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启发学生质疑解难

2017-04-14

数码设计 2017年14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创造力解决问题

(保定市清苑区第二小学 河北 保定 071100)

引言:“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使学生认识深入,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

1 质疑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孩子有了解新事物的渴望,都爱问个为什么,在疑问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抓住他们的这份兴趣,引领学生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

1.1预习中质疑。讲一篇新课之前,老师先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给学生提出要求,提倡学生“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这样,学生就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期待,听起课来得心应手,就不会打无准备之仗了。

1.2课题上质疑。课题一般是文章的中心或是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永生的眼睛》一课,学生纷纷提出疑问:课文写了谁的眼睛?为什么说眼睛能永生?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学生学习的激情被激发。

1.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是担心内容讲不完,怕学生乱说话提问题,耽误了正常的授课时间。于是,极少让学生发问,对于那些“出轨”的问题,更是严厉打击。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基于此,我们应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为此,老师改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获取新知。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优美词句,可创设情景:如果我们荡舟漓江,一定会被漓江的秀水陶醉。你将怎样表达?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请找出描写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并加以欣赏。此时,学生眉飞色舞,议论纷纷,不由自主打开课本学习起来。

2 解难

凡是通过努力能自己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由于问题的难易程度及个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启发学生思维。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角色体验法。就是模仿课文某种情景或片断,让学生担任其中一定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经历与内心活动,启发思维。分解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是其中很好的形式。

空白探讨法。在课堂上不把教学内容全盘托出,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空白内容,让学生去探讨可能的结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创造力。榜样示范法。教师或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的方法、技艺,使学生看到榜样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学到如何发挥自身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技法。

问题转化法。当学生解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把原问题变化成另一个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利用解决原问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师不要告诉学生如何变化,而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允许学生变化出不同的问题,找出不同的答案,大家再一起进行讨论与评价。学生在新、旧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化了解疑技巧,促使潜在的创造力迸射出火花。

小组讨论法。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讨论问题,利用群体智慧的力量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思维。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变成"闲聊",可要求学生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出小组意见并集体进行评议。这样,不仅营造出浓厚的研讨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将个体的创造力凝聚为群体的创造结晶。

总之,教师利用质疑解难,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发现知识,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创造力解决问题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