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参与性设计
2017-04-14魏娜宋佳琦
魏娜*,宋佳琦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301800)
浅谈参与性设计
魏娜*,宋佳琦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301800)
参与性设计属于新时代设计,简单来说是让客户参与到设计中,让客户完成最后的步骤。“参与性设计”的核心思想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出来,是一种更深的将客户融入到设计中去的理念。现在,参与性设计被用户应用的范畴很广,然而技能、社区、灵活性、模块化都是它们的相同特点。本文通过对参与性设计理论、表现形式及实际运用进行分析,对参与性设计这一热门式话题进行研究,使参与性设计更好地让客户所接受。本文会告诉读者,他们将怎样体验用户参与项目。
参与性设计;参与;模块化;灵活性
引言
艺术的本身其实就是通过独有的媒介符号,例如图画,舞蹈、文字等来反映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转变进程。而且还对人们的感情和知识进行交流并且加以影响。
平面设计总与“控制”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它控制着用户所看到的,控制页面的排版,控制产品所体现的方式。按照以往的思想来想,平面设计应该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作品封闭并且完整,向目标用户传送了特定的信息。但是,参与性设计完全改变了这一个旧思想。
虽然网络为新时代设计提供了便利的环境,但是如今还有很多设计是被动的让观众“欣赏”。“参与式设计”是设计师所建立的开放式体系,并非让观众去被动的看到完整的作品。今天的观众正在改变,他们逐渐成为“用户”,所以可以说设计师们突然要接受去面对新一批活跃的观众的挑战。因为如今的观众不在满足于去被动的去接受信息,他们越来越愿意自己去接近作品的设计过程,也就是说观众愿意在作品中加入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留下印记。
1 “参与”已成为主流
很多人都认为参与性设计是一种新时代设计,其实不然,参与性设计的概念不是在21世纪才出现的。在20世纪早期先锋派艺术运动,如“达达主义”和前苏联的“建构主义”,利用社会参与进行实验,希望观众加入到整个设计中1。在20世纪60年代,让人们重新升起了对参与性设计的兴趣是后现代价值观中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参与性设计在很早时候就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
理论家和作家翁贝托.艾柯于1992年写道:“人们对每一件艺术品的感应,既是对它的诠释,又是一种表演,因为在每一次参观感应时,同一件艺术品都会有自己的新鲜视角”2。也就是说每一次对一个新作品进行阐述,就是为这个作品进行了一次新的创作。开放式艺术品都是“未完成”的,设计师似乎把作品交给了“表演者”,也就是“用户”,感觉很像构建机器的一个小原件,不可缺少。
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参与性设计突然间普遍流行。但是当代参与性艺术家和设计师与激浪派艺术家有着明显的不同,于是当代的参与式作品站在了一个很有争议的文化舞台上,作品充斥着实验性,甚至被当代的观众所排斥。然而现在共享成为了主流,它们不再是设计的边缘,而且它们不仅在普通文化中广为流传,也渗透在了艺术中,越来越被用户所接受。
2 参与性设计
2.1 概念
参与性设计起源于60年代的北欧国家,它属于新时代设计,简单来说是让客户参与到设计中,让客户完成最后的步骤。可是到了后期因为观念产生了转变,因而更多地被用在了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等范畴。“参与性设计”的核心思想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出来,是一种更深的将客户融入到设计中去的理念。设计师必须在创新的过程中要与用户合作共同完成设计。
2.2 分类
现在,参与性设计被用户应用的范畴很广,任何形式都可以出现,它没有规定什么可以参与什么不可以参与。然而技能、社区、灵活性、模块化都是它们的相同特点。只要你以让用户自己参与,并且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为目标,你都可以用任何方式方法进行创作“参与式设计”。全部靠用户体验为生的物品,例如,电脑、手机、文具、水杯、书本等,都值得被设计师拿去实验,将用户的各种参与融入到设计中去。
2.3 参与性设计如何发生作用
科托拉.迪恩.迪克逊说过:通常来说,我首先会建立起一个平台,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提个问题,最后邀请大家融入其中。这是一场你问我答的对话”3。参与性设计追根到底就是“共享”,邀请观众进来参与,将观众变为“用户”,与用户同享设计。有许多用户为参与性项目出了很多力,但通过调查后发现结果使人出乎意料,用户之所以加入,不仅仅是因为设计自身很有趣,而且自己还能得到满足。经过共享,设计师在生活中创建了互动的平台,设计师和用户,甚至用户之间都可以经过这个平台获得自己想要的,他们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交流。逐渐的,设计师知道了用户所需求的,而用户也知道了设计师设计的过程,自己也能参与其中。
最好的参与性设计会从用户那里收集内容,例如物体运动及其行为和视觉形式,然后设计师将收集来的素材转化成大于初始收集的东西。最初的素材是来自于用户,简单且易于完成,例如,一个表情,一个文字,一下触摸,一缕头发,一个比划,一段语音。每当将用户这些简单的素材投入到更大规模的参与式项目中时,参与的用户就会看到这些内容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发展起来。比如乔纳森.普基的项目 “名人一瞥”,他将不计其数的用户拍的快照整合在一起,并与对应的参数相对照,最终一个新的音乐录像带被创建出来。这样用最简单的方法让用户快速参与进来,提高用户的积极性。
3 人人都能参与设计
如今,设计方案永远可以维持未完成的状态。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将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允许用户随意构建和添加。或许它们也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开放式项目去联系成百上千的用户参与进来。就像是一本给孩子的书中,成品的书里面只有简单的人物场景、简单的图画,里面没有一个文字。这些书需要孩子们去自行想象去编写一段故事写进去。这样每一本书最后都会拥有不同的故事,一样的人物场景却有成百上千的故事,并且独一无二。
在参与性设计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模块化。简单来说,模块化使得这些古板的设计变为活跃,打破了嵌入在设计内部的方案和进程,而不是将用户竞争激活。大体来说,模块化描述的是一组单位,或一组模块,通过它们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所以,我觉得模块化都是21世纪参与性设计、新时代设计的关键。
在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设计师们通常给用户提供的都是固定的成果。例如一套书籍,一张海报,一套包装设计。但是模块化可以打破这种固定交易模式,它们以更为开放的设计方案取代这些固定模式。比如伦敦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可定制存储系统,这个产品的外观像一个箱子。当用户把箱子组装好时,箱子就会在特定的地方显示出用户的信息。0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集装箱之前,必须与加入到产品的通信系统中。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需要人们参与其中,并且还要以有趣而充满创造性的方式参与其中。
最好的参与性设计并非完全开放,它们不是为了单单的参与而设计的,而是为了让用户在参与性互动中感到舒适而特别设计的。用户不仅很高兴参与到预先设定好的模块中,也满足于利用多种渠道和多种素材参与其中。日渐开放的参与性设计的例子触目皆是,比如自己制作的冰激凌,自己定制的鞋子,自己定制的项链等。
模块化作为参与性设计的关键,以重复和缩减为基础,在新时代设计大为流传。如今,模块化正脱胎换骨以应对参与性文化日益严格的要求。模块化为设计师和用户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协同工作所必须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说模块化引出了参与,而且模块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可以改变一切
4 乐享其中
伊杰.恩沃克里认为:“我们创造的东西应该大方并且足够自信,它允许你采用和适应它,甚至可以淘汰它,因为那也是一种参与形式。”4古老的品牌有着不易改变的风格,但是参与性文化会改变这种古老坚固的标识,可以试着将它们交给新一代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通常都愿意去改变这种标志,因为它们拥有不可预知的灵活性。新一代的设计师通过使用模块,将它们建立起标识系统,使用户看到不一样的并且具有灵活性的标识。
设计师通过拆分传统的单一标志来回应这些有活力的用户。埃迪.奥普拉,一位在纽约创建地图办事处的创始人 ,在迈克尔.洛克的指导下,运用为布鲁克林博物馆所做的标识系统创建了一个灵活品牌营销的早期案例。该体系包含了一个核心标志,周围是次一级的组件,变化成了八个基本形状。他表明这种形象蕴含了商标“不断创新”和‘永无休止’的理念。0
这种灵活的标示能够促使人产生参与的冲动,并且能让用户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活动。如今设计师认为,用户完成自我实现的倾向是通过品牌。换句话说用户确认自己的身份是通过购买品牌。也许,这就是参与性文化及其设计的意义所在。新一代设计师使参与成为可能,他们能让用户长时间积累正能量,为了自己本身的利益,有效的与品牌对话,将自己本身融入设计进去。
5 让参与设计成为可能
如今在21世纪,不论用户是否留意到,这些项目更加具有参与性是因为外部内容的流入。乔纳森.哈里斯与塞普.卡姆瓦尔合作设计了一个名为《我们感觉不错》的项目。这个项目从网络上收集关于人类情感的个人信息,并对其进行设计并与他人分享。每隔几分钟,系统就会从网络上猎取到包含“我认为”和“我感觉”的内容。收集到的这些短语同基本人口信息一起,被保存到一个不断增长的全球人类情感存档。自2006年起,哈里斯的系统已经收集了1300万种情感。通过创建有针对性的数据的替代观点,《我们感觉不错》指导用户建立有关的感情背后的个人叙述。0用户通过人口统计资料过滤信息,以便查看在各种不同环境下的情绪。这样的设计,便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
6 结束语
在未来,我们相信设计将会具有不固定性,可扩展性以及完成性,就像电视剧结局一样,观众更喜欢开放式结局,因为他们可以自由的想象参与其中。在这个浩大、复杂甚至迅速变化的世界,新一代的设计师如果不能快速做出相对应的改变,并且一定要看到用户所做出的贡献,否则就会被残忍的淘汰。所谓适者生存也不过如此。我觉得只有通过改变,设计师才可以全力投入到参与式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并且能接触到四周广泛存在的创新精神。
注释:
1 贝克莱尔.毕晓普:《共享,当代艺术档案》(剑桥,马塞诸色州: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怀特查威尔,2006年)
2 翁贝托.艾柯:“开放式艺术品的诗情”,《共享》,毕晓普,22页
3 科托拉.迪恩.迪克逊,《放弃传统的决策权》,2010年
4 伊杰.恩沃克里,《灵活性增加了品牌的价值》,2010年
[1]郭浩原. 集装箱建筑设计研究及适应性功能探索[D]. 合肥工业大学,2015.
[2]陈韬,邵之江. 大规模过程系统的结构化开放方程建模[J]. 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8(4): 34-35.
[3]姜莹. 论参与性设计[D]. 湖南大学,2003.
Discussion on Participatory Design
WEI Na *,SONG Jiaqi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earl river college,tianjin,301800)
Participatory design belongs to the new era design. It is simply to let customers participate in the design and let the customer complete the final step. The core idea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and it is a concept that deeply integrates the customer into the design. Now,participatory design is widely used by users,but skills,communities,flexibility,and modularity are all the same featur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articipatory design,form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were analyzed,and a popular type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topic,the participatory design better accepted by the customer. This article will tell readers how they will experience user engagement projects.
participatory design; To participate in; Modular; flexibility
J042
A
1672-9129(2017)06-0128-02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06.045
魏娜,宋佳琦. 浅谈参与性设计[J]. 数码设计,2017,6(6): 128-129.
Cite:WEI Na,SONG Jiaqi. Discussion on Participatory Design[J]. Peak Data Science,2017,6(6): 128-129.
2017-02-011;
2017-03-10。
魏娜(1982.4-),女,籍贯:天津,汉族,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基础教学。
Email:weina9966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