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探讨
2017-04-14
(贵州省松桃县大兴街道中学 贵州 松桃 554111)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老师主导学生是主体。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下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1 注重激励性教育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的状态,进而调节人的行为,产生强大的动机。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激励性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具体开展过程中,可以依照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1制定课节目标。在每节课的教学实施之前,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认识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在教材知识体系中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2开展实践活动。初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可以将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充分利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便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水库、过街涵洞等进行参观,通过生产应用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3制定中长期目标,建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制定期中或期末的成绩目标,可把一个你认为各方面都值得你重视楷模、时刻激励自己的榜样形象作为行动的动力和方向,将头脑中的榜样形象具体化,形象越清晰,榜样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
2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立足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广泛渗透,给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合作的机会,发挥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主动寻求获取知识的多种方法,共同完成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之前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小组学生课前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轮流然让小组成员就本周的讨论内容或者自己关心的其他内容发表小组一致看法,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
如在“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教师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3 注重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重在改革教法,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样做也许多花了些时间,但比单纯地讲授效果好得多。在介绍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原理时,教师先根据生产、生活、实验的需要,提出如何调节灯光亮度的问题。根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等已有知识,通过师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调电压或调电阻。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实验证明,不仅让学生知道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原理,而且知道知识的生成过程。还培养了学生根据生产生活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学生探索成功,就是创新,因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物理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生动、直观且最为有效的方法。而课堂演示实验一般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仅仅是观察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利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位物理教师面前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由旁观者成为实验者,自己去操作、观察,效果无疑要好得多。这样,通过学生的思维,使其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结语: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蕴含了更多的新思维和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只要不断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时刻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探究,不断专研,不断实践,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课堂,必然会推动课程改革更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