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17-04-15李碧静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高校

李碧静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浪潮、老龄化加剧等现象,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失业率增加及高技能人才与低技能人才比重失衡,使高校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挑战。新形势下,对劳动力市场动向的准确预测和定位,有助于高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及方案,以适应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背景下的需求。

关键词:全球劳动力市场;高校;人才培养;就业

知识是信息化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作为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主体,正逐渐替代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等成为一个国家关注的首要资源[1]。准确把握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作用,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笔者以欧盟关于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数据[2]为基础,分析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特点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策略,以期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特点

根据欧盟关于全球劳动力市场调查的数据,随着全球劳动力人口变动,目前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一)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增大

统计显示,1980-2010年,世界劳动力人口数量从17亿人上升至29亿人,30年间世界劳动力人口的总量上升了12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3]。联合国201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全球劳动力人口总数已达32亿人,按照这种增长趋势,到2020年时,全球劳动力人口数量将增长至36亿。[4]

通过对未来劳动力的年龄结构预测发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有较高的出生率,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以非洲为例,一方面,非洲的劳动力人口增长已经并将继续带动非洲经济的高速增长,自2000年以来,非洲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二[5];另一方面,非洲虽然存在大量可利用的劳动力人口,但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就业机会,以吸收其快速增长的劳动力人口。据相关预测,工作岗位增加50%~80%才能满足非洲和亚洲劳动力人口增长的需要。[6]

(二)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经合组织2012年就业展望》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劳动力迅速老龄化问题,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7]。据估计,到206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将翻两番,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老龄化速度将在10年内超过中国。[8]

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人口增长情况相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人口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受國家政策影响,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减缓,并且延长了老年劳动者的退休年龄[9]。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变化带来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抚养的比重。经合组织的《重振老龄劳动力技能》(Renewing the Skills of Ageing Workforce)报告显示,未来50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Old-age Dependency Ratio)①将在亚洲、东欧和南欧国家翻一番[10]。另外,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加将会加剧劳动力市场人才匮乏的程度,并且会降低55岁以上人口的就业率。据估计,到2020年,由于提前退休人口的增加,全球将会减少3.6亿老年劳动人口。[11]

(三)低技能人才过剩,高低技能人才比重失衡

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低技能劳动者的数量呈现成倍增长的趋势,并且低技能人才占失业人口的比重过大。《全球青年就业趋势》(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the Youth)报告表明,在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中,低技能人才的比重约为80%;在发展中国家,有2/3的失业人口属于低技能人才。[12]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发生变化,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20年,随着科技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和传统技术业的不断消亡,将会导致低技能人才需求量的减少,也就是说,将会出现低技能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率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近几年的就业数据分析显示,低技能劳动者的市场地位日益降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将会是低技能劳动者需求量的2~4倍[13]。据估计,到2020年,全球劳动力市场将有9000~9500万的低技能劳动者无法就业,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将会缺乏3800~4000万的高技能人才。[14]

二、劳动力市场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

(一)劳动力市场变化导致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变化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与挑战。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竞争趋势,各行各业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型人才、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等,这对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化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许多用人单位在对人才的选择上倾向于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重视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就体现了培养综合型技能人才对现今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劳动力市场变化导致高校学科专业的变化

就目前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毕业生更能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且这些领域的毕业生技能水平更高[15]。以我国2009年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为例,81.1%的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建筑业。其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有制造业和建筑业两类满足了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条件,但是从目前行业需求量来看,两者的供需差距都比较大。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为700多万人,但实际上仅有19万人的供给;同样的,建筑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为100多万人,供给量却仅有15万人。从行业需求预测来看,2009-2020年,制造业、建筑业将集中60%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但目前这两类人才的培养量仅占总量的14.37%[16]。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科专业有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更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劳动力市场变化导致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让学生形成与专业知识相匹配的实践技能,使高校毕业生拥有在全球范围内劳动力市场流动必备的条件和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应该以培养创新型的多样化人才为核心目标,还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增加校企合作以及工作场所岗位训练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他们成为符合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三、劳动力市场变化背景下

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劳动力市场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造成了重大冲击,要应对当前挑战,高校就要合理使用劳动力市场数据,准确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方向,从专业课程规划、培养模式、职前培训等方面深入改革,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一)获取劳动力市场变化数据,制定数据分析与规划系统

高校合理地使用劳动力市场数据资源,系统地对劳动力市场分析数据进行整合,提高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利用率,将有利于改善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提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率。而且,劳动力市场数据可以在国家、地区和制度层面为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17]。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建议高校将劳动力市场数据用于战略规划的制定,致力于建设一个合理稳定的教学战略系统。通过更加系统地、定期地分析劳动力市场数据,高校可以預测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大型的公共数据源更新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高校想要获得实时工作职位情况的数据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直接参与劳动力市场调研,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用人单位人才引进动态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当前劳动力市场发展动向。

(二)紧跟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除了要合理地使用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资源之外,还应该注重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高等教育与社会连结的桥梁和纽带[18]。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抓住社会发展的脉搏,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趋势,注重学科与技能间的协同性,强调学科与技术间的相互联系。

(三)基于新型劳动者素质要求,强化工作与就业技能培养

高校开展职前培训和就业培训是应对青年高失业率的有效措施之一。高校应注重提高培训的适用性和高效性,做到如下五点: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其了解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并能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二是使学生合理利用劳动力市场资源,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使其主动参加相关的培训;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五是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感受严峻的就业形势。

(四)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完善职前培训和就业培训体系

高校应建立服务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制,以服务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核心职能,初步形成在国家就业机制体制引导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高校职前培训和就业培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打造专业化、专职化的稳定团队。协同相关部门,通过职前培训和就业培训辅导教学,并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的职前和就业培训,使职前培训和就业培训更专业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顺应劳动力全球流动趋势,培养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人才

随着跨国公司的逐渐增多,国际化的劳动力分工也逐渐变成主流,同时,全球化的工作实践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方面增加了劳动者之间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回应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主动接触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完成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建立新型的办学模式,开展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注释:

①老年人口抚养比(Old-age Dependency Ratio,ODR)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数量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的老年人口的数量。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也称为老龄人口抚养系数,简称老年系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组.国际教育政策与发展趋势年度报告2013[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46-347.

[2]Charles A. Goldman, Lindsay Butterfield, Diana Lavery, Trey Miller, Lindsay Daugherty, Trinidad Beleche, Bing Han.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s Effectively Using Data and Modeling to Understand Workforce Needs[R].RAND Corporation, Santa Monica, Calif., and Cambridge, UK,2015.

[3][11][14]Dobbs, R, Remes, J., Manyika, J., Roxburgh, C., Smit, S., Schaer, F. Urban World: Cities and the Rise of the Consuming Class[R].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2.

[4]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EB/OL]. http://esa.un.org/unpd/wpp/Excel-Data/population.htm,2016-05-28.

[5]Fine, D., A. van Vamelen, S. Lund, A. Cabral, M. Taoufiki, N. Dorr, A. Leke, C. Roxburgh, J. Schubert, P. Cook. Africa at Work: Job Creation and Inclusive Growth[R].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2.

[6][13]Dobbs, R., A. Madgavkar, D. Barton, E. Labaye, J. Manyika, C. Roxburgh, S. Lund, S. Madhav. The World at Work: Jobs, Pay and Skills for 3.5 Billion People [R]. MGI Report, 2012.

[7]OECD ,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12 [R]. OECD Publications, 2012.

[8]OECD, ed. Inequality. Recent Trends in China and Experience in the OECD Area[R]. China in Focus, Lessons and Challenges, 2012.

[9]OECD, Risk and Regulatory Policy.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of Risk [R]. OECD, 2010.

[10]OEC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utlook. Renewing the Skills of Ageing Workforce[R]. OECD Publishing, 2012.

[12]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the Youth[R].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12.

[15]Manyika, J., S. Lund, B. Auguste, and S. Ramaswamy, Help Wanted: The Future of Work in Advanced Economies[R].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2.

[16]孫诚,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57.

[17]Charles A. Goldman, Lindsay Butterfield, Diana Lavery, Trey Miller, Lindsay Daugherty, Trinidad Beleche, Bing Han.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s Effectively Using Data and Modeling to Understand Workforce Needs [EB/OL]. http://www.rand.org/pubs/research_briefs/RB9832.html#related Products,2016-05-28.

[18]程艺.方明,等.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9-11.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就业人才培养高校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