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017-04-15郝昕怡
郝昕怡
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曾评价,制作手握寿司是“精确到秒的艺术”,新鲜食材的生命只有樱花般短暂。而只能靠着无食欲的食堂餐或质量堪忧的外卖在忙碌生活中补充能量的我不禁怀疑,节奏时代的里,人们还需要如此具“工匠精神”得生活着吗?
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直至今日我们的工匠数量也可称得上庞大,但“工匠精神”——一场富含着韧劲与耐心的苦心修行,却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的。
一千多年前的“诗奴”贾岛曾留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也许与天赋秉异的诗仙相比,他的文字显得过分拿捏,但他仍能凭借苦吟毅力自成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坛双泪流”,如此般煞费苦心的推敲,抱着进益求精、宁缺毋滥的心态炼字熬句,不正是现代我们所讲的“工匠精神”吗?
而反观当下码字的人是怎样的呢?粗制滥造,千人一面,一篇鸡汤蹭上当下热度的火苗就能刷爆朋友圈,何谈工匠精神?即使有少数人醒悟出这份精神的可贵,也无法通过某种宣传让所有人一夜之间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由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转变需要过程和消化的时间。
工匠精神为何渐渐小众化?原因在于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远小于物资,在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无法回避这个必然的趋势。求利益,轻信仰;求放弃,轻品质;求外表,轻灵魂;求短益,轻长远。于是无数匠艺当下甚至濒临失传,无人接班,无人肯学。
是时候重拾工匠精神了,于是我们的新闻里开始反复出现了匠人的身影,像故宮文物钟表修复师王津、传统工艺美师孟剑锋和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銭,尽管他们透过镜片细细凝视指尖精妙工件的目光,在“蛟龙入海,神州升天”的大篇幅高科技新闻画面里显得有些单薄的独树一格,却足以让人发自内心得去尊重。
工艺可以被机械取而代之,而工匠精神是需要人来传承的。数控车床能产出高精度的零件,而零件的设计仍需大脑的斟酌推敲。纵使世事吵杂混乱,千变万化,仍需有着工匠精神的人坚持如一股清流般为我们带来一份追求纯洁的美好和朴质的情怀。
而这些人大多就在身边,是对工作追求极致的上班族,或是你正斟字炼句折修改文章的同桌,一个个本是平凡的灵魂在工匠精神的修行中被嵌上光辉。贾岛曾写下“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尽管最终未能行侠江湖,却在诗文乾坤中收之桑榆。或许携着工匠精神,炼字铸剑般过完一生,也可谓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