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金庸作品中的哲学隐喻

2017-04-15徐钰莹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

徐钰莹

【摘要】中国近代武侠文化的领军人物,金庸先生只用了十四部作品就达到这样的高峰。金庸先生作品里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兼容性,将趣味盎然的中国古代侠文化与西方的人文思想相融合,展现了更厚重的文学价值。而金庸作品里最深刻的哲学隐喻,更是具有研究意义。

【关键词】儒家君子;道家思想;佛学宿命论;哲学圆缺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每每我们谈之于武侠,就必然无法忽视香港这一现代武侠文化的灯塔。若是要深究其灯芯之要义,就永远离不开一个人——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经典的问世,也标志着一代文学传奇的降生与成长。而当我们想要挖掘这份成功后的奥义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及金庸先生深厚的文化功底及其十分具备时代感的创作思路,其作品极好地将西方文学中的人文思想融汇吸收,革命性地将哲学探究引入其作品并使之充满了昂然的趣味性和生命力,就传统武侠小说相比,更具有了文学研究价值,今天笔者就将从小说的哲学隐喻方面,对金庸先生的作品进行探究。

我们观察金庸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的哲学思路是随着作者本身际遇的变化而变化的,从意气飞扬的《书剑恩仇录》,海纳百川的“射雕三部曲”,到曲折戏剧的《天龙八部》,再到自由不羁的《笑傲江湖》,以及最后的《鹿鼎记》我们可以看出金老儒释道顺序的演变,当然,这也和金庸的坎坷遭遇有着直接性的关系。

由《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我们可以看到金庸最初的影子——涉世未深的儒生却又带着很深的入世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在小说中陈家洛是一位先天完满的的儒家君子形象,他正义单纯,外形俊朗,同时拥有极高的武功造诣,而正是这样一位先天完满不可能不成功的君子,成为金庸笔下第一失败的主角。不得不说,陈家洛的失败正是金庸所看到他对之前所秉承的儒家思想的困惑,一个初涉世事的青年儒者与现实间不可调和矛盾的质问,包括主角与两个女主间的恩怨纠葛,同样反映了青年人面对爱情的自卑与逃避,而这时也是金庸刚刚开始真正人生的年份,他把自己的困惑很大程度上反映到了小说之中,我们可以说,陈家洛很大程度上是金庸理想化的自身,而陈家洛不可逃的命运也正是金庸所遭遇的不可逃的生活的投影。

而到了射雕系列,金庸从一个迷茫的探索者渐渐成为了武侠文学界的第一旗手并开始自己的明报事业,所见所闻自是从前所不能比,金庸自此放開枷锁,多元化的思潮开始涌入他的创作,使其作品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开始看见一个个完满的血肉骨皮出现在了射雕之中——富含极其象征化的意义的几大高手。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王重阳,虽说王重阳出身全真教,但在笔者的眼中丝毫是不见其清逸洒脱的一面的,无论是华山论剑的参与目的还是之后对于《九阴真经》的处理,亦或到和古墓派祖师婆婆的感情纠葛,我们都可以看出其高尚的奉献精神和极致的自制力。可以说,王重阳代表的是儒家文化千百年来所追捧的卫道者,有着统治级别的实力与自我牺牲主义的仁者形象。再看其他几位——东邪,熟悉魏晋文化的同好们应该可以看出,东邪完完全全是脱胎于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隐士形象,放荡形骸,桀骜不羁,有着自己的理想天地,又不耻于与世俗比肩。西毒,欧阳锋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极客,一个离经叛道的枭雄代表,如果说将其放在现代社会之中,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政客,当然这样一个人在传统的中庸文化中是极其抑制的,金老也很诙谐地以西方代表着这个异域枭雄,我们可以将它看作西方文化对传统中原文化的冲击的具象化。南帝,一灯大师是一位风评极杂的人物,才子倪匡说他佛性全无,而在金庸的本身立意点上,一灯不得不坐住佛家代言人的位置,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九五至尊,能学会放下,无论于感情或是权力,一灯大师在这一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北丐,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个圆满的侠者形象,首先在设定上他是一个完人,没有矛盾的羁绊,是一个纯粹的游侠,乃至他所率领的丐帮都可以看作墨家的缩影。至于真正的道家,笔者是偏向于顽童周伯通,这个人物给人的深刻印象高于所有的五绝人物,有趣的是之后的一款经典游戏《仙剑奇侠传》的酒剑仙与其一系列故事,都借鉴了老顽童和瑛姑的一场孽缘,这样一个游离于这个武侠世界平衡外的一个角色,他对剧情的推动都是以无为而为的形式开展的,这正是道家的终极追求。所以说当我们看射雕系列,其实也就在看一个古代社会的缩影,金庸所想表达的东西是远超于小说故事性本身的。

再议《天龙八部》,到了这本书,从书名里我们便能看出浓厚的佛学味道,而这本书全篇以宿命作为一个论题,以佛家的八部众生像象征各个人物的因果循环,最后推导出佛家所言的众生皆苦。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学价值的武侠经典,金庸在这里真正做到了雅俗并行的创作境界。通读新版全篇,天龙八部中每一个人物都呈现了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求不得。段王爷一生风流成性,但最终的业报苦果落下,膝下无子,爱人在自己面前一个个死去,不得不说令人扼腕。乔峰少年成名,所求不过无愧天地,却只因身世,于聚贤庄与旧友割袍断义反目成仇,被骂作辽狗,苦苦徘徊于辽宋之间,最终为了已然抛他而去的苍生断刀自尽,一生追逐一个归宿,却不得归宿,其中之佛偈不得不说为玄妙。段誉也是一生求神仙姐姐而不得。而虚竹,一生只求在少林寺安安静静做一个小和尚,却机缘巧合地成为了七十二洞天众魔头的领袖。所以当我们再观《天龙八部》,不得不说它反应了这个时期金庸的一些经历和他的思索,在笔者看来,这部小说是一部在文学价值上仅次于《鹿鼎记》的经典。

而当我们来到《笑傲江湖》的世界,道家思想就一览无余了,整个笑傲世界充满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拷问与质疑。和往常的写作不同,金庸的这部作品充满了政治隐喻性,全文的讽刺辛辣有力,而令狐冲似乎确实还是那个金老理想的化身,这个勇敢的赤子潇洒行走于光明黑暗间而一尘不染,至始至终都在冲击着固执腐化的古旧社会秩序。而笑傲的江湖更像一个官场的江湖,从一开始左冷禅与岳不群的角力,再到任我行与东方不败的对抗,再到最终任我行这个枭雄的腐化堕落,无一不隐喻着权力对于人心的腐化,而最终令狐冲的抉择也正是金庸对于这样的社会的态度,这部作品的完成也预示了金庸从一个入世的儒家精英到一个出世的道家隐者的转变。

最后到了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金庸已然淡化了儒释道的依附气息,他回归到了追溯一个武侠小说的终极问题——侠。在这本书里,金庸十分聪明地掷出了几个人物,让观众自行比较。陈近南,古代社会传统定义的侠,坚守传统的忠义之道,但他的结局说明了他的道义已经被时代所抛弃,终于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完人,死在了自己的主人手上,不得不说是金庸辛辣的讽刺。韦小宝,道德上的残缺者,说他是小人不为过,而他的选择并没有过多考虑苍生大众,奉行的只是互利性的现实哲理,着实不能算一个侠者,但在金庸看来却是要高于古旧君子和伪君子的存在。而我们概看全篇,真正意义上的侠者,正是远在庙堂的统治者,康熙。我们都说庙堂和江湖是两个对立的世界,但是当我们站在一个终极高度上来讲,两者是可以统一的,金庸先生在这里给出了我们答案,一个全篇反江湖的统治者其实才是整个江湖的集大成者,到了这里,金庸的武侠哲学可以说完满了,我想,这也便是金庸先生封笔的原由所在。

我们可以从作品的一生看到作者的一生。金庸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斗士转变到一个释然安静的哲人,是一种哲学上的圆缺,我想这也便是他之所以成为传奇的原因。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在疏离与冲突的世界中寻找意义
浅谈道家思想对倪瓒书画创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道家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