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探讨*
2017-04-14朱美燕
朱美燕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法政学院,浙江 宁波 310015)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探讨*
朱美燕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法政学院,浙江 宁波 310015)
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的探讨是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根据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以及研究生心理发展与需求特点,文章提出并分析了“课程教学法”“学科渗透法”“环境陶冶法”“咨询辅导法”“实践活动法”五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综合实施,不断建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体系。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在学研究生数量达到191.1万人,创历史新高。今后,我国研究生规模将持续扩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将达200万人。研究生是我国高级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主力军。因此,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的探讨就成为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亟需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现实依据
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的探讨,就要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研究生心理发展及需求特点出发。唯有此,我们所创新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才是有效、可行的,也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客观前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探索适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客观前提。为此,课题组于2015年对浙江省20所研究生培养院校的109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总体上看并不乐观,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调查中,约有87.2%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选择“基本同步”和“超前”的仅占12.8%。与此相似,在“你对目前你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问题上,仅有2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很满意”(1.8%)和“比较满意”(23%),选择“一般满意”(49.5%)、“不满意”(24.8% )和“很不满意”(0.9%)三项的合计高达75.2%。
调查中还发现,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体两翼”型工作格局。“一体”是指以“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为主体,“两翼”则分别是指“心理健康普测与建档”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认为,“一体两翼”型工作格局具有很大局限性。这是因为,它以服务少数研究生为目标,与以提高全体研究生心理素质为旨归的教育本真相背离。实践中,心理健康咨询辅导面向有需求的少数研究生,覆盖不到全体。心理健康普测与建档则是从全体研究生中筛选出少数心理异常者并予以重点关注。而研究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数量上也往往受限,活动功效难以最大发挥。
另外,从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来看,存在滞后性与单一性等突出问题。方法的滞后性是指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仅运用一些传统方法,未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不能与时俱进,未能对传统方法进行革新或创造性发展。方法的单一性则是指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仅运用一两种基本方法,未能从研究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出发,未能开发和利用一切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和立体式的教育。我们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的滞后性和单一性是导致其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
因此,无论是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满意度、工作发展格局还是从教育方法来看,都迫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从而建构起一套适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体系,以不断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二)主观条件:研究生心理发展与需求特点
把握研究生心理发展与需求特点是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主观条件。课题组调查发现,分别有70.6%、 4.6%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心理需求特点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特点“不一样”或“完全不一样”,只有2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本一样”。既然如此,与大学生群体相比,研究生自身具有哪些鲜明特征呢?我们认为,当前研究生大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身体发育基本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定型,学历层次较高,自我成就动机较强,对未来期望较大等。
在研究生阶段,除了要完成学术科研、学业毕业外,他们还面临着其他人生任务,如恋爱婚姻、择业就业等。这些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完成情况好坏,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就此而言,这些任务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源。心理健康研究已证明:适度的心理压力有益于个体健康,而当压力超出个体一定承受范围,则会损害个体健康。一些研究生在上述压力源的共同作用下,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甚至不堪重负,以致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被调查的研究生中37.5%存在心理问题,他们的强迫症、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显著性高于全国成人的常规模式[1]。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加之研究生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特别迫切。范红霞等通过自编《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总需求得分为160.9609,远超过理论中值135分,说明研究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2]。那么,研究生的心理需求有何特点呢?我们发现,主要有三点。一是需求形式多样化。他们希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课程等多样化服务。二是需求内容多元化。他们迫切希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在科研学业、恋爱情感、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等方面提供有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三是需求质量高端化。他们希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专职、专业、专家”化发展道路,为他们提供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心理辅导、实施专家心理授课等。
研究生心理发展与需求特点必然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别开来,要具有自身特殊性。调查中发现,有55%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路径与大学生的“不一样”。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直接等同、更不能简单复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板”,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化、超越。
二、 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方法
基于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状况以及研究生心理发展和需求特点,我们认为,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主要有:课程教学法、学科渗透法、环境陶冶法、咨询辅导法和实践活动法。它们共同构建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体系,以全面满足研究生心理需求。
(一)课程教学法
课程教学法是指在研究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专业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研究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一种教学法。它通过专员育人,能有效帮助研究生增强健康意识,预防心理疾病,达到心理保健、发展与优化之目的。课程教学法是一种直接的、显性教学法,它面向全体研究生,既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契合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真切关怀,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该方法理应成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遗憾的是,当前仍有许多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领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等诸多原因,没有把心理健康纳入研究生教育之中,只在少数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导致课堂教学法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处于边缘或缺位状态,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研究生迫切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应把心理健康纳入研究生教学计划,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认真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法,使课程教学法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缺位”到“有位”,从“边缘”走向“中心”,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实施课程教学法时,务必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以研究生心理发展及心理需求特点为依据,以当前研究生所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为导向,如学业、就业、婚恋、人际关系与职业生涯规划等,从实际出发,合理设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组织专家编写、出版具有较强针对性、现实性、操作性和指导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类参考用书。
二是科学、合理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由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主干课程)与其他相关选修课(辅助课程)系列课程组成,以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应包括知识课程、体验课程与活动课程,以帮助研究生获得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基本心理技能以及塑造相应的健康行为。最后,还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衔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化、延续与拓展。它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有所区别、有不同侧重,避免出现重复或雷同。
三是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教学法的关键。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如通过提高入职门槛、支持在职培训学习、鼓励出国高访或读博深造、提高薪酬待遇、落实专项经费、倾斜职称评聘、大力引进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等具体路径,以不断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
当然,课程教学法仅凭专门学科、专业教师一己之力,力量有限。若能利用与发挥学校一切资源与力量,必将大大增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法是指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该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他一切学科教学之中,把学科知识学习与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机结合,不仅使各科具有“心育”功能,而且也调动了所有教师力量,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主体,实现了“全员育心”。
心理健康是学校所有课程教学所应追求的首要而共同的目标,是整个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的整体工程,其目标任务不能仅靠专门课程“一己之力”来实现,而且还需借助其他学科之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发挥其他学科的“心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有效完成教育目标。学科渗透法是一种全面渗透的、间接的、隐性教学法,其目的是要调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切力量,充分利用学校一切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效弥合知识学习与心理发展之间的鸿沟,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同时获得心理发展。
不同学科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虽然它们都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但它们都具有“心育”之功能。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和艺术等,它们可以增智明理、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升华境界,给人带来愉悦和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科学如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由于它们都是对人类生活某方面知识经验的积累,蕴含着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坚强意志、坚定信念和积极行动,这些都将对人的心理健康发挥正面影响。既然一切学科都具有“心育”之功能,那么,通过学科渗透法是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标的。
运用学科渗透法的必备条件是:各科教师需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自觉主动地把心理健康融于本学科,而且以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去积极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心理素质。当然,我们应看到,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法仍处于缺位或被边缘化的今天,学科渗透法由于“苛刻”条件几乎难以实现。但我们坚信,学科渗透法因其调用学校一切资源而具有的强大力量,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三)环境陶冶法
环境陶冶法是指通过有意识地选择或创设有利于心理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使研究生置身其中,通过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法。这里的外部环境,既包括物理空间的真实环境,如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也包括网络空间的虚拟环境。它既包括人为改造的客观环境,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复杂人际环境。环境陶冶法通过发挥环境的“心育”功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是一种渗透式的隐性教育方法,具有容易接受、效果明显等优点。运用环境陶冶法的关键,是人对外部环境的改造和塑造,一切要以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价值尺度。
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是人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实践证明,良好的外部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规范人的行为、丰富人的精神,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相反,不良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不良人际关系则阻碍和影响着人的心理发展与健康。另一方面,人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人按照“物的尺度”和“自身尺度”,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积极改造,使外部环境为人服务,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与健康。
高校要重视环境的“心育”作用,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和谐友爱的人际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体来说,首先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进行净化、优化和美化,建设美丽校园。让学生在干净整洁、优雅宜人的校园环境中,接受心灵熏陶,提升精神境界。其次要打造高雅校园文化,发挥文化的育人、育心功能,以文化人涵养心灵。高校要为学生塑造求真、向善、趋美的高雅文化,在真、善、美的价值浸润下实现心灵和谐与人格健全的育人目标。再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建设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师生间民主、平等、真诚、友爱的人际氛围,在安全、温暖与接纳中促进研究生心理发展。最后要特别重视校园虚拟环境建设。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师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校园虚拟网建设成为师生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
在运用环境陶冶法时,高校还要自觉自为地借助于校内一切媒介力量,如通过校报、内刊、广播、电台、宣传窗、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营造出学校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进研究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发展心理素质。
(四)咨询辅导法
咨询辅导法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知识帮助研究生来访者克服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障碍,促进研究生成长的教育方法。它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从辅导数量来看,既有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也有一对多的团体辅导。从辅导载体来看,可分成网络辅导、电话辅导和书信辅导等多种形式。从辅导内容来看,包括适应辅导、学习辅导、恋爱情感辅导、人际关系辅导和择业就业辅导等。咨询辅导法是一种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它可以有效帮助研究生个体解决其在生活、学习、交友、择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其个性发展、完善人格、优化心理、激发潜能。
开展咨询辅导法的关键,是要求高校拥有一定数量、尤其是一定质量的心理咨询师。然而,在当前许多高校,受一些条件制约,咨询辅导法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功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38.5%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人员匮乏”是制约当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影响因素。在有关“你认为自己从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瓶颈是什么”问题上,有56.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工作任务繁重”。专业人员的匮乏以及工作任务的繁重导致心理咨询师难以很好地开展咨询辅导。因此,今后高校要进一步加大人、财、物投入,尤其是要组建一支有质有量的师资队伍,制定各项保障政策,使咨询辅导法成为深受研究生喜爱与获益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法。
在咨询辅导中,为缓解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匮乏与研究生心理咨询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高校可通过调用其他人力资源来加以实现。一方面,可通过研究生自身力量即朋辈心理辅导加以实现。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朋友给予心理安慰、支持和劝导的帮助。它要求在同龄人中选拔出辅导员,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再依靠他们开展咨询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可借助研究生导师力量,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研究生导师既是研究生成长路上的学术导师,也是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导师。研究生导师在接受必要的专业心理培训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发现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当前,网络已全面渗透到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借助网络,创新教育方法,为研究生咨询辅导助力。心理咨询辅导所需的私密性与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特点相契合,使得网络心理辅导颇受研究生欢迎。高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开展QQ或微信心理辅导咨询等。通过这种自助式网络心理辅导,实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
(五)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教师设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实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同身受,从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心理技能和塑造相应的健康行为,达到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认为,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知识教育,而是融合了内在的心理体验以及对外在行为的训练活动。前者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法来实现,而后者则需通过实践活动法来达成。课程教学法与实践活动法适用不同,但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发展并不是单靠课本、仅在课堂中就能形成,而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感同身受、身体力行才能真正形成。简言之,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实践活动是谁的实践活动?谁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我们认为,实践活动是属于学生、为了学生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才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照此,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仅用单纯的知识教育就能实现,还须通过实践活动这一根本路径,使个体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把外在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化,锻造个体健康的心理素质。
实践活动法是当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虽然在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中发挥了特定作用,但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一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常规化和制度化,呈现出随意性、零散性等特点,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二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比较单一,以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主,研究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选择面受限。三是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其主体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和提高。上述主要问题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法最大效用的发挥。
为进一步发挥实践活动法功效,今后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心理主题。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心育”功能。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只有那些与心理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才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项目时,不能偏离心理主题,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二是形式类型多样。教师要尽可能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剧(小品)表演、心理游戏等,使学生在多样活动中收获不一样的体验与感悟。三是摆正师生关系。在实践活动法中,教师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者、实践者。一切离开学生主体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活动。
对上述五种方法,我们认为,今后应着力发展课程教学法,努力实现学科渗透法,高度重视环境陶冶法,不断完善咨询辅导法,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法,从而建构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帮助研究生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使其成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中坚力量。
[1] 李金勇,王大伟.试述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压力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72-73.
[2] 范红霞,张媛.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73-77.
On the Innovating of Educational Method of Mental Health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ZHU Meiyan
(SchoolofLawandPolitics,ZhejiangUniversityNingboInstituteofTechnology,Ningbo310015,China)
The study of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ethod of mental health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for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demand,this research deeply explor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and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based teaching method", "the subject-related infiltration method", "the environmental cultivating method", "the counseling method", and "the practicing method", thus trying to construct the methodolog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tgraduates;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teaching methods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路径研究”(15JDSZ2050)之阶段性成果。
2016-12-05
朱美燕(1975-),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2.016
G444
A
1008-6285(2017)02-0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