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冼冠生早年事迹述略

2017-04-15韩健

关键词:陶陶佛山上海

韩健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广东佛山528000)

冼冠生早年事迹述略

韩健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广东佛山528000)

民国著名实业家冼冠生出身广东佛山的小商人家庭,19岁赴上海创业。创办冠生园之前,曾在竹生居学徒,此后又开办冠香、陶陶居等饭店。期间增长了见识、获取了经验、积累了人脉,为今后冠生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以往的叙述对此多有不当或过于简略。为此,尽可能准确地考述冼冠生的早年生平,了解其日后成功的潜在原因是本文的核心主旨。

冼冠生;佛山;上海;冠香;陶陶居;创业

作为民国时期广东人在上海成功创业的杰出代表,冼冠生在当时的上海也可谓明星企业家。由他创立的冠生园食品,至今在全国各大超市的货架上仍可看到。而他的创业故事,已成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典范,被后人反复叙述和阐释。虽然我们能够在这些叙述和阐释中,感受到冼冠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善于宣传、爱国奉献的现代实业家精神,但在这精神所依托的重要史实中,却存在着千差万别和前后矛盾的叙述,尤其是冼冠生的早年经历,不仅叙述文字简短,而且史实不一致。如他来到上海的时间,一说是在1901年[1],一说是在1909年[2]295;他早年创业经历,一说创办了陶陶居[3]124,一说创办了味雅小吃店[4]。短短几百字的叙述,互有歧出,使得这冼冠生的早年生平存在诸多疑问与遗憾。因此,为了较为完整和准确的再现冼冠生的早年岁月,笔者根据地方史料和冼冠生的自述文章,尽可能地加以还原“前冠生园时代”的冼冠生,从而为这位广东名人的生平做一注解。

一、冼冠生的家乡与家世

佛山,在明清时期曾是岭南地区的商业巨镇,属当时的广州府南海县管辖。因当时其地“控羊城上游,当西北之冲要”,“七省货物皆取道佛山,然后运出各省。”可以说以佛山为中心,已形成了遍布岭南,辐射全国的商业网络。[5]249-250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所载,截至清末,佛山工商行业共有250余种,涉及衣服、居住、饮食、五金、竹木工、纸业、文具、杂工、银业、杂货等十个大类。佛山被时人列为全国四大镇(其他三镇为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和四大聚(其他三聚为北京、汉口、苏州)之一。

繁盛的商贸往来除了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孕育出发达的商业文化,这使得佛山成为一所无形的“商业学校”,无论是南来北往的客商,还是习业学艺的学徒都能在此感受到商业文化的熏陶,而各种商业奇才也应运而生。清末民初,从佛山走出的商业奇才不胜枚举,其中主要有简照南(经营烟草业,著名南洋烟草兄弟公司创始人)、招雨田(经营南北行贸易,以香港广茂泰为中心,分号遍布上海、广州等国内外大中城市)、傅翼鹏(国民政府驻苏大使傅秉常伯父,香港元利建筑公司创始人)等。而与这些著名商人并驾齐驱的食品大王冼冠生也正是在佛山镇出生并成长起来的。

1887年11月13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冼冠生(初名炳成,后因创办冠生园而改名冼冠生)出生在佛山的一个制衣商人之家,父亲冼济盛,母亲何氏。[6]4089冼姓,在全国来说,是一个比较稀少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的姓氏。但在佛山,冼氏家族可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代有人才。明正统年间,冼灏通因组织士绅子弟抗击黄萧养起义军而得到朝廷嘉奖;其后冼桂奇于嘉靖十四年(1535)登进士,授工部主事。到清代中晚期,冼氏家族已渐趋没落。但随着冼宝干的金榜题名,冼氏家族又为之一震。冼宝干于光绪九年(1883年)考取进士,分授至湖南祁阳任知县。归里后,他积极参与佛山社会事务,改革佛山教育,整顿冼氏族产,撰写《鹤园冼氏家谱》、《岭南冼氏宗谱》、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俨然成为佛山冼氏家族和士绅阶层的头面人物。[7]

在官绅共治的佛山镇,冼氏家族一直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领导者。这种家族传统对整个冼氏族人都有影响。冼冠生后来回忆说:

“姓冼的氏族,国内为稀姓,在广东却为大族,如冼宝干为逊清翰林,久任当地绅长。历来总有政治和商业的人才,尤其在佛山地方,冼氏子孙时常过问公益和教育的兴废事宜。我的父亲是一个当地的商人,他的人生观,据我幼年观察,恐怕是‘用我的身手,养活全家;用我的余力,帮助他人”的守分者,他常是这样教育我。’[8]

虽然冼冠生以自己为冼氏族人为荣,但其出生的家庭并非族中的显赫之家,其父冼济盛只是当地的小制衣商人。这种行当在当时佛山颇为兴盛。因佛山的织布、制衣业为佛山百业中的重要门类,有关联的行业达25种,而制衣是其产业链的终端,条件得天独厚。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成衣业“专承制中国式衣服,大率集合同业数人,设店操作,利益均沾。亦间有受雇于人,按月给值者。普通成长衣一领工值一元,短衣六七毫”。[9]9-11冼冠生父亲属后一种经营方式,他利用佛山工价低廉的优势,制衣运往香港,专门买给闯南洋的华工,颇有一番利润。

也正是如此,作为家中的独子,儿时冼冠生的生活可谓小康。父亲对他也着实进行了培养,让他读了六年的私塾。关于这六年生活,冼冠生在后来的回忆中并未多加描述,只用了一个“混”字来形容。[8]或许这只是自谦之词,但也有研究指出,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因商业氛围浓厚,大多数家庭都会让子弟学习识字和珠算,为今后经商储备基本知识。想必冼冠生之父也只是希望他能在私塾认认字、学学算,以便日后继承他的制衣铺。这样一来,冼冠生在私塾中也无须多么认真。

虽然并未在读书中崭露头角,但冼冠生的聪明和胆识在其儿时已有所体现,这从一次拐卖事件中就能看出。他八岁时独自出外玩耍,给拐匪骗到广州,卖给一家旗人。为了能和家人团圆,年幼的冼冠生充分利用买家的同情心,向其说出自己的通讯地址和被骗经过,并恳求他们送他回家。或许是冼冠生的聪明和可怜打动了买家,在十天之后他们竟将他送回了佛山。[8]

儿时的小劫难只是虚惊一场,但冼冠生十六岁那年的家庭变故却使其领略了人生的第一份苦难。因为清末政府出台相关制约贩卖华工出洋的政策以及美国、澳洲等地相继出台排华法案,出洋的华工有所减少,成衣需求锐减。同时,缝纫机逐渐取代手工,传统生产技术逐渐落后。这双重因素使得父亲冼济盛的制衣业在那年已处风雨飘摇之势,濒临破产边缘。面对此颓势,冼济盛忧心忡忡,加之平日积劳,竟于当年撒手人寰。虽说还有母亲何氏辛苦操劳,靠做针线活维持家庭生计。但年届十六的冼冠生已至自立之时,作为家中独子,一种养家糊口、撑起一片天的使命感随着家庭变故而充斥其心。1905年,冼冠生19岁时,他在上海经营小吃店的表亲舒竹生给了他一条谋生之路,来函要他去上海跟随他习业。[9]这年,他辞别母亲,从佛山到香港,再从香港坐轮船奔赴上海。一路上“海鸥上下飞翔,白浪不时起伏”。这在后人眼中,是冼冠生日后成功的起点,但在他当时看来,这一路充满着乡思和迷惘,“前途胜利失败,完全操纵在幸运之神手里”而自己能操控的只有“努力实干”。[8]

二、冼冠生的早期创业生涯

(一)初涉申江

勇于冒险,是广东人的性格特质。千百年来,濒于海边的地理位置,山多田少的不利条件,加之风灾水灾、盗匪横行的天灾人祸使得广东人将出海经商、出洋谋生作为自己重要的人生选择。而近代以来的海禁大开,通商口岸的增多,又为广东人出外谋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口岸城市和经济中心,自然成为逐利而生的广东人非常看重的谋生之地、

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9年,广东沿海人民向上海的流动从未停止。1857年,上海已有粤人数万,1949年近12万人,是迁入广东人最多的国内口岸。在迁入上海的广东人中,南海人所占比重较大。据统计,1930年代旅沪广东同乡会5903名会员中,南海人有756人,仅次于中山(1 601人)、潮阳(1 114人)两县。[10]34而南海人中,佛山人的比重又较多。这主要因为,随着河道淤积、洋货充斥、粤汉铁路开通等因素,晚清佛山的经济地位一落千丈,素有经商传统的佛山人很多选择向外发展。即使有些老号仍在佛山坚守,但仍将销售地瞄准上海,如黄祥华、李众胜等传统制药业,把分销点都设在上海,广告也打在《申报》上。而新兴商人则更是向上海进军,简照南兄弟(经营烟草业)、梁日新兄弟(经营牙刷业)都将工厂设在上海,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扩大经营。可以说,去上海已成为很多佛山人的重要选择。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冼冠生的表亲在上海经营小吃店,为何他选择去上海。

冼冠生的表亲舒竹生的小吃店位于五马路(今广东路),以主人名字命名为“竹生居”。此店虽小,但生意还算兴隆,每日客流盈门,人声鼎沸。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地段。

晚清上海的五马路,因距离上海县城最近,又与北门外大街(今河南南路)直接相通,所以在1860年之前已以此为中心,形成了早期英租界的社交、娱乐中心。后因太平军进攻上海,很多伶人、妓女迁移至五马路,并相继开设了“满庭坊茶园”、“丹桂茶园”等较大规模的戏园,上等妓院也杂处其中。同时,因英国人在大马路(今南京东路)西开辟了赛马场,上海及杭嘉湖各地人都来参观,这使得五马路每日都有充足的人流量,竹生居的顾客群也有了相当的保障。[11]13

此外,舒竹生也颇懂得经营之道。首先,采取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的方式赢取顾客的青睐,以莲子羹为例,当时价格为大碗五十六文,小碗四十八文,后来又附送杏仁茶一碗,果然顾客盈门。其次,重视广告的作用,不时研究广告宣传的地段。最后,拓宽经营方式,比较早地将广东消夜馆的模式引入上海,以迎合夜游上海的市民。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经营之道的运作下,竹生居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从之前一间大的小店扩大到面宽四间的中等菜馆。[12]

当然,在发展中收益的不只是舒竹生一人,作为学徒的冼冠生也学到很多。冼冠生视竹生居为社会商科大学,在三年的习业中,他凭着对自己对菜肴的兴趣,研究每种食物的制造来源,研究每种做法的特殊之处,这种勤奋好学不仅使他学到了各种粤菜、粤点的烹饪技术,更得到店主的青睐,使其从学徒升充掌柜、招待、收银、司账,熟悉了菜馆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学会了运营和管理。此外,在接待客人、管理店员的同时,研究顾客心理、琢磨与人相处之道,是冼冠生的每日功课。在这个过程中,他真诚待人,不闹私人意见,处处放得过人,所以几年下来,店主、同事与他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在业余时间,他更是广交朋友,周边商店工厂的学徒,很多都与他情同手足,大家闲时谈谈天,排解忧愁,使每天的生活都在充实和愉快中度过,也为他日后的商业发展编织了初步的人脉网络。可以说,竹生居的三年,是冼冠生从家中独子走向社会,走向自主独立的重要阶段,他为自己打下了从事食品经营工作的基础,而这也是他一直感念竹生居的缘由所在。[12]

(二)起步“冠香”

当然,竹生居毕竟只是个传统的广东小菜馆,存在不少中国传统商业的弊端。而此时的冼冠生正值二十岁出头,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颇有进取之心。面对店主舒竹生忠厚有余,精明不足,缺乏商业知识、组织管理不善的缺点,冼冠生坚定了“求去”之心。在习业期满之后(1909年),他便与竹生居厨师苏某联合,以自己三年的积蓄以及朋友赵某的资助共四百元作为合伙的资金,二人凑够八百元在十六铺承包了义和居底层的粤菜馆,取名“冠香”。冼冠生负责会计、招待和营业设计,合伙人苏某则专理烹饪和进菜的职务。二人分工合作,生意的局面逐渐打开。[13]

十六铺靠近黄浦江边,自清代以来就是南北贸易的重要码头。上海开埠之后,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升,南来北往的客货轮船均在此停靠,十六铺的贸易繁盛程度愈加提升。冼冠生在此开店,正是瞄准了这一地段因素。当时,江北老板,水果行主人,码头工头,都是冠香的座上宾,而宁绍商轮公司的客人也是惠顾冠香的主要客源。他们上下船时大多会买些礼品馈赠好友,而冠香的粤式糕点正是首选。一般一份糕点为十件,每人最少买两份。这样一来,单从糕点销售来看,冠香的生意就非同一般。[14]

冼冠生在招待这些客人时,服务周到、认真负责,冠香的店堂里从没有张贴“点菜下锅,概不退换”,和“衣帽物件,各自当心”等警示语,冼冠生认为“商人无宾,主客即为宾。那末就不该各自当心。点菜下锅,主客必给你若干利益,那里可以概不退换呢?”正因为他的态度和善、对人总是笑脸相迎,众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广东”。[13]

当然,冠香的生意不仅仅依靠这南来北往的客流,竹生居的经验告诉冼冠生,饮食店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在热闹的娱乐场所的基础上,有娱乐就有人群,有人群就有人吃喝,娱乐场所的人流是饮食店另一大客源。而当时上海最主要的娱乐场所还是戏院。

1908年7月,上海最早的新式戏院在十六铺成立,取名“新舞台”。其成立的初衷就是要与租界的西式歌舞厅相抗衡。因此舞台设计、背景布置等均采取西式,如戏台由方变圆,取消台上立柱,背景可移动更换,甚至舞台都可转动。而演出剧目也一改其旧,《新茶花》、《黑籍冤魂》、《明末遗恨》都是彰显爱国主义、反对吸食鸦片、推广新文明的新剧目。开张之后,顿时高朋满座、嘉宾云集,成为十六铺最为著名的娱乐场所。[15]181-182冠香所在的义和居紧邻新舞台,自然受其所赐,带来众多商机。同时,义和居的老板张某正是新舞台的茶房头目,通过这层关系,他与新舞台台前幕后的人物逐渐熟识,前台的薛寿龄、谈秋田,后台艺员夏月珊、孙菊仙、毛韵珂、潘月樵,布景师张聿光等均与之无话不谈。而新舞台的老板姚紫若对冠香多有照顾,特准其在场内悬牌售卖菜点,以满足观众的餐饮需求,而条件仅收取很少的“贴费”,而这意味着冠香拥有一部分垄断利益。[14]

冠香的生意逐渐步入正轨,不仅守住自己的阵地,也有了扩大地盘的考虑。正是时,新舞台旁的朝宗大菜馆停业,该菜馆是城内绅商和新舞台股东所合办,有冠香十倍之规模。冼冠生当时年轻气盛、志得意满,乘着冠香成功的余热,遂于1912年接办朝宗大菜馆。因冼冠生经营得法,朝宗变冠香之后,立马成为“南市绅商的宴会堂,沪军都督陈其美,岑西林,潘月樵、沈缦云、姚伯欣等,都是冠香的基本顾客,高朋日满座,金樽酒不空。”[14]

可以说,如果没有变故,冼冠生人生的成功或许可以提前十年实现。但人生没有如果,作为一家越来越依赖外部条件生存的菜馆,当这个依靠发生变故时,自身也不免草草收场。1913年,因新舞台场地租约到期,加之内部人事变动和纷争,使其无法在十六铺继续发展。经姚紫若等管理层商议,新舞台迁移至九亩地继续发展,而冼冠生的冠香却无力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以停业告终。

(三)再战“陶陶”

这次停业是冼冠生创业的第一次失败,但对一个年仅26岁的青年不仅算不上打击,反而成为激励其奋斗的动力。其实在冠香停业前夕,冼冠生就已做好下一步的打算。1913年,他在姚紫若、杨次良、马丽生、薛寿龄、周青泉、罗少越等几位旧友的帮助下,合股在在南京路某餐馆旧址共同创办了陶陶居,专营糖果饼干、广东土产,粤菜面点等。[16]

说起陶陶居,广州人或者稍知广州饮食文化的人都会知道他的大名。作为一所颇具影响力的老牌粤菜馆,陶陶居在清末民初已是广州著名的餐馆。冼冠生在上海创办陶陶居,其自己的解释是希望顾客来此都能乐陶陶,但其扯大旗的意图已颇为明显,毕竟作为广东人他早已熟知了粤港的著名餐饮品牌,挪用知名品牌以扩大自身影响力,在当时本无可厚非。在冼冠生之后,1930年代的上海还曾有一所经营粤菜的陶陶酒店,也颇为著名,广告遍布报刊杂志,这一说明广州陶陶居的名声已威震沪上,二说明冼冠生在这方面可谓超前一步。

经营陶陶居,对于有着多年餐饮业经营经验的冼冠生来说已轻车熟路。只是四年的考察学习,使他在新菜品方面比之前有所创新,其中“李公杂烩汤”和“五族共和”颇为有名。李公杂烩汤是冼冠生学习所得,相传为李鸿章所创,出使欧美时都会让家厨做这道菜以款待外国友人,其味道之精美也让众人赞不绝口。其实细分其原料,“不过是鱼翅、鱼肚丝、鲍鱼丝、鸡丝、鸭丝烩在一锅”。而五族共和是冼冠生本人所创,其为纪念着历史重要事件,别出心裁,用鱼肚、烧鸭、鸡片、石耳、云谷五物,合为五分旗,色香味美,成为陶陶居的名菜。加之二陶橄榄、伊府熟面等小吃,使得陶陶居颇具几分特色。徐少芝、林黛玉、尤少云、欧阳予倩等沪上名流都曾光顾。[17]但好景不长,仅经营一年多,因陶陶居所在的店址需拆迁用以建设永安公司,最终导致停业。此后,冼冠生北上平津、南下粤港,四处学习各地饮食特色,经过四年的漂泊,于1918年重归沪上,并于次年(1919年)与朋友合创冠生园,开启了其迈向成功的经营之路。

三、结语

在以往的冼冠生平研究中,有时作者为了突出冼冠生人生的传奇和励志,往往将其早年经历描述成从学徒、挑担小贩摇身变成大老板的传奇故事。这其实都不能真实地反映一名成功商人的早年历程。商场如战场,没有初期的摸爬滚打,没有经历几回合的成败,怎可能一战定江山。因此,冼冠生青年时期的创业生涯其实是其一生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通过学习和磨练,获得了人生的阅历和商界的经验。即使创业失败在当时来看是人生的打击,但从长远来说,不失为日后冠生园成功的积累,俗话讲,“摔了一跤,捡了个大钱包”,冼冠生连摔两跤,可谓收获颇丰。这其实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首先,早年的学习和创业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了商业地段的重要性,并视其经商的第一要素。竹生居毗邻赛马场、冠香靠近新舞台,而陶陶居也是靠近花柳之地而得以兴盛。在冼冠生看来,地段实在是商业经营的生命线,日后其创办冠生园,开设分店,都将店址的选择视为最重要的工作。1938年,冠生园内迁重庆,冼冠生指派原南京分店副经理谭子韶和部分职工去重庆进行筹组工作。谭在重庆选了好几处营业地址,冼冠生均不中意,并于一九三八年夏天亲到重庆,经过奔走活动,才在最热闹的都邮街(现在的解放碑)选定了店址。[18]由此可观早年经历对他日后经商的影响。

其次,他认识到了服务的重要性。因冠香、陶陶居所处地段都是繁华的商业街,周边除了饭店更有其他商家,如银楼、洋货店,在激烈的竞争下,他们各显神通,也使冼冠生领略到何为服务至上。这其中有家新昌洋货店让冼冠生印象深刻,“他家的售货员招待顾客,手腕很好,有一王姓职员,更具一副圆到的交际手段,每逢公馆太太小姐姨太太等,来购货品,当作财神一样。引到特别间去坐,一面奉上香茗瓜子花生陈皮梅,一面谈生意经,这样一来,交易没有不成功的。”[19]虽然当时上海人称其为滑头,但冼冠生却认为这样的服务才是正常,奉顾客为上宾,正是商家的经营之道,而这种思想也贯穿其商业活动之始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认识到了人脉的关键作用。冼冠生天性乐观豁达,遇人常笑脸相迎,“哈哈”之声不绝于耳。这也使他能够交到很多朋友,在学徒时期,周边商店的学徒很多与他亲如兄弟,在经营自己的冠香、陶陶居时,他与新舞台的众多核心人物逐渐熟识,姚紫若(新舞台少东家)、夏月珊(京剧名角)、薛寿龄(京剧名角薛瑶卿之子)等人,在当时都给予他很多帮助,在今后冠生园的成立和发展中,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冼冠生在此时已经逐渐与政界搭上了关系。因为夏月珊、潘月樵等人的关系,他在经营冠香时期就加入伶界商团,并参加上海商团攻打江南制造局一役,事后收到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嘉奖。[20]其后,这些政界要人又都光顾他经营的冠香、陶陶居,虽然不乏霸王餐,但这种政治资本,这种与政界来往的经验,逐渐在日后冠生园的经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上海市静安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静安文史[M]. 1993(8):78.

[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旧中国的工商金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许涤新.中国企业家列传(2)[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

[4]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M]. 1993(74):107.

[5]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6]李新.中华民国史·人物传(7)[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7]韩健.立宪新政与乡志编纂——论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背后的政治关怀与政治认同[J].澳门文献信息学刊, 2015(3).

[8]冼冠生.我的幼年[J].食品界,1933(2).

[9]冼宝干.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M].民国15年刊本.

[10]宋钻友.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薛理勇.上海掌故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12]冼冠生.不胜沧桑话往年[J].食品界,1933(3).

[13]冼冠生.披上了战士的甲胄[J].食品界,1933(4).

[14]冼冠生.蓓蕾发怒之年[J].食品界,1933(5).

[15]傅谨.中国戏剧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6]冼冠生.冠香与陶陶居[M].食品界,1934(9).

[17]冼冠生.陶陶居当年与南京路前尘[M].食品界,1934(11).

[18]程道生、俞少庵.冼冠生与冠生园[M].文史资料选辑, 1983(88):234.

[19]冼冠生.重大压迫下陶陶居终于破产[M].食品界, 1934(12).

[20]冼冠生.生活的挣扎(下)[J].食品界,1934(7).

(责任编辑:刘岭峰2572756826@qq.com)

A Brief Account of Xian Guansheng’s Early Stories

HANJian
(Foshan ChanchengMuseum,Foshan 528000,China)

Famous businessman Xian Guansheng was born in Foshan,Guangdong,a small businessman family. He went to Shanghai for starting a business life at his 19 years old.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Guan Shengyuan,he was an apprentice in Zhu Shengju,then he opened the hotels named Guangxiang and Tao Taoju.During this period,he gained experience,accumulated the contacts,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uan Shengyuan.But in the past narratives,many research papers is many improper and brief. Therefore,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early life of Xian Guansheng as far as possible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potential causes of his future success.

Xian Guansheng;Foshan;Shanghai;Guanxiang;Taotaoju;entrepreneurship

K825.38

A

1008-018X(2017)01-0024-06

2016-11-18

韩健(1983-),男,天津人,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馆员,馆藏研究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陶陶佛山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广东佛山 小记者参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
左手孤单,右手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