,真正赋予新兴社会阶层党的执政基础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感和威信力。
(一)积极引导新兴社会阶层成员加入民主党派
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较多的社会资源,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这是当前我国新兴社会阶层成员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各民主党派肩负着代表和反映各自所联系的阶层群众的利益与诉求的重要职能。[13]各级党组织应与各民主党派保持积极且密切的联系,帮助和引导有参加意愿且符合入党条件的新兴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拓宽新兴阶层人员表达自身意愿和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为其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提高社会认可度提供便利条件。
(二)发挥好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
工商联作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商界组成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重要桥梁和关键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得力助手。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新兴社会阶层成员都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当中。[14]在新兴社会阶层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各级各地工商联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广泛团结,积极引导广大会员;要深入基层、走访企业,通过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具体服务,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切实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切身利益代言,发挥好其作为一个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社会群团组织,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的应有作用。
(三)以社区为载体促进新兴社会阶层社会化发展
新兴社会阶层虽然遍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经济组织,但他们大都居住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纵观我国社区服务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社区”这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基本单位是对全社会各个阶层成员实现全覆盖的最好载体。党应充分研究并科学运用好“社区”这一有效手段,对新兴社会阶层成员予以整合、规范和管理,使新兴社会阶层成员在其所属的社区中的地位得到普遍重视,能力得到充分凸显,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2.
[2] 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313.
[3] 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5.
[4] 蔡长水.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67.
[5] 游龙波.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与党的执政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8.
[6] 郭红梅.新兴社会阶层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2.
[7] 李晖.政治的根本问题:执政党的群众基础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5.
[8] 杨海蛟.新中国阶级阶层社会结构演变历程[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87.
[9] 李路路,秦广强.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81.
[10] 覃敏,王安平.从哲学维度思考科学执政[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1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课题组,游龙波.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12).
[12] 陈小龙,董姣姣.当代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影响[J].湘潮,2011(7).
[13] 李正军.和谐社会视阈下现阶段中国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问题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2).
[14] 蒋伟平.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与党的建设[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2(8).
责任编辑:倪 芬
D663
A
1674-1072(2017)02-016-04
2017-2-20
本文为2016年度安徽省委党校系统重点课题:QS201612。
尹洁(1982-),女,安徽合肥人,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