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中国教育学会第29次年会第一分论坛暨教育理论分会2016年会综述

2017-04-14王毓珣薄存旭

数学教育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质量观中国教育学会刊物

王毓珣,薄存旭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中国教育学会第29次年会第一分论坛暨教育理论分会2016年会综述

王毓珣1,薄存旭2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2.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临沂 276000)

2016年12月17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第29次年会第一分论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暨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6年会如期举行.张肇丰副理事长主持会议.傅维利理事长从新时代对人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论述了新教育质量观.王毓珣研究员则阐发了优质教育的定义、特征以及怎样达成优质教育.参会代表围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教育质量;学有优教;优质教育;教育理论刊物;使命

2016年12月17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第29次年会第一分论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如期举行.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张肇丰副理事长主持,报告嘉宾分别是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傅维利教授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王毓珣研究员,傅维利理事长作了题为“新时代与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报告,王毓珣研究员作了题为“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的报告,来自全国三十余家教育理论刊物和其它各界的一百余名代表参加了该次论坛讨论活动,并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张肇丰副理事长首先回应了此次年会的主题——教育质量.他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之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不同时代会对教育质量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新时代跟过去时代的教育质量观点已经或正在发生着三大变化:一是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不同,需要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人各方面的发展;二是有关经费投入的要求不同,需要从仅仅看硬件转向注重软件投入和文化建设;三是有关资源配置要求不同,需要从局限于狭小角度和粗放扩张式投入转向更大视野和均衡发展式投入.

傅维利理事长在“新时代与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科成绩,还要看其一般性发展水平如何,具体可以概括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要搞清楚该问题,就必须明确以下问题:第一,新时代对人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大发展理念勾勒出当代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发展的基本特征.首先,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的是跨层面的更为核心的价值观.例如,诚信、平等、民主、自由等.这些要素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和解决当前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二是五大发展理念既反映了追求的方向,也构成了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样态,构建新的教育质量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创新理念而言,事关国际竞争能力,有竞争必然意味着要创新;就协调理念而言,需要协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各级教育的关系以及各类教育的关系;就绿色理念而言,应该整体设计学生学习生涯,可持续发展,不能过早、过度透支了学生的精力和兴趣;就开放理念而言,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开放互动的新模式;就共享理念而言,需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发展原则,不应把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入到少数人身上,而应考虑教育资源在区域、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其二,传统文化观念和深层体制机制问题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冲突仍然相当严峻.这包括官本位与等级偏好、重视传统与稳定、重视内修与和谐、权威至上、社会本位、人情社会、标识主义、统一划一、缺乏主见跟风随潮等.正是因为这些与时代发展相悖因素的存在,阻隔了新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质量观的形成.其三,率先在学校中贯彻和实践时代的发展要求,是破解传统和现代冲突的重要突破口.例如,杜威的教育改革搞了50年,实用、打破权威主义的价值观,建立平等、民主的教育形态和运行模式,形成了三代人几乎相同一致的价值理念,构成了现代美国教育价值观的基础.

第二,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教育目的的特征是全面发展、要求划一.中国教育质量观的特征:全社会都在关注学校升学率和学生的相对优势.教育的质量演变成在考试科目上的综合优胜水平.这些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首先,中国的教育目的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建议修订为:培养德智体美等适度全面协调发展,个人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应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适度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协调一致.修订方案的3个着重点:第一,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化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彰显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第二,提出了适度全面发展的新理念.这一理念旨在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设置一个基准,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健康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防止多方面过度发展的要求给学生带来的过重身心压力和伤害.更为重要的,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每个方面的发展上的要求适当降低的前提下,才可能让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推进学生个性化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第三,进一步强调了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协调一致的理念.社会是人发展的前提和生存的空间,教育目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特别是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制约.但也要看到,进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能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自由发展空间的社会.在这一点上,人的自主、自由发展又是和社会进步是一致的.其次,新教育质量观的两大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政府、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制度安排、中高考的设计上、课程安排和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既保证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了适度全面发展,又保证了更多的并且越来越多学生优势潜能和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微观上看,学校和教师充分挖掘了特定教育过程中蕴含的内在教育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实现了多重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即在一定教育资源条件下,实现了教育的最优化.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学生的发展包括:一般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学生掌握优秀人类文化精华方面的发展、指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仅仅关注学生在掌握优秀人类文化精华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3个方面的发展.如何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线,同时又最大可能地推进学生其他3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具有很高的教育智慧.

王毓珣研究员在“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的报告中提到,当前中国的教育正在从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即从粗放型的教育发展转向集约型的教育发展.学有优教就是优质教育.

第一,什么叫优质教育?王毓珣研究员借鉴ISO9000(2000版)对质量的定义,将优质教育定义为:能够以其具有固定特性的优异的教育工作及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较好地满足个体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这一定义强调了两点:一点是教育工作是优异的.另一点是培养的学生是优秀的.这个优秀是能够较好地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

第二,优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卓越性.卓越即非常优秀或超出一般.优质教育的卓越性包括:理念卓越、目标卓越、过程卓越、教师卓越、校风卓越、条件卓越、增值卓越、特色卓越等.(2)人本性.优质教育必须以师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务必承认人的潜能、顺应人的天性、重视人的价值、突显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3)科技性.优质教育一是必须努力提高教育的科研含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VR教学等正在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第二形态.(4)相对稀缺性.优质教育的基本符合二八定律:优质学校占20%左右,一所学校优秀老师占20%左右.因此,现在学校教育质量虽然均在提高,好学校也在提高,呈现出“水涨船高”这一特征.择校现象就是对这一特性的社会回应.(5)系统工程性.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对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目标.(6)绩效性.即强调干什么事就要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和最持久结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其具体可以概括为效率、效力、效益和效能等4个方面.此外,优质教育不能只考虑当下,还必须考虑未来,为之计长远.

第三,怎样达成优质教育?达成优质教育必须处理好下列关系:(1)优质和公平的关系.优质和公平之间往往存在着非常矛盾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均衡,公平不但要考虑资源配置均衡,还要基于一个人的发展潜能,让拥有优势潜能的孩子得到充分发展.当下的教师流动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优质的问题,也无法解决公平的问题.(2)选拔和发展的关系.当前,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并不彻底,为什么语数外还要打150分?为什么音体美不能列入选考科目?高考科目设置必须处理好发展与选拔的关系.(3)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当前教育过分重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是个性发展,忽略了对群体的整体水平的提高.(4)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教育不是为过去和现在培养人才,而是为未来培养人才.(5)过度与适度的关系.催肥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没有什么大用的,也难以与其他国家的孩子抗衡.

达成优质教育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抓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之良窳,有赖于教师之优劣”.可见,教育与学校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优劣.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可谓名师荟萃,并因此创造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辉煌.优质教育需要全体教师优质加以支撑.因此,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对短板教师的培训提高、转岗淘汰.因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是靠这所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与质量体现出来的.第二个关键是抓科技.当下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为占20%的优质教师资源扩大化、普及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的教育应将教师这一群体划分为:线上明星教师与线下指导教师.由线上明星教师负责上课,线下指导教师负责学习指导与辅导将成为达成全面优质教育的新境.

张肇丰副理事长对两场报告做了简要点评后,参与论坛的代表们纷纷提出了问题,两位报告人就此分别做了详细解答.傅维利理事长还特别围绕教育刊物的分类及职能发表了精彩见解.在他看来,全国的教育刊物可以划分为3种:第一种为普及性教育刊物.比如,《辽宁教育》、《北京教育》等,其主要职能为开展教育科学普及工作.第二种为工作性教育刊物,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它们主要负责宣传解读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推广先进经验.第三种教育理论刊物.这是一种学术性强、比较严谨的刊物,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谨.前两种主要解决怎么做的应用问题,后一种主要解决为什么、是什么等学理问题.

在会议的第二时段,参会的教育理论刊物代表围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会议约定于2017年5月18—21日,在历史悠久、风光旖旎的苏州大学召开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7年会,研讨主题为:多重挑战下的教育理论刊物新域.

[责任编校:周学智]

G40-03

A

1004–9894(2017)02–0101–02

2017–03–05

王毓珣(1963—),男,山东龙口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及师德研究.

猜你喜欢

质量观中国教育学会刊物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未来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
青岛啤酒“大质量观”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
医院要树立全面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省思
教育理论刊物如何服务西部教育——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4年年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