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2017-04-15张小红
【摘要】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当重新定位英语教学目标,调整学科课程设置,改革英语教学方法,更新英语教学内容,引进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实施国际化教育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非英语专业职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从而由点到面、由浅至深地推动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英语教学;教学改革;职业院校
一、国际化背景
作为当前教育领域最显著的发展趋势之一,教育国际化旨在重新配置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加速教育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行业领域内具有能直接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专业人士。在此背景和契机下,上海多个高职院校以国际化特色为发展战略,建设学生多元化发展通道,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业务流程、具备较高国际化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
中国的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将英语课程的指导理念和教学目标定位在打基础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浅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全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只开设教授学生一般语言技能的基础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课程,强调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英语教学与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
职业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首先要掌握一般英语技能(EGP课程),解决日常生活交际的问题,进而要掌握职业英语技能(EVP课程)强调工作场所的人际沟通,当然也包括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技术层面上的沟通能力,实现工作岗位上使用英语沟通完成工作要求的任务,最后达到学术、经济、技术、文化等交流技能(EAP、ESP课程),即在各种商务、技术和文化的交流活动中不仅可以理解外国交流对象的说话内容,还应具备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职业院校学生要具备的这三种能力既有一定差别,又互相联系,呈依次递进的关系,可通过相关课程予以重点训练。一般英语技能(EGP课程)→职业英语技能(EVP课程)→学术、经济、技术、文化等交流技能(EAP、ESP课程)。
三、英语教学改革的摸索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实现“教育国际化: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这一任务的实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实现国际化背景下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建设与学生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探索。
1、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英语课程体系可设置为普通英语课程、职业英语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为了给英语水平较低的新生补基础知识和能力,可以设置听、说、读、写、译等过渡性的普通英语课程,使他们能够尽快过渡到核心课程——职业英语课程上来。作为职业院校英语课程体系的核心,职业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选修课程主要让学生通晓国外文化与社会,懂得本专业国际规则,掌握文化与商务交往中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和沟通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为了确保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各所职业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普通英语课程、职业英语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设计出个性化的英语课程体系。
2、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
目前,各所职业院校使用英语课程教材大多直接订购各大出版的畅销的职业院校英语教材,在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教材体裁等方面缺乏创新,课文选择和编写多是各专业通用的,缺少专业特色。所以,加快新的教材编写是英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职业英语通用教材可以围绕一般人文和自然科学的话题进行跨学科的听、说、读、写、译等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专业英语教材则可按工程、金融、法律、海事、新闻、医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特定领域的语言教学,其课文内容要尽量体现该专业的语言结构和语篇体裁的特点。总之,各所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方向和学科特点,基于对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分析和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对英语的需求,科学地选材、开发学术英语教材。
3、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迫切需要更加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现行职业英语教育条件下,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师生课堂互动交流不足,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条件不足;课堂氛围难以实现创新和突破,教学组织受到很大局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活动效果不尽人意;教师课下作业批改量很大,由此导致一些教师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广泛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推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而学校可以利用网上资源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生动形象地将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等通过图像、文字和声音立体地呈现给学习者,加深学习印象深刻。
4、培养优良的师资队伍
无论是课程内容国际化、合作办学、国际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若干改革建设举措中的重心与基础环节。优秀的教师除了语言技能出众外,还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熟悉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富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师资上保证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引进国外师资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外籍教师数量不断递增,其中非语言类的学科专业外籍教师也日益增多。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优势,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开展教学,又能传授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逼迫”学生必须提高英语水平,否则无法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能够使“教”和“学”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从而在英语教学中起到示范效应。
(2)国内教师的输出
考虑到引进外籍教师的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引进大量的外籍教师并不现实,外籍教师授课课程的数量毕竟有限;职业院校要更有力地推进师资队伍的培养。选派骨干教师到國外学校进修,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让专业课教师通过专门的语言培训达到用英语授课的目标,同时让英语教师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如攻读双学位)教师的出国进修和学生的国外高校学习。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师资是保障。没有合格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在教育国际化大趋势和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积极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快教学手段信息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 外语学刊, 2013,6.
[2] 蔡基刚. 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5):35.
【作者简介】
张小红(1981—),女,汉族,湖北十堰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