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外语磨蚀的性别差异研究
2017-04-15杨晓璇
杨晓璇
语言磨蚀作为语言学习的逆过程,指的是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逐渐减少,语言使用者运用双语或多语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关于语言磨蚀的研究就已经展开,但直至1980年语言磨蚀研讨会的召开,它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其后的30多年间,语言磨蚀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国内,语言磨蚀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全方位、大规模的研究仍不多见。
关于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已经探明的影响因素包括磨蚀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目的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和目的语语种。性别差异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外语磨蚀研究领域虽然有些学者如Hansen(1999)曾提及外语磨蚀的性别差异,但尚未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本文拟以实验来探讨性别差异对外语磨蚀的影响。
1.研究对象
以中北大学54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40人,男生14人。所有被试者都是2014年9月入学,平均年龄20.5岁,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省市和地区,均以汉语为母语,并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所有被试者都是自愿参加此次测试。
2.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是一套英语测试题和外语能力保持情况的调查问卷。笔者所选择的测试材料实际上是被试者大二下学期的综合英语期末试卷。笔者从出题老师那里了解到所有的题目均来自历年专业四级真题,信度和效度均被认可。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四成绩;第二部分是英语学习经历, 主要涉及被试者暑假接触英语的情况、学习英语的动机等。辅助了解被试者的背景信息,从而更加客观地分析测试结果。
3.研究设计
2016年6月,被试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综合英语期末考试, 学校将这次考试作为前测;2016年9月,笔者在任课老师的帮助下用两个课时完成测试作为后测。所有试题都是客观题,所以后测的试卷都由笔者一个人根据正确答案来批改。同时收集到被试者下学期的综合英语期末考试(即前测)成绩。
4.结果与分析
笔者将暑假前后两次测试成绩得到的数据用Excel和SPSS来处理。结果如下:暑假前女生的平均成绩是30.15分,男生的平均成绩是26.57分;暑假后女生的平均成绩降为28.78分,男生的平均成绩是25.43分。这样看来,被试者确实都出现了语言技能磨蚀的现象,而且女生比男生外语学得好。但是男女在语言磨蚀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异呢?我们引入磨蚀率[磨蚀率=(后测成绩-前测成绩)/总分]作为观察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sig.=0.79(0.79>0.05),说明第一组数据有效;sig.(双侧)=0.048(0.048<0.05),说明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5.讨论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在三个月的假期过后所有被试者整体上都出现了语言磨蚀现象,且男女生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次研究中被试女生外语能力保持较好,这与倪传斌(2009)的研究结果相悖。原因可能如下:①样本的差异。他选取的样本是大学毕业生,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大多数女性在毕业后回归家庭,很少接触英语。笔者所选取的样本是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通过对专四成绩的统计,女生的学习外语的能力整体比男生强。②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85.67%的男性被试者自述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实现更好就业的目标。而有58.93%的女性被试者表现出对英语强烈的兴趣,她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更多是出国。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收集的数据分析,明确了两点结论:①所有被试者在三个月的假期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蚀;②男女生在语言技能磨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比男生外語保持能力好。通过结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外语磨蚀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和减少磨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Hansen, L.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s[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1999.
[2]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性别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