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坚守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

2017-04-14吴晶琦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110004

关键词:大众文化艺术创作现实主义

吴晶琦(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鲁迅美术学院 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 沈阳 110004)

文化与传播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坚守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

吴晶琦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鲁迅美术学院 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 沈阳 110004)

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明确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向。艺术家对人民大众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构成现实主义的重要基础。20世纪20年代,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景观。大众文化自身的通俗性、娱乐性、消费性、平面性、复制性特征在给艺术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艺术创作带来诸多问题。面对艺术创作中所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现实主义所具有的真实性、时代性、现实关怀与理性批判精神等审美品格就显得弥足珍贵。在整个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中,现实主义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魅力,对我国的艺术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坚守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传统是对虚假艺术、低俗艺术的反拨,是当前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课题。

大众文化;现实主义;人文精神

一、大众文化与艺术发展

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工业化与都市化的推进,精英文化日渐式微,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景观。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伴随着现代都市、市场经济与现代传播生产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一种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媒介文化,通俗性、娱乐性、消费性、平面性、复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大众文化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艺术功能、艺术生产和消费方式。大众文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使艺术泛化和大众化,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在美术领域,达达主义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现成品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波普艺术和新写实主义艺术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1917年,法国艺术家、达达主义主将杜尚从商店购买了一个男用小便池并命名为《泉》,他将这件日常生活用品以艺术品身份送到美国纽约独立艺术展览会参展,组委会对于是否应接受《泉》参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泉》得以参展,后来又被复制多次,并被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几个举世闻名的博物馆收藏,杜尚的《泉》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在英国艺术界举行的一项评选中,杜尚的作品《泉》打败了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作品,而成为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杜尚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瓦解了构成视觉艺术传统的手工制作、独一无二、包含艺术技巧等最根本的假定。现代复制技术产生了新的艺术样态。

大众文化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精英艺术具有严肃性、崇高性和独立自主性,总是与现实生活拉开了一定距离,而大众艺术却弥补了艺术与生活的这种距离。在大众文化语境下,艺术不再高居庙堂,由神坛走到了人间,艺术与生活再次融为一体。艺术不再追问形而上的真理与意义,而是沉浸在当下的纷繁碎片中肆意狂欢,日常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不断趋近。日常生活用品成了艺术创作新的媒介材料和素材,正如波普艺术劳森伯格所说,袜子并不比松脂、油彩差,它同样适用于作画。废旧汽车、破旧衣服、渔网、瓶瓶罐罐等,在艺术创作中司空见惯。“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现实,它进入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以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成为审美的。”[1]大众文化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机械复制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使艺术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传统艺术由艺术家个体创作,作品具有原创性和独一无二性,体现了艺术家个性风格。大众艺术则是个体或群体通过复制、互动进行的标准化生产,不体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机械复制一词最初由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本雅明提出。本雅明在1836年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以摄影这种新的艺术生产方式所包蕴的积极意义宣告了人类的文化生产已经进入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是否原创和独一无二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机械复制这种方式来传达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正如波普艺术大师沃霍尔所说:“人们不过是在复制各种东西而已,甚至艺术家也是如此。对于艺术家而言,他就是要解释出这个世界的复制性,他用复制的方法来解释这个不断重复的世界。”[2]

就艺术消费而言,传统艺术要求接受者要有与艺术品相匹配的审美能力,而大众艺术对受众则没有任何要求,无论是文化精英还是普通大众,任何审美层次、趣味的人都可以欣赏。大众文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功能。传统的艺术审美、顶礼膜拜价值和寓教于乐功能变成了纯粹娱乐功能和展示功能。“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艺术和反映艺术成就的产品,在经济发展中将越来越占到重要的地位。我们没有理由主观地假定,科学和工程上的成就是人类享乐的最终限界。消费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凌驾一切的兴趣也许是在于美感。这一转变将大大变更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结构”“从艺术发展中得到的享乐,简直是没有可以看到限度的,几乎可以肯定会大于从技术发展中的享乐。”[3]

显而易见,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大众文化打破了精英阶层和特权阶层对艺术的垄断性占有,艺术获得了民主化。大众文化使艺术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大众。艺术更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更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之前人们在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高雅的艺术场所才能欣赏到的艺术品,现在却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广播影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随时欣赏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无须去法国卢浮宫就可以欣赏到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的微笑》,通过网络、印刷品,甚至在家居中印有蒙娜丽莎形象的瓷砖中就可以欣赏。

消极方面。大众文化自身的通俗性、娱乐性、消费性、平面性、复制性特征无疑会给艺术创作带来诸多问题。艺术创作呈现平面化,缺乏思想深度和人文精神;艺术创作机械化生产,缺乏自觉的创作主体意识;追求经济利益博人眼球,一味媚俗,趣味低级。虽然描写生活但缺乏对现实的真正关注,就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性,没有真实反映出时代的风貌。作品缺乏严肃的道德意识与现实关怀,缺乏对人生和社会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能激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反思。同时大众文化的受众层次参差不齐,艺术在受众水平的高低之间取平均值,迁就、迎合这种平均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趣味。大众文化的平均化旨趣很难产生艺术精品,大众的审美趣味也会不断降低、不断庸俗化,大众审美文化心理也会不断标准化与一体化。

二、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永久魅力

现实主义始终是参与社会转型的一种重要艺术力量,在大众文化语境中提出对现实主义文艺创作传统的坚守,是对当下虚假艺术、低俗艺术等问题的反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4]。

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是以某种艺术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对世界的看法和情感,是人类认识现实、理解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强调恰恰是现实主义最本质的特色。现实主义所具有的真实性、时代性、现实关怀与理性批判精神等审美品格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弥足珍贵。

正如黑格尔所言,艺术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艺术应该真实地反映出自己时代的风貌。他说:“不管是荷马还是梭福克勒斯之类诗人,都已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时代里了,从前唱得那么美妙的和说得那么自由自在的东西都已唱过说过了。这些材料以及观照和理解这些材料的方式都已过时了。只有现在才是新鲜的,其余的都已陈腐,并且日趋陈腐。”[5]现实主义是人们以艺术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古老的创作方式、创作传统和创作态度,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生生不息,保持着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与独特魅力。现实主义承认世界的客观性,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再现或表现生活;现实主义具有高度的理性精神,强调人类的理性力量。现实主义具有时代性与在场感;现实主义持有客观的态度;现实主义直面现实、揭示现实,见证历史。现实主义具有批判精神,以怀疑的精神反思时代。现实主义为生民,反映生活和小人物的苦难,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家拒绝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对社会有使命感,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实际上,现实主义传统在我国艺术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个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中,现实主义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魅力,对我国的艺术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创作方法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画坛和文坛,1855年法国画家库尔贝《现实主义宣言》标志着现实主义正式产生。库尔贝用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来区别于之前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审美标准。新古典主义题材多来源于古希腊、罗马和宫廷贵族生活场景,并形成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风格,具有理想化色彩,而现实主义一改这种选材和风格的特点,不再强调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画面的叙述性,而转向关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以准确而详尽的形式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现实主义挑战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反对虚无缥缈的幻想和对现实生活的虚伪矫饰,反对象征、纯粹的抽象和各种不现实的事物,确立了忠于生活的真实性原则。

20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传入到了中国,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自觉选择。恰如有学者在论及现代中国文学时所说的那样:“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在世界文学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文学。”[6]现实主义也是如此。当时现代性引进中国,西方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改造的理想范式。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饱受外国列强欺辱,民族寻求救亡图存、锐意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现实主义最初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以拯救中国文化手段而出现的,具有非常突出的启蒙色彩。针对传统中国画的写实能力不足和描摹古人的弊端,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等人旗帜鲜明地提出采纳油画的写实体系。在当时的语境中,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并非库尔贝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而是指欧洲绘画的写实体系和写实传统,这种写实传统建立在透视、解剖和色彩等科学手段之上。当时人们把Realism翻译成“写实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是从造型、写实手法来说的,并不带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指向。

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现实主义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陈独秀于1915年《新青年》第一卷第二号上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的文章中指出近代欧洲在艺术上表现为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这都根植于现实。不过陈独秀提到的现实主义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作为艺术流派和观念的现实主义,而是一种广义的重视现实的观念。陈独秀积极寻求民族出路的真理,从西方文化中寻求资源,而“科学”与“民主”则是中西方近代文化差异的关键并成为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武器。

1942年,毛泽东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面向人民、面向生活的创作导向,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7]。艺术来源于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要反映出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生活。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成为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各种艺术形式围绕革命历史题材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人们的新生活题材创作,反映了新中国新面貌。在理论的指导下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中,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进入了极端政治化时期。现实主义被冠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形成了“主题先行”和“三突出”的创作方针,艺术形象出现“高大全,红光亮”的僵化的创作模式,文艺创作概念化和公式化。这时期的现实主义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和发展。

“文革”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艺术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展开了一个恢宏的篇章。“文革”之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首要的是来自思想层面的反思与解放。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创作和理论发展也努力积极寻求突破自身固有束缚实现新的创造,现实主义创作又重新回到库尔贝以降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并对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本土化和当代性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对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思想解放和人文启蒙之下,现实主义实现了真正的回归和伟大复兴。

三、忠于生活、忠于人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向

现实主义关注现实、直面生活,追求对现实生活描写的真实性。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真实,追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与真实情感是现实主义最为重要也必须坚守的原则和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家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忠于生活、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真实客观地表达其对生活的情感和理解,并以此来影响现实生活。现实主义反对虚无缥缈的幻想和对现实生活的虚伪矫饰,反对象征、纯粹的抽象和各种不现实的事物。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通过对生活严谨细致地观察,再现出一个真实客观的现实。这种真实,不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如实描绘,而是画家眼中对象的内在逻辑性和普遍规律。也就是说,画家不是描写生活表象,而是要透过生活表象揭示出现实关系的真相与生活内在的本质。艺术家自觉地对自我与整个社会的关照来追问事物的本质与真理,即“形而上的内容”,揭示出人生命的意义,并通过恰当的艺术语言把这种意义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导着人类的审美走向和精神走向。艺术创作追求美感,而不是单纯快感,不仅传达生命的欢愉,也指向悲痛与沉重。

现实主义具有时代性,在场感。艺术家把精力心血和岁月光阴投入到现实生活中,保持着对生活的关注热爱。这种爱与关注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也不是为了现实的功名利禄而创作,他们热爱这片脚下的土地,热爱生长于斯的人民,这种爱深沉而质朴,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不管经历了多少的岁月,其历史的辨识度和时代的介入感都会非常明确,同时这种时代性与在场感也是较为打动人心。

现实主义艺术是一种理性的艺术,现实主义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现实主义作品中总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充满理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升华到理性层面。坚守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注定是不轻松的,责任感与社会批判意识让他们对现实不能轻描淡写,对情感的表达不能只有欢笑。现实主义艺术家要真诚地把所见所感表达出来,唤起人们对于现实的“震惊”。他们首先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所描写的生活,其次从作品叙事到形象塑造以及意境的营造也多是在理性之中完成。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4]这是习近平对艺术家功能作了明确定位,艺术家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使命感。而这要依赖于艺术家关注生活、深入生活、了解时代,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揭示出时代特色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结合,以审美的方式来真实、形象地描绘人类社会实践。

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明确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向和对待现实世界的一种人生态度。现实主义在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创作出了大量经典作品,现实主义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形象、逼真的描绘和呈现。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走到了新的世纪,科技、文化、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多元化、艺术多元化,当代艺术对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但现实主义魅力长存。艺术家对人民大众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构成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现实主义的缺席会造成文艺与生活、与人民大众关系的疏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众文化中,人们对艺术对文化的追求更加强烈和自觉,因此艺术家应该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旗帜,创作真正体现出真善美的艺术精品,同时会获得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共鸣回应。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家不能远离现实生活,要具有严肃的道德意识与现实关怀,应以艺术的方式以审美的“非功利性”态度去表现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应该去热爱和表现他所生活的时代及这个时代的人,应该心怀真诚地去传达出每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喜乐、艰辛、温暖和渴望,并以此来影响现实生活,引领时代风气、培育人民大众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大众的审美修养,从而最终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大众,就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8]

事实上,就艺术创作而言,中国的今天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科技发达,生活日新月异,这些都为优秀艺术创作提供了各种可能。艺术家应不辜负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建构现实主义的当代性和民族性,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去表现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我们的民族精神。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9.

[2]马永健.后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4.

[3]约·肯·加尔布雷斯.经济学和公共目标[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1-72.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1).

[5]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81.

[6]李宗刚.精神导师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8-41.

[7]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5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6.

Tostick to theliterature and art tradition of realismIn the context of mass culture

Wu Jingqi
(College ofLiberal Art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The department of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Luxun AcademyofFine Arts,ShenyangLiaoning110004)

Realism is not only a kind of creative method,but also a kind of clear realistic spiritual direction.The attitude of the artists to the people and the society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realism.1920s,the rapid rise of mass culture,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landscape in twentieth Century.The popularity,entertainment,consumption,replication of mass cultur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art,but also bring many problems to artistic creation.In the face of some negative problems in the creation of art,the facticity of the realism,the times,the reality of care and rational critical spirit and so on,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valuable.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in twentieth Century,realism has maintained a strong vitality and a permanent charm,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art and culture in our country.In the context of mass culture,stick to the literature and art tradition ofrealismis a criticismoffalse art and the vulgar art,is the current important practical issue.

mass culture;realism;humanism

G 112

A

1674-5450(2017)01-0145-05

【责任编辑:王凤娥 责任校对:赵 伟】

2016-10-12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WL201604);鲁迅美术学院科研课题(2011lmlr03)

吴晶琦,女,辽宁铁岭人,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艺术创作现实主义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新法律现实主义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