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培养体系的认知与构建探索*

2017-04-14李金林袁利民徐晓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隐性爱国主义大学生

李金林,袁利民,徐晓峰

(浙江大学 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培养体系的认知与构建探索*

李金林,袁利民,徐晓峰

(浙江大学 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永恒主题。正确认知与把握爱国主义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潜化于高校校园建设,营造爱国主义氛围;潜化于舆论宣传,把控舆论导向;潜化于实践教育过程,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隐性培养体系,这是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重要选择与实践方向。

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爱国”一词,我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战国策·西周策》中,“周君岂能无爱国”;后有东汉荀悦《汉纪惠帝纪》,文中提道“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辞海》将爱国主义定义为: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是推动国家发展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1]。不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爱国主义都受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高度重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内涵不断得以充实、丰富、发展和革新[2]。当下爱国主义已成为一个古老而又弥新的话题。

一、科学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个动态历史范畴,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在特定时代,从横向维度看,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对祖国深情厚爱之情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情感依赖和认同;在道德规范和政治规范层面,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树立爱国、为国、报国的价值追求,在强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的基础上,更看重国家利益,把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最高职责的价值追求;在实践行动层面,它要求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统一到实践当中。从纵向维度看,爱国主义三个层面的内涵是层层递进又相互融合的,是个由浅至深、由低到高的过程。从社会历史维度看,科学把握爱国主义内涵应妥善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宇宙万物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自然世界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无论其如何地复杂多变,其本质就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认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爱国主义内涵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就是一条不断继承、同时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长河,历经“以忠君爱国为精髓的古代爱国主义”“以救亡图存为内核的近现代爱国主义”“以独立民主为追求的现代爱国主义”“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理想的当代爱国主义”[3],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爱国主义内涵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2.忠诚与批判的关系。从爱国主义的发展历程看,爱国主义就是一条国民期许与追求国家富强、民主和进步,以强烈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竭尽所能维护国家的利益、荣誉,全心全意投入到国家发展建设的历史长河。忠诚于国家是爱国主义的根本和基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国家亦是如此,如何正确看待国家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缺憾、问题、错误,是爱国主义观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爱国主义历史长河,但凡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且必须以忠诚的精神、批判的思维、理性的态度,勇于直面、反思国家发展建设中的不足、失误、乃至错误。在爱国行动中保持批判的思维,在批判中坚守忠诚于国家的信念,这才是真正与全面的爱国主义。

3.民族与国际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球化发展是一个日趋加快与加深的现实命题,国际主义思想与精神在社会发展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成为一个学界关注的课题。梁启超认为,“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富强康乐,而是以全人类为对象,建立一个道德的秩序、和谐的社会”。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看,爱国主义是国际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才会有真正的国际主义;离开了爱国主义就会陷入国家虚无主义。国际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升华,离开了国际主义就会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只有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有机结合,才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才会促进世界的和谐繁荣进步,从而实现爱国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二、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

1.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都将国民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并往往将优秀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予以战略实施。综观世界,欧美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都被赋予了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历史使命,要求其紧密结合国情、民情、社情和校情,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机制、模式和路径,与时俱进地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实践探索,不断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为其国家发展建设提供政治基础与夯实道德基石[4]。

2.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5]。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和重点群体是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时代课题与重要使命。

3. 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使命。当前,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经济结构深度转型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遇到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单向灌输、话语体系不交融、方式简单、形式单一、载体同质、内容陈旧、层次低浅的状况,不接地气,呈现“三空”现象与“三脱离”困境,即“过程空心化、载体空壳化、内容空洞化”,与时代背景相脱离、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相脱离、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求想脱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陷入无法与大学生共鸣的困境,导致爱国主义在高校出现了“过时论”“空洞”“中国特有”等论调,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教育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世界各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思考与借鉴。比如,美国许多高校就将“爱国家、爱自由”作为办学理念,以强化“美国精神”为重点,构建与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民族历史发展相适应的爱国主义培养体系,重视社会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紧密联系,采用贴近生活和实际的内容、方式,注重发挥文化、环境和仪式等的潜移默化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多角度渗透在生活中,努力培养认同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公民[6]。韩国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最具特色的国家之一,构建了家庭、社会、学校协同承担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韩国高校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注重在文化与礼仪熏陶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新兴国家,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是在多元文化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认同,将爱国主义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新加坡高校注重体验式爱国主义意识培育与精神培养[7]。综合国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特点,笔者认为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生活化教育、立体化过程、浸润式培养、体验式培育。

就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而言,其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以美国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为代表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教育对象自主选择的理性精神及自我教育的自律方式培养,更多采用“生活即教育”的培养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多角度地渗透在生活之中,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培育更多采用的是旗帜鲜明的灌输教育,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依靠这些阵地进行大力灌输的方式,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渗透式的隐性培养成为更多人且更易接受的方式[8]。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发挥隐性培养的功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实施“双轮驱动”,一是旗帜鲜明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高校应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隐性培养模式与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校生活和校园环境氛围的方方面面,使爱国情感和价值行为成为大学生内在情感和自觉选择[9]。

“隐性培养”的思想核心是“合理运用文化、环境、舆论等软性要素,科学实施隐性的积久浸染熏陶,进而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逐渐影响并成功进入受教者的内心,促其发生自我改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相对于“显性教育”的“隐性培养”模式,其更适合于“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领域。为此,采用爱国主义隐性培养模式,是高校应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的应然选择之一。有鉴于此,笔者在借鉴张宏伟[10]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爱国主义隐性培养体系构建三条实践途径。

一是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潜化在校园建设中。校园不仅仅是高校办学的载体,更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规划与建设中去,将校园建设提升到价值引领层面,去表达师生对社会进步的追求,让师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感受到爱国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校园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塑造有灵魂”的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教学楼等具有典型教育功能的公共场所,将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典型事件、民族爱国故事与英雄人物的事迹等,有机地融入高校自身的大学精神文化中,恰如其分地寓教于物,将教育的核心价值寓于公共场所。要充分发挥校园人文景观的教育功能,在建筑造型、道路规划、校园绿化与雕塑景观等建设、设计过程中,注重发挥环境感染力,努力做到“有景有意、寓教于景”,合适地营造爱国氛围,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导潜化在校园管理制度与服务规范中,科学引导师生正确处理个体价值、集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和巩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二是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潜化在舆论宣传中。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引导与营造积极的爱国舆论氛围,既是宪法、法律赋予新闻媒体的权利和责任,也是公民必须履行担当的社会责任之一。为此,高校作为社会舆论的前沿阵地,要重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辑、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有机融入教育全过程。要充分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于媒体宣传中,要建好校园网络舆论平台,有效地引导爱国主义话题在舆论平台进行深度沟通,然后进行分众、分层与精准定向交互,从而把控校园爱国主义舆论导向。

三是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潜化在实践教育中。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与最终目的。在爱国意识培养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方面,实践教育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为此,要重视在校园生活中培育和巩固爱国主义精神,重视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在校园教学、实验、课外活动、校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中,按照培养意识—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提高能力—主观能动的逻辑,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OL].人民日报,(2002-11-08)[2017-05-09].http:∥paper.com.cn/rmrb/html.

[2] 金晓萌,曹军.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193-195.

[3] 高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内涵的历史变迁[J].重庆行政论坛,2014(3):91-93.[4] 李学东.隐性教育理念在美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188.

[5]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EB/OL].[2017-05-09].http:∥cpc.people.com.cn/n1/2015/1230/c64094-27996756.html.

[6] 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1(2):28-32.

[7] 新加坡与韩国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4(2):201-204.

[8] 邓建平.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2):143-147.

[9] 卢秀峰.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6):92-94.

[10] 张宏伟.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新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16-217.

ExplorationabouttheCognitionandConstructionofImplicitCultivationSystemofthePatriotism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

LIJinlin,YUANLimin,XUXiaofeng

(CenterforResearchofMoralEducationandStudents′Develop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Education of patriotism for the youth is an enduring topic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patriotism for the undergraduates and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an implicit cultivation system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is an important choice and practice direction, which involves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of patriotism, implicating the educational elements into the campus construction, implicating the atmosphere into the propaganda, and implicating the process into the practic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patriotism;implicit cultiv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培养体系的研究”(16JD710058)之成果。

2017-07-06

李金林(1976-),男,广东和平人,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10.020

G641

A

1008-6285(2017)10-0081-03

猜你喜欢

隐性爱国主义大学生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爱国主义教育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