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2017-04-15覃超莹
覃超莹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北京 102101)
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覃超莹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北京 102101)
该文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调查,结果看出经过3年校园体育文化熏陶,大三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多数维度如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主观标准等获得非常明显改善。两个年级学生在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及疲劳3个维度主观锻炼体验上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高校体育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体育文化,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高校 体育文化建设 学生 体育锻炼态度
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营造的健身价值理念对校园师生及周围环境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力。提升高校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文化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在高校教学环境下,各种体育活动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校的精神文化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将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大一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随机各抽取700人。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教学论、心理学、文化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人类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素养、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期刊论文,了解国内外对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等,撰写文献综述,为该文进行研究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学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在该文研究中,选用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来调查不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的锻炼态度差异,以了解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对学生锻炼中主观情绪体验的测试,该文采用McAuley和Courneya修订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在3次体育课上测量取其均值。
调查时间:2015年9~11月。
有效问卷:经过筛选,大一学生有效问卷674份,有效率为96.28%,大三学生有效问卷674份,有效率为98.14%。
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 XP和SPSS 1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表1 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不同分量表条目得分检验结果(s)
表1 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不同分量表条目得分检验结果(s)
?
表2 大三和大一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不同分量表条目得分检验结果(s)
表2 大三和大一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不同分量表条目得分检验结果(s)
?
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比较,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与综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比较与分析
从表1对大三和大一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结果看出,经过3年校园体育文化熏陶,大三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多数维度上获得非常明显改善,如,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主观标准等,说明在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中可以有效改善这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学生对自己的体育锻炼行为持肯定评价,愿意主动参与锻炼,在体育锻炼时能获得积极乐观的运动体验,周围人群的锻炼氛围和校园体育名人效应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很大。从表1中我们还看出,两个年级学生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3项指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说明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有了良好的影响,但是学生对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结果没有形成明确的认知,普遍感觉在体育锻炼中没有发挥自主性,因此要想使学生把锻炼活动当成自身生活的一种需要,形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高校体育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加强教育,同时要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营造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把科学的健身理念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中。
3.2 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比较与分析
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状态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观察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各种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校园体育文化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使他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锻炼刺激可以对学生产生以下主观体验,如,积极的情绪状态,运动中可以产生快乐、满足与自我释放体验。消极的情绪状态包括主观上的心理烦恼和生理消耗如疲劳等不良体验。通过调查这些主观体验可以了解学生在锻炼时的心理过程,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上进行方向性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从表2我们看出,经过统计学检验,大三学生在积极幸福感分量表上得分均值优于大一学生,在心理烦恼和疲劳分量表得分均值低于大一。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年级学生在积极幸福感和心理烦恼、疲劳3个维度上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大三学生在明确的锻炼目标下,往往能获得积极的快乐运动体验。他们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严格遵守项目规则,发扬努力拼搏精神,互助友爱,为集体乐于奉献,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思维导向功能,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3 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转变折射出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作用于学生,在于它肩负着教育使命,其创造的锻炼氛围能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体育锻炼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会了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了运动实践能力,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在集体竞赛中,他们又能体验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精神、规范的竞争环境和公平的道德意识,因此,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以及失败后战胜困难的自我成就感和抗挫折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发展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途径分析
3.4.1 改革课程设置目标,增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
体育文化的发展对运动项目及其运动技术有很强的依存性,体育文化的魅力来自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以及运动后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目前大学体育教育正在走出竞技体育的、误区,重点强调大众健身,因此一定要选择一些简单易开展的、适合学生参与的健身价值较高的项目。如,太极拳、大众健身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种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把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学分达标作为在校近期目标来实现,从而保证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终身体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3.4.2 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讲座题目可以包括国内外体育时事、体育项目起源与发展史、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体育明星介绍、校园体育动态、运动处方、体育保健常识、运动不良反应与损伤防治等专题。学校体育部、校学生会、校团委可联合举办体育知识有奖竞赛活动,竞赛的内容可结合讲座的内容及报刊杂志内容,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利用校园广播、报刊、橱窗、体育网页的宣传栏等形式,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还可以与当前国内外体育形势、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高校校际比赛、学校正在开展的体育活动相结合,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建立校园体育交流平台,建立日常维护更新制度。以上这些媒介直接向学生营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4.3 学校物质载体要重视凸显体育文化特色,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学校物质载体如建筑、标语、徽章等形象要反映出高校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多层面的品格特质和独特的意义。它们存在于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学生宿舍区、学习区,体育运动精神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和体育文化心理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健身价值观中。
3.4.4 加大校园体育活动的引导
为了使学生在体质健康水平、健身价值取向、体育审美能力、健身知识储备等方面可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制定常态化政策和运行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主要包括体育课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学校运动会或各项目联赛、班级比赛、课外体育俱乐部或社团活动、校园体育节等,这些校园体育活动会产生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
4 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和管理等实践环节中凝结而成的,它为学生的体育行为提供了参照标准,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陶冶、导向、激励等作用,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体育文化,不但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能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动机、兴趣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推动作用,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体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1]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杨文轩.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地位与作用[J].体育学刊,2006(1):4-7.
[4]王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68-69.
[5]付晓东.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8(4):186-189.
[6]张婉春.以育人为中心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南方论刊,2009(3):62-64.
[7]夏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1.
[8]任宏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81-82.
[9]熊昌芹.地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
G80
A
2095-2813(2017)01(b)-0098-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