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方案分析
2017-04-15任虹房霞杜晓娟
任虹+房霞+杜晓娟
一、大学贫困生简述
大学贫困生,即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一般其家庭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人民币以下,其贫困类型多为低收入、纯农户、多病户等。
与此同时,据教育部相关规定,高校每年都需要进行贫困生的相关认定工作,经过层层认定后的贫困大学生才有资格享受高校相关资助政策。
二、大学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形成原因
多数大学贫困生坚持“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他们有着积极的生活与学习心态,纵使有部分“灰色”时期,也可以通过自身调试而恢复良好的状态,因而少见心理健康问题。
而部分贫困大学生则主要由于自身家庭经济困难,与其他同学在经济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少数是潜在性的,其周圍的老师、同学甚至家长都难以发现;而多数则是很容易可以发现的,如强烈的自卑意识、失落感、敏感的人际关系、孤独感、迷茫的择业心态、恐惧感等。另外,这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还与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模式的转变、家人施加的压力、自身承受力弱、非贫困同学对其看法等有关。
1.强烈的自卑意识
自卑意识的产生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自身家庭经济拮据,在一定程度上,“贫困生”的“标签”也对此有一定的恶化作用;二是由于贫困生多来自农村甚至偏远山区,远没有城镇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丰富。
2.失落感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在吃、穿、用等诸多方面都差于普通同学,加之部分同学不经意间的一句自认为无伤大雅的玩笑,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就会在其内心引发“惊涛骇浪”。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论是其自身所想还是为满足父母的期望,多数贫困大学生都想获得奖学金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他们在学习上往往多偏于内向而独立,在中小学时期尚可应对简单的成绩要求,并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并不难。但进入大学阶段后,由于大学教育奉行的是素质教育,奖学金不仅仅与学年成绩直接挂钩,还与综合素质相关。而贫困大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大学前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落后导致其知识面较为狭窄,综合能力较低,有的贫困大学生就因为综合素质拓展的成绩不达标而错失奖学金。部分贫困大学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自我否定,渐渐缺乏学习的能动力。
3.孤独感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贫困生的心理较非贫困生更为脆弱,而大学贫困生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便是初入大学的这一段时间。由于身居异地,缺少熟悉的家人与朋友的陪伴,虽然有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可以和朋友亲人联系,却总是少了陪伴的温暖,而这往往是其产生孤独感的第一时期。后期其由于自卑感、失落感等,不敢与同学交往而没有朋友陪伴,更是大大加重了这类学生的孤独感。而孤独感往往又会引发深一层的心理问题,若不经调适,将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如抑郁症等。
4.敏感的人际关系
这一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的存在密不可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贫困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而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若他们如此敏感,如一只蜗牛不愿伸出触角探知新环境,就很难结交新朋友。
5.迷茫的择业心态与恐惧感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家人的期望、自身的家庭责任等令当今大学生为之担忧,这些肩上还负担着家庭经济重担的大学贫困生在择业时候心理状态较差。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可用资源不足,且其不仅仅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对择业也更加迷茫,对选错了路所带来的后果也愈加恐惧。
三、 应对方案
大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涉及贫困学生本人及其家人、非贫困生、大学辅导员、高校心理咨询等多类群体。毋庸置疑,为了大学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以及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更好开展,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人士与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1.大学贫困生本人强化心理
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贫困生的各项解决方案的开展与实施都需要其本人的密切配合。这类学生需要做好自我心理的强化,只有其本人有意识和意愿做出相应改变,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2.联系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贫困生的家人以弱化其家庭压力
大学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诸多原因中,家人对学生过度强调家庭经济困难或强调其家庭责任是导致大学贫困生心理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对大学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时,不妨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联系学生家长,向其说明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地取得家长的配合。
3.非贫困生的关爱与帮助
在大学生活中,与大学贫困生关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同学,对于班级的一些较为敏感的贫困生,非贫困生可以自行组织帮助团体,一对一或多对一(多:非贫困生)地在学习与生活中多关心这些同学,令其感受到同学的友爱,减轻其自卑感、孤独感与失落感,并使之逐渐愿意与人交往。
4.学校
(1)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体系。学校应将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和班级心理工作相结合。一方面,面对贫困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倾向,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设立正式的心理咨询办公场所和专项经费,开设专业的心理咨询在线服务或“心灵花开”疏导 电话,帮助大学贫困生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另一方面,持续性地在适宜的时间段开展自我心理调适专题讲座或主题小班培训,着重强调心理疏导方法与挫折对人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对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的运用。
(2)大学辅导员可以通过直接与贫困学生不定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了解该生的当前状态,也可通过贫困生室友与班委的谈话间接了解某一贫困生当前的生活与学习情况,间接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做好贫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动态记录。此外,由于大学贫困生的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资助政策的名额的限制,会导致部分贫困生得到非其所期望的等级的国家助学金甚至得不到相关资助,辅导员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对相关学生做一定的心理疏导工作,阐明相关原因,安抚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