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校园
2017-04-15王黎明
王黎明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学生”不断增加。在学习生活中,他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呵护。
关键词 学校 家庭 关爱 留守学生
中图分类号:G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22-02
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子女只有极少数随父母进城读书,而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就读,因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并且这个群体将长期存在。
据本学期统计,我校共有学生367人,父母均外出务工、经商的学生51人,一至六年级都有,占学生总数的12.9%。这些留守儿童有29人被寄托在爷爷奶奶家,有18人被寄托在外公外婆家,有4人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农村留守群体,稚嫩的肩膀过早承担起了家庭重任。这些孩子大多生活缺乏照顾,精神缺乏关怀,学习缺乏管理,因而被称为“寂寞的花朵”。留守儿童父母教育的缺位,导致思想教育放松,家庭监护弱化,出现了思想滑坡、行为失范、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这是家庭、学校、社会面临的学生德育新课题。为此,我经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在加强留守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关心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我建议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学生“八个一”活动,即开通一部亲情电话;落实一名“代理家长”;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参加一项特长小组活动;每周谈一次心;读一本好书;写一封亲情书信;过一个快乐的生日。对留守学生在生活上帮助、情感上沟通、习惯上培养、品德上塑造,为他们营造了温馨的港湾。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就为留守学生建立了专门的留守学生档案,上面记录着家长姓名及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当前监护人基本情况、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搞好摸底、登记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不误登、不漏登。
二、为留守学生配备代理家长
学校根据每个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动员和组织全体教职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子帮扶活动,为每个留守学生配备代理家长一名。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四项制度,即《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教职工帮扶制度》《留守学生教师家访制度》《留守学生谈心日制度》。学校开学第一周就召开了留守学生会议,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代理家长见面,结成帮扶对子。每周星期一为留守学生谈心日,早自习为交流谈心时间。随时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代理家长的职责是: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帮助留守学生管理生活费用;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因材施教加以引导;为留守学生庆贺生日。工会主席王清梅对留守学生李绪勋百般呵护,既当老师又当妈妈,既管学习又管思想。王主席经常和他的妈妈通电话,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李绪勋每当看见自己的两个“妈妈”交谈那么亲热,听到她们对自己关怀的话语,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三八”妇女节那天,四年级的王鹏程把他自制的贺卡送给代理妈妈骆翠兰老师,贺卡上写道:“小小礼物轻又轻,送给妈妈一片心,祝愿妈妈永远年轻,我们永远心连心。”
三、畅通留守儿童沟通渠道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监护,监护人对留守孩子往往只注重了生活上的关心,而忽视了心理上的交流,从而造成留守学生出现不良心理障碍。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都快速发育的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鉴于此,畅通学校、家长、监护人、学生之间沟通渠道刻不容缓。我们从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举办讲座,帮助“爷爷奶奶”当“家长”。启发他们既要关爱儿童,又要严格要求儿童,既关心儿童生活又关心儿童思想,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儿童。学校为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就“如何与孩子沟通”,“科学的家教方法”举办了专题讲座。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版报等宣传阵地,宣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成功的家教范例,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家教能力和水平。
二是个别走访,因材施教、因人帮扶。工作小组要求代理家长不定期家访。在走访中,他们凭真情沟通来感染学生,既关心学习生活,又关心思想健康;既表扬优点,又指出缺点。我校有很多老师给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给他们买文具,赠衣服。把留守儿童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三是开通亲情电话,为留守学生搭建爱桥。学校向留守学生家长发放了《家校联系卡》,希望家长多多关心留守子女,并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爸爸、妈妈,你们还好吗?今天的六一儿童节,我过得可高兴了。”这是周洲同学刚参加完学校的艺术节活动,就迫不及待地拿起学校的亲情电话向外地打工的父母报喜。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们缺少与父母沟通,不少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甚至厌学等问题十分突出。学校开通了一部亲情电话,为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搭建了爱的桥梁。并将学校亲情电话和代理妈妈的电话号码公开,增进了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感情。
四是举行“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书信大赛活动,让学生给父母写信,传递亲情,交流内心想法。
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和父母心灵上的沟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给留守儿童树立楷模
针对留守学生“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的现状,学校有什么办法让留守孩子改正自身的缺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本身就是孩子的楷模,应该注重师德修养,言传身教,而且应贯穿在学习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学校倡导教师要有母亲般的慈爱,朋友般的真诚,同学般的友情,兄长般的交往,同志般的交流。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塑造留守学生美好心灵。学校举行法制专题讲座,用法制案例教育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用英雄事迹感染孩子;同时,也不放松对身边孩子们光荣事迹的宣传:六年级的杨再新,拾到一千多元的联想智能手机后及时交给失主;三年级的李旺,从不间断地帮助班上的残疾同学何敬垚;五年级同学李力,经常热心帮助隔壁留守老人做家务……这些事迹被传为佳话,这些同学也成了楷模。
五、丰富留守学生的精神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留守学生受爷爷奶奶等的宠爱,亲戚、朋友的呵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不少学生遗忘了对学习的热爱,对高雅情趣的追求。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引领学生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到书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择书,要求学生节约零花钱购买好书。教给学生读书、摘录的好方法,用优秀的经典名著、童话、寓言、儿童画刊填补学生精神世界的荒芜,让他们从文学中去感悟人生的真、善、美。通过读书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积极探索的习惯,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给学生一生的支撑。
二是开展讲故事活动。以讲故事的方式,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把中华民族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传导给学生,让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学会宽容、礼让、仁爱。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积极探索的习惯,让他们从小做起。
三是开展特长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在歌声中熏陶自已的精神情感;让孩子在书法练习中寻找一方净土;让孩子们在绘画中与大师们做心灵的交融;让孩子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中发展自身潜能。
四是开展生日庆贺活动。每当留守学生过生日,代理家长会给他们送礼物,送赠言,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生日点播”栏目为他们点歌祝福,让孩子们感受到无比的温暖。
经过不断努力,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了关心留守儿童的舆论氛围,营造了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每个留守儿童都受到具体的关爱,体验到温暖,思想情绪稳定,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在留守儿童中不断涌现出优秀学生。
回顾我所倡导留守儿童教育“八个一”的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留守学生必须从小事做起。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教给学生一个人生的支点,这样才会让他们在自由、和谐的生活中健康成长,才能让这些“寂寞的花朵”开放得更加灿烂美丽。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