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推广的意义与措施
——以昭通“四筒鼓”为例

2017-04-14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昭通文化遗产舞蹈

刘 荔

(昭通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推广的意义与措施
——以昭通“四筒鼓”为例

刘 荔

(昭通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行到高校可以修补断裂的“非遗”传承链条,在推广“非遗”的同时增加师生学习“非遗”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强烈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主动地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引进四筒鼓舞文化学习课程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人们对四筒鼓舞的保护,为四筒鼓舞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条道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筒鼓”; 传承; 推广

四筒鼓舞主要流传于昭通市昭阳区的汉族农村,又称“跳鼓”、“跳丧鼓”,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舞蹈时,四人皆斜挎筒鼓于左胯前,边击鼓边舞蹈,鼓点节奏、音调可随意变化,大体与舞步、舞姿协调。舞蹈中虽有其它乐器参与,但四筒鼓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据寻龙村的鼓头何吉会介绍,以前,昭通人总是把丧事当成喜事办,每当有老者去世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请人来跳四筒鼓舞,表达对死者的敬重和对死者的缅怀。遇到经济条件宽裕的人家办丧事,亲朋好友请去的四筒鼓舞队多达十余拨(即:一支舞队),拨与拨之间更是会争相出场,要在气势上比个高低,上百名舞者同时舞蹈,鼓声震天,气势如虹,热闹非凡。在喧哗热闹中把亡者送上山。近年来,舞者已不再随意穿着,他们现在统一服装,以丧葬礼节的白色为主,穿白裤,带白巾,也有系红腰带而舞。这种舞蹈与法事演出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商周时期就普遍盛行的祭祀习俗。四筒鼓舞可以由丧家礼请,称“坐堂鼓”;也可以由死者娘家请,称“后家鼓”;或由女婿家请,则称“家祭鼓”,表演形式、内容则完全一样。[1]20世纪80年代,四筒鼓舞被云南省文化厅民族舞集成办公室列为首批重点整理发掘的民族舞蹈。2006 年,四筒鼓舞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于促进四筒鼓舞的发展,保护“四筒鼓”具有极高的意义。

一、昭通“四筒鼓”走进高校的条件

(一)自身条件

1、有独特的民间艺术美

从整体的舞蹈套路来看,四筒鼓舞的舞蹈套路相当丰富,可整理和选取的舞蹈“素材库”庞大,具有一定的丰富选择的可能性。仅在乐居、洒渔、苏甲、土城等区,不同名称、不同跳法的套路就有八十六套之多,每个鼓队都能够跳二、三十个套路。[2]套路内容一般和人们的生活场景有关,还会模拟一些动物的动作,抒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真实感情,从而表达对于例如:“猴子捞月”、“喜鹊登枝”、“蛇蜕皮”、“蛇吞象”、“蛤蟆晒肚”、“犀牛望月”等,这些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到汉族狩猎的生活轨迹。除模拟鸟兽动作的舞蹈外,表现日常劳动生活和美好生活向往的舞蹈也极为生动形象,例如:“犀牛望月”、“童子拜观音”、“鲤鱼跳龙门”等,它朴实地模拟生产生活动作,简单形象地表现生产生活的同时展现出汉族人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价值体现。这些套路可以是一个单独的舞蹈节目,也可以形成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的舞蹈样式。

四筒鼓舞不但表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舞蹈风格更是别具一格,具有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其舞蹈强劲有力,舒展大放,粗狂奔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强的民间艺术美感和可观赏性。四筒鼓舞大部分是2/4拍的,其持鼓、锣、钹、镲的伴奏氛围加以音乐的节奏特点,形成四筒鼓舞顿挫有秩,节奏鲜明且热烈的风格特点,舞蹈强健有力,火爆奔放、顿挫有秩,古拙大方,再加入一些风趣的舞蹈形态,增加了四筒鼓舞的趣味性,提高了四筒鼓舞的可观赏性,让四筒鼓舞充满了诙谐风趣的艺术表现力。这样恢弘质拙,简洁明快的舞蹈形态及舞蹈风格在进行流传推广的过程中,易于受众群体的欣赏和接受,在走进高校时,可使推广的更为容易,师生的接受度也会大大提高,这样在进行传习教学时也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四筒鼓”。

2、强身健体的功利目的

四筒鼓舞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而且其强身健体的价值是很多其他运动无法比拟的。四筒鼓舞要求在动作中完成对鼓的击打,在走进高校进入到鼓舞传习时可以这大大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同时,在完成鼓的击打动作时,也需要肩、肘、腕的配合,这样也有效的锻炼了舞蹈者肩、肘、腕关节的灵活度,这些是普通体育训练所难以达到的训练效果。

四筒鼓舞的动作要求重心向下,在低重心的状态下完成重心的转换和姿态的变化,这些动作的客观要求有效的锻炼了舞者的腿部及腰部的肌肉能力,通过拧腰、摆胯、抬腿和跳跃等动作,使人体的手、臂、肩、腰、腿、脚等关节得到运动和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肢体的柔韧性与灵活性,加强躯干的协调能力,使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预防颈椎、腰椎的相关疾病。同时,高校师生紧张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也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也具有强健体魄之功效。所以,把四筒鼓舞推广到高校,不仅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能丰富大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寻龙村的孟文富老人是位“四筒鼓”的老鼓头,现年已年近八十的他仍然精神抖擞,步履矫健,身轻如燕,他从小随从自己的表哥学习跳四筒鼓舞,正是由于常年累月的跳四筒鼓舞,才锻炼出年近八十依然康健的身体状态。

(二)外部条件

1、高校所提供的人才保障

高校在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很大,其显现因素之一就在于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才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不断继承发展的保障。高校里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可以以“导演”的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合适的呈现方式,一些学生能够充当“演员”或“观众”,这些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人才保障,为四筒鼓舞的保护壮大队伍。我们将这些文化引入校园,不但让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增加了大学生的见识,还提高了人们发现美的眼睛,防止四筒鼓舞失传。就四筒鼓舞而言,它的价值不仅仅只是丰富的舞蹈动作,更多的是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能从“四筒鼓”的舞蹈本体反观到它的历史文化“本体”,这时“四筒鼓”作为探索历史文化的载体可以不断发掘其文化内涵。这就需要作为高校应具备的文化保障,高素质人才就是其保障因素之一。

2、高校完善的研究体系及教学模式的保障

高校在民间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高校已有成熟的科研体系,也可借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模式来对“四筒鼓”的民间文化进行关照,也可同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交流,使得本来已有的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能够有力的支撑“四筒鼓”相关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这样的借鉴学习能使“四筒鼓”的研究具有相对完善、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摆脱了往常单调且迷茫的研究路径。

另外从事相关领域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者可以依靠自身已有的学识和经验对在校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工作,可以在以满足本科专业教育教学后再依靠自己兴趣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使得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完善、加深自己对于“非遗”的研究工作并完成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形式的引入能够使得“非遗”进入到完整“教”与“学”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保障“非遗”的不断传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样“教”“学”循环系统的保障下也不会轻易消亡。

3、现有的研究成果保障“四筒鼓”在高校中的顺利推行。

对于“四筒鼓”的相关研究,已有学者研究出相关理论成果。在对“四筒鼓”本体挖掘上,昭通地区相关文艺团体也做出相应的实践方面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保障“四筒鼓”在高校的顺利推行,也对“非遗”在高校的传承提供相应可借鉴的依据。

在对“四筒鼓”作为“非遗”保护对象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学者范晓谚就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论述,并以“四筒鼓”为例,建议在图书馆创建“四筒鼓”资料相关数据库,并加以开发与利用,是传承与弘扬四筒鼓舞的需要。这些均为“四筒鼓”走向高校提供设施保障和文献资料保障。学者曾金华也整理出《滇东北昭通市汉族民间〈四筒鼓〉调查报告》、杨焰撰写论文《昭通民间四筒鼓舞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初探》对四筒鼓的特色及文化内涵进行归纳整理。这些已有的文献资料均为把“四筒鼓”文化转递给高校学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对“四筒鼓”的实践方面,已有昭通地区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曾在“四筒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有效的铺垫。在昭通地区曾多次举行四筒鼓舞比赛,邀请来自民间等十余支舞队进行舞蹈比赛,并对他们提供的比赛作品进行了整理加工,精选出适应于舞台表演创作又不失传统原生态民间舞特色的四筒鼓舞节目进行保留和展演,这些已整理编排出的四筒鼓舞组合及保留下来的优秀剧目可以运用在对高校的传播和推广当中。这些前人已有的研究成就值得在高校推广的过程中借鉴和提升,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成果,并把其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二、非遗“四筒鼓”走进高校的现实意义

(一)非遗文化的推广与保护

“四筒鼓”早已经于20世纪80年代就被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列为重点保护舞种之一。但在云南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却不容乐观。据寻龙村的鼓头何吉会介绍,最开始四筒鼓舞在当地声势浩大,能够跳舞的队伍数量足足有300余队,上到80岁老人,下到几岁的孩童,都能随着锣鼓声跳起四筒鼓舞,然而现在能打四筒鼓舞的人却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因为昭通土葬习俗进行改革,丧事请舞队进行四筒鼓舞者越来越少,百姓对“四筒鼓”关注大不如之前,采用跳四筒鼓舞的形式送葬者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当地农村青年外出打工者甚多,而学习“四筒鼓”者少有,而坚持跳四筒鼓舞的,有的随着年事的增高已不再教授徒弟,还有一部分也已经谢世,跳四筒鼓舞者现在正面临着“老龄化”这一突出问题,这个被誉为中华汉文化活化石的四筒鼓舞正面临着断代、消亡的危险。鉴于此,把“四筒鼓”带入高校进行推广传习,以这种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的形式,可以加大“四筒鼓”的推广范围,于此同时,在学校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也加大了“四筒鼓”的保护力度,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加快了“四筒鼓”的推广速度,用这种“非遗”走进校园的方式解决其传承、保护的问题在未来“四筒鼓”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带动地方传统文化的规范化发展建设

2015 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两会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代表与委员们所关注的热点,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在接受记着采访时提到,他今年的提案依旧是以文化为主,特别是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些提案。[4]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写入政府报告中,可见国家对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四筒鼓”作为众多传统民间舞蹈形式的一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曾是民间一种常见的仪式形式,但随着文化多元化社会的到来,“四筒鼓”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与国家所倡导是相脱节的。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四筒鼓”的濒危局面,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能动性,顺应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做好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仅靠自身的能力在时代的大潮流中自生自灭是完全不可取的,政府部门的规范化干预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相当必要的,所以地方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起管理调控职能,开展传统文化的规范化发展。“非遗”进高校就需要一种政府干预行为,其目的也是为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这样的管理行为为整体传统文化的进步开创了有利条件和有效范例,地方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出台一系列相关保护政策方针,以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进入规范有序的轨道之中

(三)提高全民对“非遗”的认知与参与度

以“四筒鼓”进入高校为主体发起“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民众对于“四筒鼓”的认知力度以及对于“非遗”保护的参与度。通过校园内不同形式的宣传,如:“非遗”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非遗知识讲座、邀请“四筒鼓”非遗传承人演示非遗技艺、长期举行相关展览等,提高高校人群对非遗的整体认识水平的同时也大大扩展了“四筒鼓”的普及率,从而引起群众对于“非遗”项目的关注度及参与度。同时作为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发起“非遗”宣传活动,利用社会实践等对外交流机会,可以以宣讲,具体实践教授为形式对四筒鼓舞进行宣传和保护活动。动员当地百姓也加入到四筒鼓舞的保护队伍中来,另外,在高校组织团队进行采风调研活动之时,会进一步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知名度和人生价值,其必然会带动当地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当然,高校可以通过调研后,进行举办四筒鼓舞文化展览,增加大众对四筒鼓舞的关注度,提高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知率和参与率。

三、昭通“四筒鼓”在高校传承推广的措施

(一)设置特色课程,编写特色教材

通过“四筒鼓”实地调研采风,提取四筒鼓舞最显著的形态特征,积累进入课堂传承的且具有四筒鼓舞代表性及符号性的“非遗”资料,根据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四筒鼓舞教材,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学生的课程,同时将此课程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课程基础之上设置延展课程,例如《“四筒鼓”的历史解读》、《“四筒鼓”的历史流变与文化变迁》等“非遗”文化性课程的建设,可以先让学生能够先从理论层面上加深对四筒鼓舞的认识,进而在提高对其实践上的认识,“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 “非遗”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组织专家、教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定期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按照普通高校的学生的特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项目为素材编写符合普通高校师生接受的特色教材。编写“非遗”教材时不能千篇一律,努力建设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和爱好的多元化课程,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传承保护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

(二)在校成立传习所或研究所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多、保护全面的工作,其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对传承人的培育和新鲜血液的注入。[6]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主体是青年师生,作为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且他们与文化校园的建设息息相关,让他们成为四筒鼓舞的传习人,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四筒鼓舞的同时丰富学校的文化建设。故可以在所选定的高校成立传习所或“非遗”文化研究所,该高校的青年师生就是“非遗”传习人的主力资源。另外,可在高校以社团的形式,以师生兴趣为主进行“非遗”传习人的招募,与此同时聘请当地艺人进行现场传习,开设传习课程,制定传习考核制度。

(三)编排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四筒鼓”课间操

民族民间舞蹈本来就是具有群众性的自娱活动,具有较好的群众文化根基。民间舞蹈作为“健身操”早作为一种舞蹈形式的研发存活于广大群众之间,其民间舞群众性的特性决定民间舞推广起来的便利度。民间舞的“健身操”的“健身性”决定它同学校中的“课间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民间舞的形式而达到一种强身健体的功能性作用。前文已论述四筒鼓舞所具备有强身健体的功利性质,故把四筒鼓舞整理、编排成具有训练价值的“课间操”也不失为推广和继承“四筒鼓”的一种有效方式。编创整理出一套兼顾普通高校学生特征的课间操,在保留符合传统四筒鼓舞形态的基础之上,考虑其科学训练的目的及方式,在四筒鼓舞动作的基础上保证训练的针对性,每节套路动作有明确的健身指向,如根据四筒鼓舞重心下沉、半蹲的基础动作,有针对性的编排训练下肢的套路;在打鼓的同时,也有全身的配合及动作,可以编排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的套路等。让学生能够在日常锻炼中加深对四筒鼓舞的学习,达到传承文化的最终目的。在进行实验运用之后,经过不断的完善、科学性的整理之后进行大规模推广,从而可以面向全国进行推介交流。

(四)组织学生课外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在高校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把对“四筒鼓”的调查、研习作为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内容,使学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比如说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利用假期组织课外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奔赴昭阳“四筒鼓”最具代表性的村落进行所在地的实地采风调研学习,可以利用视频、摄影、记录等方式,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特征进行记录,并进行讨论、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加深对四筒鼓舞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提高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外推广“非遗”的相关活动,将学生在校内课堂之所学服务于社会,推广于社会。推广昭通“四筒鼓”民间文化,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四筒鼓舞实践部分的教学,发展到社区,进行面向社会的区域性公益传播推广,带动地方性文化发展建设,让更多普通大众了解昭通四筒鼓舞及“四筒鼓”的民间文化,主动参与保护传承“非遗”项目中来。

四、结语

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恺(Guy S Alitto)先生在其专著《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一书中所言:“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既是使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物质文明水平不得到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其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和考验的过程。”[7]四筒鼓舞作为传统丧葬文化的一种古老形式,其所面临的境况也同样如此。随着昭通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丧葬形式的改革也使得这些宝贵的原始文化遗产在慢慢流失,跳四筒鼓舞已经不再是昭通当地丧葬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四筒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样式,更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本文通过把“四筒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承引入高校,意义不只在于扶持四筒鼓舞这一艺术形式,更重要是对如何做好推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探索,倡导大家介入并参与到保护面临消亡的“非遗”当中去。随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旧的民俗文化逐渐的退出了人类的历史舞台,年轻人鲜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这些宝贵财富的机会。有些人悲观的认为,四筒鼓舞将会在未来失传,我们只能从历史文化书上找到这种舞种的介绍。希望在高校引进四筒鼓舞文化学习课程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人们对四筒鼓舞的保护,为四筒鼓舞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条道路。“非遗”推行到高校可以修补断裂的“非遗”传承链条,在推广“非遗”的同时增加师生学习“非遗”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强烈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主动地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杨 焰. 试论昭通四筒鼓舞的保护与开发[J]. 昭通学院学报, 2011, 33(1):19-23.

[2]周远清. 昭通四筒鼓舞[N]. 云南日报,2013-06-16(007).

[3]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15-03-17(001).

[4]周润健. 政协常委冯骥才提案关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 中国网. [2010-03-02].http://www.china.com.cn/news/ zhuanti/2010lianghui/2010-03/02/content_19504412.htm.

[5]何潇鸿. 常德丝弦纳入高师地方课程的价值研究与建设构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6]陈 浩. 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4):149-153.

[7]艾 恺.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Significance and Measures of Inheriting and Sprea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LIU Li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China)

Sprea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can make up for the heritage vacancy. Meanwhile, it can also motivate teachers'and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promote their sense of nationality pride, which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o that they will spread the heritage voluntarily. To carry out "Si Tong Gu " Dancing course in college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duty, and can help people get to know this heritage better so as to provide a good example of how to spread and inherit oth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i Tong Gu" Dancing; heritage; spreading

J722.29

A

2095-7408(2017)03-0023-06

2017-03-29

刘荔(1972— ),女,云南昭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舞蹈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昭通文化遗产舞蹈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我和舞蹈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