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职人才培养特色综述
2017-04-15段心词
段心词
摘要:在大力推进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解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加强人才培养特色研究,对近年来发表于中国期刊网上的有关我国中职人才培养特色研究论文加以梳理。由此得出,我国中职人才培养特色研究在体制机制、实践创新等方面都存在缺失,从而进行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中职;人才培养;特色
一、有关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研究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较局限于经验层面,缺乏成熟的理论构建,整体而言,大多是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展开。闫志利等人认为中职院校若想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技能性人才,就必须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基本路径,这一路径不仅是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更是职业院校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其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为: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集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开设1至2周的专业认知实习,进行专业教育,第二学期开始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二年级继续保持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的方式,并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三年级开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安排学生到即将就业的企业顶岗实习,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模式将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陈小勇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合同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方式,定向为特定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并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订单”形式分成四种: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企业“订单”的形式;一个专业对应一个行业协会“订单” 的形式;多个专业对应一个企业“订单”的形式;多个专业对应多个企业“订单”的形式。“订单式”模式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直接与岗位群要求对接。
二、有关中职院校课程体系特色的研究
王铁军以“能就业”为主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中职课程设置中提出以“专”带“宽”,以“稳”求“变”的原则。企业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突出“专”字,为适应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考虑“宽”的知识与技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效益的变化可能频繁改变,课程设置要“稳”中求“变”,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顾卫丰从深化校企合作、改善师资结构、重构内容体系、建设实训基地、调整学业评价、设计衡动机制等方面对推进中职课程改革做了探讨。顾志刚、吴建平以“教学做合一”为理论依据,提出:“综合型课程的设计,主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定位;整合课程资源;采取课程一体化策略,通过一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从事多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陈志刚在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层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三、有关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特色的研究
关于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特色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稳定教师队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双师”“名师”;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万桃仙提出,“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要具有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应以专业需求为基础,与学校当前的模块化改革相结合,在对学校师资现状调研的前提下,制定、落实、实施培养计划。王淑一提出:“以学生和教师同为学校的培养主体,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应该整合为一体的理念,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技能强化、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和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整合,使其相互融为一体,互相促进。这一新的设想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提供参照”。李新针对如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四、有关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管理上,曾丽娜谈及:可采用“大专业、小模块”的课程组织模式,用“小而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胡洁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完善教学服务体系;推行学分制;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严格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信息化。
五、有关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特色的研究
这项议题专家们主要在开展专业共建,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安排教学;多层次、多渠道与企业合作;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共享;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调动教师与企业人员的积极性方面进行研究。如胡志英提出:“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戴启昌认为:“企业较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较为欠缺,同时学校所授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间接反映出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应多层次、多渠道与企业加强合作”。王丽华提出:“企业如何深度参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策略,设置企业文化课程;以师徒制形式实现人力资源分享;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反馈机制”。
从以上文献查阅中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对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教育教学特色、校企合作特色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中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的相关研究也已经起步,但是总体来说,关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几乎没有关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的专著,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与实践也处于块状的、零散的状态,并且是一种尚未形成共识的状况;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不成熟、普及率也较低,致使中职院校在适应劳动力市场供需要求和产业结构转型时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6):30-31.
[2]王明伦.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16(06):89-91.
[3]王前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24(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