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4-15赵树成
赵树成
【摘要】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广泛运用。而课堂讨论要真正达到目的、收到成效,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進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讨论;主題;参与
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形成学习经验的有效方法,是合作学习、共同学习最根本的体现。但是政治课堂讨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使课堂讨论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高中政治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1、讨论主题的选择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讨论主题的设计是要精心选择、深思熟虑的。而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有的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阅历的深入研究,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有的讨论主题既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既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整堂讨论课讨论到哪里就算哪里,最终使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就连讨论的方向也模糊了。
2、教师的主导地位
有些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讨论探究能力,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没有明确讨论的目的、步骤,无法迅速正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课堂讨论中经常除了几个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高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其女生)存在羞涩心理,怕出风头,担心自己在讨论中表述的观点出现错误或不被认同,被人讥讽。部分同学虽然存在哗众心理,好出风头,但由于知识贫乏,对课堂讨论的内容不熟悉,缺乏信心,所以缄口不言。加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所以课堂讨论时可能出现“鸦雀无声”的情况,课堂讨论成为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4、评价
课堂讨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所以讨论结果的评估必须及时且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状况,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些课堂讨论,教师没有进行评价;或者仅仅是几句简单的评价,不得要领;或者评价过多(过宽过散),不能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思路头绪不清。
二、改进高中政治课堂讨论的对策
1、正确认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课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把理性的书本知识、课堂内容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
教师应选择新颖、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感兴趣的健康话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所耳闻目睹,使学生有话可说。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成功,关键是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围绕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讨论起来就可能非常热烈。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过程中,使用幻灯片为同学们出示了三副漫画:甲的消费观念是精打细算――有了钱赶紧存银行,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消费;乙的消费观念是量入为出――根据自己的收入盘算着怎么花钱;丙的消费观念是积极消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由于这个讨论主题源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因此稍做准备后,同学们便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形成三种不同的观点。大部分同学赞成“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认为消费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并可较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消费仍要“量入为出”,生活消费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超前消费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面影响;个别同学认为还需精打细算。在整个争论过程中,我对同学的观点都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要求同学运用辩证观点来加以分析。15分钟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中,思想的火花、创新的萌芽不断出现,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要尊重。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就会积极思考、大胆交流,充分把握展现自己的机会。
教师要科学分组、适时调控。课堂讨论是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教学实际进行分组,每小组应以4—6人为宜。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进行角色分工,找出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还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换。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有意引导,使讨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讨论僵持不下、各执一词时,要果断仲裁,解决争端;当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
4、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制定课堂讨论规则。经过学生民主讨论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学生自身约束力,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教师要教给学生课堂讨论的策略技巧。当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教师可采用替代、转述、重组、释义等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一时难以记起的某些知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恰当地利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达自己。
(1)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布置任务时,难度要适中,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合理分组,分配角色,责任到人。组员最好按成绩的好、中、差合理搭配,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长适当分配成员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和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5、扩大课堂全员参与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为了学生,教育的结果也是从学生身上来体现,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构建与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之中,课堂讨论才寻找到了影响学生的机会与突破口。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课堂教学,就要扩大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梯度,就要在教材与学生中间铺设以问题为基本形式的桥梁。
6、进行有效的评价
讨论结束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无论时间是否充足,对讨论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或结论),都要及时给出一个能揭示问题本质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要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提出建议,另一方面要重视讨论的过程,对表现好、有进步的学生或小组也要表扬,防止挫伤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