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美学对宋代陶瓷的影响

2017-04-15吴昊尹大中

大观 2016年12期
关键词:禅宗制作陶瓷

吴昊++尹大中

摘要:在陶艺的发展过程中,受佛教东传的文化影响所诞生出的禅宗美学几乎渗透到了绝大部分时期的陶瓷作品中,在宋代尤为明显。禅宗美学是体现陶瓷作品设计概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与特征,这种概念对制作陶艺的灵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禅宗;陶瓷;技术;制作

一、什么是“禅宗美学”

禅宗为汉传大乘佛教重要的构成流派之一,主张自悟明心、入定参禅,参即是破,意为透彻解析,故曰禅宗。佛教东传后,禅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禅宗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和推动。虽是通过达摩祖师由天竺传至中原,但禅宗思想在隋唐之后便更多的结合中国本土的传统儒道思想相融合,发展成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特色的中式“禅宗文化”。因此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产生于中国,塑造于中国。这个立场独特、主旨鲜明的思维模式所表现出的强调因果辩证的主旨概念和思想体系,循序渐进地渗透着中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沉淀,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人文精神的特色。

唐宋时期崛起的禅宗美学,又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美学及艺术思想。传统的中式美学在意识形态上体现的尤为复杂化,但可以简单的规划为四类美学:禅宗美学、楚骚美学、道家美学、儒家美学。若把中式美学形成的开端视为儒家美学的话,那禅宗美学则奠定了中式美学完整理论和成熟概念。就表现形式而言,涉及多个艺术理论和文化创作领域,如:绘画、书法、雕塑、陶瓷、音律、诗歌、戏曲、小说、建筑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在那个时代无不受之影响,而禅宗空灵飘逸的审美理念和追求极大的拓展了中式美学的思维领域,因此禅宗美学是构成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之所以可以称之为美学,“是对美极致的追求”。而禅宗美学更是将这种美提升至另一种高度。所谓“禅”是达到的一种状态和境界,是站在一个不同视角来看待对存在事物的理解,不单方面停留于表面,是对审美的终极透析。《坛经》有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禅宗强调心性的状态“唯我、悟我”是明心,“本我、自我”为见性。而超然畅逸是其潇洒自若的表现,从由本身散发出一种空灵美、素朴美。

二、禅意元素渗透下的宋瓷

艺术和宗教是共同存在的,互为依托,巫术、宗教被认为是人类艺术的起源之一,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李立新在《佛教的渗透及其设计史意义》一文中所指出:“历史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丰富资料,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进行佛事活动,使一部分中国造物设计佛教化,也影响到日常生活用具的纹样设计。同时中国造物艺术对佛教器物的融汇贯通,使佛教器物设计中国化,这几乎改变了汉代以后整个中国造物设计的历史进程”。

从最初的原始陶器以来,宗教与陶瓷艺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宗教题材自古便成为中国陶瓷的主要装饰题材之一。禅宗是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开出的一朵瑰丽奇葩,是宋人普遍接触到的一种宗教思想。因而宋人广泛使用的日用器具,通过视觉和触觉等为人所感知亦可以成为禅的观想物,受到禅宗心物观和顿悟观等思想的介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符合禅宗审美观的一些特征。禅宗对宋人的影响既有直接也有间接影响,从信仰到思想,继而波及生活,因此对审美的理解与认识也带有禅意色彩,所以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从人到物的,最终细化体现到了作品本身,包括瓷器生产和装饰纹样以及审美情趣,这也使宋瓷本身继承和结合了禅宗思想意境蕴含的独到美学理论。

(一)禅宗对宋瓷的直接影响

禅宗对宋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供器和带有宗教色彩的图案纹饰上,这类作品含有明显的佛教特征,主体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1.纹饰方面:汉魏六朝以来,莲花(瓣)纹、宝相花、联珠纹等具有明显佛教意味的纹饰图案在陶瓷器皿上层出不穷,采用了刻划、浮雕、贴塑等多种表现手法。唐代以前这些纹饰主要装饰在具有宗教或神圣意味的鼎、炉、尊等瓷器上,另外碗、盘等器皿上亦较常见。唐宋以后这些纹饰则日益普遍,几乎出现在所有日常使用的器皿之上,如瓷瓶、壶、盒、碗、枕、炉、杯、盏、盘等。

2.瓷塑方面:宋代以前,佛像较少见,具有佛道宗教意味的常见的是陶瓷明器、俑、谷仓等;宋以后,不仅明器、俑和魂瓶不减,佛像、观音像、罗汉像、供养像、坐禅像等也大量出现。

3.瓷法器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佛教专用法器和器皿日益丰富,到宋代已经是十分完备,如:陶瓷净瓶、法螺、香炉、香球、香盒、花瓶、烛台、宝瓶、如意、佛坛、佛完、水器、饭食器等一应俱全。

(二)禅宗对宋瓷的间接影响

1.釉色方面:以青、白、青白等温润如玉、轻灵淡雅、沉静内敛、富于理性美、虚无空灵美的色泽为主。宋代青白瓷大都采用刻、划花和印花为装饰手法,这种含蓄的装饰手法与青白瓷淡雅的色泽相得益彰,进一步增添了青白瓷的韵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禅宗“于相而离相”的意境观。

2.造型方面:由唐代的丰满华丽转而变得轻巧挺拔、精巧实用。从出土的宋代陶艺瓷种来看,可以观察到宋代初期的青瓷延续了前代的风格:大口、深腹、饼足。而到中晚期,饮茶之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人们对于陶瓷的要求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来自经济、政治、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刺激,使得相应的制作工艺逐渐精细化。此时,一种重要的批量化制作工艺诞生,即模制法,其为陶瓷艺术的造型乃至纹饰带来了重组的可变性、可定制化。于是,陶瓷艺术逐渐从饮食器具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适应性特点。

3.窑系:钧窑(窑变)自然天成;哥窑(开片釉)虽不完美,但固化成审美的方向;建窑的建盏和茶道的关系;吉州窑采用桑叶和菩提叶制作的木叶天目釉和剪纸渗花等。

三、宋瓷审美意趣的认定与发展

淡雅含蓄、隐约朦胧的装饰方法是十分符合禅宗审美观的。张立文《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指出:“禅宗自悟佛性”,禅境的体现,在“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中悟道,颇具委婉、隐约、玄妙之意境。这种洒脱不羁、不可言说的特点,深彻的触动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与文艺情怀,从而将禅境之美中的灵、妙、空、玄、隐视绘画领域所传达出的极真境界,深入而广泛的影响着陶瓷艺术。因此在器胎上采用工具刻划蓖花或印花的装饰方法,图案纹样隐藏在釉下,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浑然一体,需要在柔和的采光下通过一定的角度静心欣賞才能品味其韵味,正是禅宗空、无、静、淡、雅、秀、蕴审美观的体现。

宋代陶瓷艺术的风格深受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意境”、“缘觉”、“参悟”这些美学概念的产生,也标志着禅宗逐渐融入中国文化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渗透到艺术、生活和意识形态之中,并潜移默化地促成了宋代陶瓷艺术表现风格的诞生。在当下这个多元意识形态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禅意美的陶瓷艺术作品以其本身的特色及使用价值将更多的出现在空间布局的装饰陈列中继续着时代所赋予的含义去传承。

【参考文献】

[1]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2]江思清,颜石麟.中国的瓷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

[3]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4]安金槐.谈谈郑州商代瓷器的几个间题[J].文物,1960.

[5]周仁,李家治.中国历代各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J].考古学报,1960(01):89-104.

[6]张立文,向世陵.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禅宗制作陶瓷
趣图
灵 山
落叶禅
陶瓷艺术作品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陶瓷鉴赏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