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当代建构

2017-04-14苏胜毅

关键词:民族性全球化中华民族

苏胜毅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24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当代建构

苏胜毅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24

深刻变化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思维,而创造出这样一种哲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维度,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哲学传统。就此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创造,就是建构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中国梦在哲学创新、实践转向、价值目标方面表达了这种回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当代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建构;中国梦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学术积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马克思的文本研究有了大量资源。与此同时,深刻变化的时代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其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当今中国历史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一般理解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文化,民族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作为思想中的它所把握的时代的哲学,是否拥有哲学则是民族成熟与否的标志。哲学的民族性,顾名思义指的是哲学与民族的关系,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全部的哲学都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①。哲学不是单个人所作的卓越思考,哲学家总是属于特定民族的,运用民族的语言,植根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去思考和把握人自身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思考总是伴着民族性的。哲学的民族性构成了哲学的空间场域。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如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就是以不同的民族命名和划分的。

从类似于生物学理论的文化基因论来看,哲学民族性还体现在它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类似于生物DNA的遗传特征。这种特征代代相传,展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哲学。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19世纪50年代考察各国的文化特征时就发现,不同民族所携带的文化基因表现出不同的哲学旨趣。这种文化基因理论认为,东西方文化和哲学携带不同的民族文化基因而表现出差异性,并通过代代相传有如遗传一样加深了此种差异性,除非遭受外来文化的干涉,一般不会轻易发生改变。这种基因最初的影响是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征。西方哲学受古代希腊海洋文明和工商业的影响,发展出重科学和理性的哲学特质;印度哲学受森林和炎热气候的影响,表现出宗教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中国受内陆平原和农耕文明影响,表现出重人伦和实践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一样,远在“轴心时代”就开始运用理性的思维来进行哲学的思考和创造,形成无比灿烂的古老文化。只是在近代,在西方国家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落后了,中国哲学也在近代西方国家文化的冲击下渐趋没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立足于重振民族的哲学反思。这种反思主要表现为否定哲学传统的全盘西化论、以中国哲学为本吸收西方哲学的现代新儒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新世界观哲学。

后来的历史众所周知,中国的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获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成功,一个重要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在实践中找到契合,从而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这个结合,就是在中国革命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民众掌握,从而形成了指导实践的力量。但是,作为对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批判继承中,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吸收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本身具有德国哲学的民族特点。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有着鲜明的本民族特色的哲学致思风格和哲学传统、思维方式,这使得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融合与交流的过程。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发展着的哲学,这种发展体现在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民族性与时代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民族相结合,产生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够与不同民族结合,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质,这种特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但是,普遍性必须以特殊性为载体,否则普遍性将无从谈起。当今世界是以民族国家为载体的政治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性的过程,就是通过民族性的方式得以展示出来。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在这些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的结合是最为成功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有某种相近的哲学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诉求,在实践中更易于为人民大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的这种结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族的历史任务而变更其理论形式。在中国的革命时期的主要表现为毛泽东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表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几种理论形式。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发展召唤民族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的结合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反映和概括时代精神,形成能给予民族实践以指导的哲学,合理应对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交织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竞争,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特点。全球化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交往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上、文化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全球化的风起云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中国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发生了空前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召唤我们的哲学研究要拿出与这个时代所相应的哲学精神。

一般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个地域概念,即全球一体化,当一种事情、现象、运动在地球上形成了整体性的运动时可以说是全球化。全球化首先是指资本的全球一体化运动。②[P331~332]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得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成为当今时代特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资本输出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文化输出,弱化或加强,后发展国家的文化认同。全球化过程中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全球同质的逻辑指向,“全球化描述的是相应的一个发展过程,这种发展的结果是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主权被跨国活动主体,被它们的权力机构、方针去向、认同与网络挖掉了基础”③[P28~29],“跨国活动主体”毫无疑问是发达国家所主推成立,就是把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科技文化等推行到全球化过程中,这必然会引起别的国家的警惕,一定程度上还引起了民族主义的反弹。“作为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哲学是最能体现全球化与民族性张力的一种情况”。④全球化改变了哲学的思考方式,特别是以往人们往往从民族国家出发来看待问题的方式,现在要站到全球视野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用全球性的思维来发展和完善民族性思维。这不仅仅指的是当代社会发展中,要用全球性眼光来看待全球性的问题,而且也要站在与世界的交往与发展中看待自身民族性的问题。这种哲学思维不是削弱了民族性,而是因为从全球化思维看待问题更加有利于民族发展。全球化已经构成时代内容,哲学必须反思时代,在回答时代中构思本民族的发展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全球化并没有淡化民族性,而是增强了民族性。

与全球化同时并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取得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学界关注中国模式,有质疑也有肯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就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规律,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原则与西方体制没有区别。⑤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舒亚·库珀·雷默在提到“北京共识”时就力推“中国模式”的说法,认为“每个国家都要选择自己的最合适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吸取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更是坚持自己的“特色”道路所发展的,但是“特色”并不意味着封闭,不是意味着要加强某种民族性,而是一种融入全球发展的民族性。另外,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在这样一种全球化背景下,必然要求创造出与这种成就相匹配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这就需要在哲学层面作出更多的思考。

全球化的风起云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歌猛进,召唤我们时代需要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哲学精神。现时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空前的变化,中国人在几十年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走了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经济的发展可以借助外来的科学与管理技术,但植根于文化最深层次的哲学不可能会照搬别国,总是通过一定的学术积累与沉淀,为人们所接受和掌握,凝聚成民族精神,去为社会的发展确定一个总的方向。而把握这个时代的总体方向,就是要回答这个时代的变化,探讨民族的发展诉求,创造出与这个时代所匹配的真精神。中国模式在经济上已经获得巨大成功,也需要在哲学上作出深刻解答,应对质疑,确立相应的哲学精神为发展指明道路。当今中国,还存在一些如贫困差距、公正问题、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有更具高瞻远瞩和深邃的洞察力来改变此种现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性的价值观引导。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当代建构——中国梦

建构有中华民族特色与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出与时代相匹配的哲学精神,这种精神必须是反映中华民族深切时代诉求的哲学,体现民族的理论诉求,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遭受了一个世纪的屈辱与苦难,终于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民族复兴的曙光得以在新世纪中展现。作为一个曾经在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古老民族,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这种传统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于是出现了全盘西化论的观点。但是,实践证明,文化上的家园乃是一个民族根本的精神家园,简单地复制西方文化不会让人们产生家园的感觉。而一味地回归传统又会让人产生怀疑,让曾经破碎了的好不容易得以重建的家园,是否能再经得起现代文明特别是现代化潮流的又一次冲击。当今中国已经在经济上崛起,需要一种根本性的精神观念作为支撑和引导。近代以来的全盘西化论和以中国文化为本的现代新儒学,在实践中都证明了无法担当起这种支撑,这就迫使时代需要拿出相应的哲学创造。然而,要对民族的行为起到支撑和引导的哲学,这种哲学不能是一种别的什么哲学,而是必须要与这个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哲学。因此,当代中国的哲学创造,必定是内在于民族传统哲学精神的创造,是传统的哲学观念在当代获得新生。

就此而言,创造出与这个时代和民族传统相匹配的哲学精神,就是要从根本上表达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深切、最根本的愿望与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哲学创造只有回到这个根本上来,才可谓是把握住这个时代精神,形成哲学理论。而对于建构有中华民族风格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关键就是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进行哲学创造,追问中国梦的哲学基础,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这个梦想既不是单纯儒家思想的复兴,更不是西方思想的完全复制与引进,而是经过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吸收世界上各国先进思想的再创造,在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变的哲学创新。

简单回顾哲学史,不是每个时代都需要哲学的创造,只有那些经历过重大变革的时代才产生出伟大的哲学创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洛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的近代哲学,先秦时期和宋明时期的中国哲学,无一不产生于社会巨变时期。哲学根本说来,是人们对自身重大生活问题的理性反思,是这种反思的理论表达形式。在生活稳定的时期,人们只需参照原来的生活思维,按部就班地生活,稳定的时期一般不会诞生重大的哲学创造,至多是对原来生活理论的一些小修改。而在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需要新的哲学创造。中国梦的思想是在深刻反映时代巨变的基础上,回答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诉求,深切反映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创新。

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不是为了从纯思辨的形式勾勒出一个民族复兴的社会图景,而是为了从实践上给出一个可行的社会现实。人们对待梦想有两种态度:一种仅仅视之为一种难以实现的心理安慰;另一种则将其视为人生的可实现的奋斗方向。中国梦作为民族的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可触碰的社会现实,民族复兴的曙光也已近在眼前。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当代建构,是把握时代变化的哲学创造。这种哲学创造,有别于近代以来那种实体性和主体性的理论哲学,而是一种实践性的哲学,为人们提供可供实践的思维需要,体现新时代的实践转向。这个转向就是促使中华民族进一步改变现实。中国梦反映了当今中华民族不满足所取得的成就,而勇于在民族实践中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在哲学思维上,中国梦的实践特质就否定了那种简单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单纯理解为苏联那种教科书认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单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的运用,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普遍原理的简单运用,而是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现实化、此岸化,这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转向,一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实践转向。

而实践不是没有价值目标的实践,尤其是当今中国,经济已经腾飞,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都需要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确定发展道路。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引导,他的行为总是盲目的和非理性的。同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合理的价值观作引导,尤其是那些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的民族,没有一个合理的价值观作引导,将会对世界或者民族自身产生不利影响。近代以来高速发展的德国和日本,就是因为没有在价值观方面给予正确引导,而对世界和民族自身产生巨大灾难。中华民族向来有自己的价值诉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情怀等,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优秀价值观,构成了中国梦的价值观意蕴,体现了当代中国民族最深切的价值诉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注释:

①孙正聿.“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②欧阳康.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③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法兰克福:祖尔卡姆出版社,1998.

④杨学功.全球化与民族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4 (3).

⑤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南湜.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孙正聿.“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4]赵建英,孙正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法兰克福:祖尔卡姆出版社,1998.

[6]杨学功.全球化与民族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4(3).

[7]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彭琳琳)

2016-12-01

B0-0

A

苏胜毅(1980-),男,京族,广西东兴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系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当代建构”(项目编号:10301—01500 2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性全球化中华民族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