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的活态保护与创意开发——以闽文化为例
2017-04-15尚光一
尚光一
传统文化资源的活态保护与创意开发——以闽文化为例
尚光一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文化资源开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在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着文化传播形态乱象丛生、文化遗存保护不容乐观、传统文艺形态后继乏力等问题,因而科学活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紧迫性。就理念而言,传统文化活化应秉持理性扬弃传统文化、活态保护文化遗存和多维复兴传统文艺等理念。在举措上,要重点突出对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其中,闽文化活化要重点培育朱子文化品牌、打好妈祖特色“文化牌”、开发冰心等名人资源、保护与传承宗祠文化以及推进“闽派”系列文化品牌建设。
传统文化;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一)文化传播形态乱象丛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传承传统文化正是延续精神命脉的关键所在。然而,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却乱象丛生。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包括各类“国学班”涌现,在幼儿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等读经活动,中小学举行点朱砂、拜孔子等仪式等,使民众眼花缭乱,同时也争议不断。其中,一些国学培训机构即便有办学资质,也依然存在师资无标准、教学内容杂乱等问题,甚至招聘教师往往只要求“热爱国学”;一些团体或个人在传播传统文化时也“挂羊头、卖狗肉”,以经济利益为实,囫囵吞枣、照搬照抄式地强行灌输,阻碍了青少年批判精神的萌生。这些乱象扰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和弘扬。
(二)文化遗存保护不容乐观
文化遗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是文化大国的形象代表与绝佳符号,也是建设民族魂魄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原点。然而,近年来许多文化遗存未得到应有的保护,甚至呈现“建筑已毁、工匠已死”的被动局面,给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朱子文化遗存”为例,朱熹14岁起即在该地从学,之后著述、授徒,居住时间长达50多年,朱子理学也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留有大量文化遗存。然而,调查中发现,当下除朱子社仓正在进行修缮外,五夫古街的多数牌坊已被损毁;兴贤书院、歇马庄等部分遗存木构腐蚀严重;连氏节孝坊墙体后两侧厢房烧毁,牌坊面临损毁的威胁;屏山书院遗址因岁月砥砺沦为稻田;紫阳楼、刘氏家祠虽重建但内部陈列空乏。这些文物保护级别普遍偏低,大部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则只是文物点。这些朱子文化遗存的败落与萧条,直接影响了福建朱子文化的传承。
(三)传统文艺形态后继乏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众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艺形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后继乏力。以传统戏曲为例,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集中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也独树一帜。福建传统戏曲翘楚期间。检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福建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曲包括26种传统戏剧和7种传统曲艺。[2]以上这些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众多传统戏曲,显示出福建传统戏曲的悠久历史与巨大价值,证明福建无愧于戏曲大省的称号。然而,近年来福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正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以前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已成历史绝响。当前,福建传统戏曲演出市场不断萎缩、票房不景气,众多剧团经济日益拮据,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也制约了传统戏曲的创新。福建传统戏曲的式微正是我国传统文艺形态后继乏力的一个缩影。
二、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应秉持活态保护的理念
(一)外化于物、内化于心:理性扬弃传统文化
就传统文化的继承、普及与传播而言,整体上应采用外化于物、内化于心、批判式继承的现实态度。以朱子文化的传承弘扬为例。首先,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种文化现象的起伏跌宕是正常的规律。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霸权、物质至上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要将朱子文化融入现代文明的创造与创新,就要对朱子文化的继承、普及与传播做出理性思考和探析,逐步提高民众的认同感,使朱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外化于物、内化于心”,从而为促进社会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文化普及不是哲学普及。朱子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并非是朱熹哲学思想的普及与传播。[3]朱熹哲学思想是一个庞杂的体系,无论站在历史的角度追溯还是站在现代的立场审视,都是良莠混杂。朱熹哲学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使其具有了双重性格,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并且其所蕴含的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混为一体。其中的某种观念或观点,往往从一个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则又是糟粕,这种复杂情况导致历史上对待朱熹哲学思想存在着差异巨大的态度和评论。为此,朱子文化的继承、普及与传播中,应将朱子文化与朱熹哲学思想进行区分。对于朱熹哲学思想,应继续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批判性继承原则,对其中已与现代社会理念、生活、共识明显脱节的观点观念,进行理性扬弃。在朱子文化的继承、普及与传播中,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我注六经,而非六经注我”的做法,对相关的朱熹哲学思想进行改造利用,赋予新的现代阐释,以使其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和文化大国建设。最后,在朱子文化的继承、普及与传播中,要对不同维度下的朱子形象进行区分。要改变非黑即白的道德评价,避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情感偏执,将历史人物还原在特定的时空环境进行体认,以同理心体谅其人性弱点中所包含的卑微与怯懦。特别是,要对学术视野中的朱子与文学典籍、民间传说中的朱子进行厘析。例如南宋洪迈《夷坚志》、周密《齐东野语》中的相关记述、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所收录的《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以及现代作家刘湘如《风尘误:朱熹和严蕊》中所构建的迫害名妓严蕊的朱熹形象,虽在民间广泛传播,但就朱子文化的继承、普及与传播而言,则应从民俗意义上对其加以切割。[4]再如,对于政争中朱熹曾上表自认的“私故人之财而纳其尼女”“深省昨非、细寻今是”等言论(《落秘阁修撰依前官谢表》),也应在朱子文化的继承、普及与传播过程中予以排除。总体而言,在朱子文化的继承、普及与传播中,要综合史料文献、学术研究、民间传说,重新构建一个便于朱子文化传播的“文化朱子”形象,即不同于历史真实的朱熹、学界研讨的朱熹、小说描摹的朱熹,而是基于现实需要与当代重构的一个“文化中的朱熹”,以体现出在文化传承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理念。
(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活态保护文化遗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他指出,在文化传承中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5]在这一背景下,文化遗存保护日益成为党和政府、专家学者、有识之士热切关注的话题,而活态保护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以朱子文化遗存的活态保护为例,首先应推广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包括在中小学中推广优化后的朱子文化课程;以各地保存较好的书院为基点,策划并开办朱子市民课堂;强化尤溪朱子诞辰日公祭朱子大典的影响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设立朱子文化主题公园,使民众更直观地亲近朱子文化等。其次,活态保护朱子文化遗存离不开延伸产品开发。应依托朱子文化遗存所在地的相关资源条件,大力开发如“朱莲璧合”“朱子茶”“朱子扇”“朱子饼”“文公宴(八卦宴)”等特色产品及创意产品;将朱子文化和廉政教育、孝心教育等结合起来,挖掘整理“煮莲教子”“朱熹劝义母”“集粮救灾”“麦饭充饥”“义让田产”等民间故事,并以此创作制作出版更多图书、动画、电视剧、电影等产品,组织排练以朱子文化为题材的各类地方戏剧;把朱子家训、朱子经典语录编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市民读本中,努力将朱子文化与老百姓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朱子文化遗存保护需要民众和相关地方的共同参与。例如,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是朱熹老师李侗祖籍地,当地的蓝田书院始建于唐代,朱熹曾在此学习、讲学、避难,并撰有《东斋记》,并手书“蓝田书院”四字。2012年,当地乡贤余云辉博士出资三百多万元重修了蓝田书院,并雇请专职教师在书院为民众普及国学。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林志强教授也为书院正门撰拟了“珠明碧海、玉润蓝田”的楹联,这即是民间参与保护传承的生动案例。另外,在活态保护朱子文化遗存过程中,如不具备相应的开发条件,则应采取“守住历史、等待复活”的态度,力避揠苗助长。
(三)源头活水、嫁接重生:多维复兴传统文艺形态
近年来,许多传统文艺形态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乃至青年一代受众群体近于消亡,即使借力于“文化普惠制”所支持的各类文艺“下乡镇”“进社区”“到广场”项目,也不过是一些传统文艺在没落黄昏来临之前的回光返照。随着现有受众群体的日渐凋零而新的受众难以培养,传统文艺形态的穷途末路似乎难以避免。然而,如果能基于“自下而上、扩大受众、涵育市场”的逆向思维进行考量,善于利用文化产业运营所带来的市场契机,将为许多传统文艺形态激发生存、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而言,一方面,传统文艺形态应引入文化产业运营思维,主动适应当代“注意力经济”的内在要求,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在剧目创意策划等方面进一步贴近细分市场的需求,满足特定目标受众的娱乐休闲消费需要,同时积极开发传统戏曲的延伸产品,在传统戏曲相关领域寻找长远的、可持续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艺形态是否存续发展,并非局限于自我盈利的判定,而应融入文化产业项目的整体进行考量。以福建传统戏曲“南音”为例,其本身受众群体不断流失,开拓市场也困难重重,然而如能与闽南地区相关旅游项目进行捆绑、成为植入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增强该项目的内容丰富度、体验差异性与地域文化吸引力,使项目整体收益扩大,而南音表演本身也由于项目壮大所带来输血功能而获得延续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
强化对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传统文化活态保护的重要举措。以闽文化为例,福建应立足自身特色,着力树立文化品牌,做好福建气质、福建精神的挖掘和提炼,并不断推进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活态保护与创意开发。
(一)着力培育朱子文化品牌
福建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和集成地,应构建朱子文化品牌建设联席机制,常态召开朱子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协调会,着力培育朱子文化品牌,落实在遗迹保护、学术研究、思想普及等方面的朱子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具体而言,要推进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编制、申报审批、措施落实;要鼓励《朱熹文集编年评注》《朱子传》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要支持尤溪县打造朱子祭礼、支持武夷山市举办朱子文化节,并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修复五夫社仓、三贤祠等朱子定居地文化遗存;要推动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园、建阳朱子文化公园和考亭书院、延平书院、政和朱子书院等项目实现“文旅结合”。
(二)打好妈祖特色“文化牌”
近年来,福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海丝”建设,在莆田湄洲岛以“同谒妈祖、共佑‘海丝’”为主题,举办春祭妈祖典礼、“天下妈祖回娘家”、妈祖诞辰纪念等系列活动。今后,要进一步邀请高水平创意策划专家,从服装、道具、音乐、舞蹈、阵容等方面对妈祖祭典等活动进行全面打造提升,并要积极调动海峡卫视、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媒体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力图在华人华侨中产生更广泛的反响。
(三)开发冰心、严复、林则徐等名人资源
为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福建还应进一步开发冰心、严复、林则徐等名人资源。具体而言,要对冰心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实施修复和抢救性修缮;支持在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长期展示林则徐家风《十无益》、冰心家族《十条家规》、林觉民《与妻书》、方声洞《凛父书》等;要进一步打磨、提升闽剧《林则徐与王鼎》的演出水平;要积极推动包括林则徐、朱熹、冰心、严复等福建名人家训的《福建家训》等出版物的发行。总之,要通过一系列开发举措,有效地将地域名人资源转化为福建特色文化品牌。
(四)保护与传承宗祠文化
宗祠是福建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近年来,福建已对全省范围内的重要宗祠、宗祠文化、民俗项目进行了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今后要积极加强全省各地重点宗祠的保护、修复,做好家风家训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要以建设“福建省宗祠文化示范基地”为抓手,着力打造宗祠文化传承弘扬示范点;要支持出版发行《福建家训》《福建官箴》等体现核心价值观、反映时代精神的图书,并进一步向全省“农家书屋”免费配发《福建历代乡规民约》等书籍;要推动“闽台民间族谱数字博物馆”建设,使之成为收藏闽台两地民间族谱、智能化处理海量族谱信息的数字化应用与开发平台。
(五)推进“闽派”系列品牌建设
今后,还要进一步推进“闽派戏曲”“闽派批评”“闽派翻译”“闽派诗歌”等系列文化品牌的建设,使闽文化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具体而言,要继续实施“福建濒危剧种抢救工程”,对全省范围内的濒危剧种进行评选汇总,对入围的濒危剧种、剧团予以资金支持;要持续举办“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等活动,并大力支持出版《“闽派批评”新秀》等丛书;要加强对冰心、林徽因、舒婷等福建现当代诗人诗歌的研究和宣传;要重视编辑严复、林纾、林语堂、高名凯等“闽派翻译”名家的作品,努力复兴“闽派翻译”。总之,要通过一系列组合举措,持续推进“闽派”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
[1]新华网.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4-01-14).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1/14/c_126004329.htm .
[2]福客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EB/OL].(2013-11-2). http://fy.folkw.com/Sort.Asp?Sort_Id=5.
[3] 钱穆.朱子学提纲[M].北京:三联书店,2012:1.
[4] 刘湘如.风尘误:朱熹和严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
[5] 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3-12-14).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4/c_125859827.htm.
责任编辑:陈振锟
G124
A
1674-1072(2017)02-061-04
2017-02-02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FJ2015C06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20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751046);福建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I201503028)。
尚光一(1983-),男,河南孟州人,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海峡分院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运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