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创业理论视角下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7-04-14卫晓京
卫晓京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内创业理论视角下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卫晓京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与专业教育相脱离、局限于对少数自主创业者的培养等等问题。根据创业理论,高校创业教育应重新定位:创业教育应重点培养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应与高校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相融合,特别要重视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内创业理论;高校;创业教育;内创业者
创业教育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与进步的过程。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活动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广义的创业教育定义:“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雇佣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由创业教育概念引申到高校创业教育,就是由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锻炼创业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开放性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创业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观点与内创业理论的内涵相契合。因此,本文将从内创业理论的视角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业教学模式僵化。一方面,创业教育教材内容笼统,教材知识难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效果不理想。可见,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对于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意义并不大。
二是与专业教育相脱离。创业教育设置的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到企业经营管理再到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等等,知识量大且内容宽泛,但却忽视了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投入精力不足,难以在创业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三是以培养少数自主创业者为主。目前,高校师生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让大学生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为提高就业率而鼓励创业。这种教育理念是对创业教育的狭义理解,脱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四是专业教师与创业指导教师各自为政。在许多高校里,专业教师负责课堂教学,而创业指导教师则往往由辅导员或具有管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两者很少针对专业领域的创业教育进行交流,更谈不上相互融合、渗透,不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
面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种种弊端,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内创业理论应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中,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扭转高校创业教育的滞后局面。
二、内创业理论概述
1. 内创业理论的内涵。内创业又称岗位创业,这一概念是1985年由美国学者Pinchot在其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的。他认为,内创业者是在已有的组织内部发挥创业精神、促成组织革新、使组织获益的管理者。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Peter F. Drucker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即可称之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也就是本文中所提到的内创业者,也称岗位创业者。实际上,目前学术界对于内创业者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有两个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一是内创业者存在于已有的公司体制内部;二是内创业者通过个人的创业精神及革新能力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使公司或组织获益。这里的管理者并不仅仅指企业创立者本人,而更多地是指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依据内创业者的定义,内创业者是指组织内部的、通过个人创业精神和能力促成组织新事物产生,从而使组织获益的管理者。而这些管理者所从事的创业活动即内创业活动。
2. 内创业者的素质。第一,创新思维与革新精神。内创业者不墨守成规,敢于对工作提出批评性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为公司开发新的项目、市场、产品等等,锲而不舍,乐此不疲,直到取得成功。第二,工作能力。内创业者勤奋上进,反应灵敏,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计划周全,有独立的思想观念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开展工作,乐于迎难而上并设法解决每一个难题。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能够自我引导,为自己和周围人创造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同时,内创业者善于迅速准确、批判性地吸收新事物,使自身的知识、素质、能力与时俱进,能够战胜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第三,专业技能。内创业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令人瞩目的业绩,专业技术过硬,对岗位工作的业务和规律有准确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凭借前瞻性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工作中融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将原有的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第四,进取心。内创业者区别于公司内其他普通管理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对成就的强烈追求。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内创业者敢于冒险迎接挑战,勇于独立决策,主动发挥自我作用,赢得企业和社会的肯定。
3. 内创业者的优势。内创业者既具有自主创业者的特质,也具备一般管理者的特质。与自主创业者相比,内创业者优势在于:第一,内创业者可以合理调动组织内已有资源,准确地把握机会,以便成功地进行创新活动。第二,在创新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组织与内创业者共同承担责任,因而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和成本。第三,内创业者只需要专注于创新活动本身,完成目标即可,而不必像自主创业者那样承担方方面面的事务。第四,具备某方面的技术特长,比自主创业者更懂专业技术,有利于快速、准确、科学地做出决策。
4. 培养内创业者的社会意义。内创业者的培养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目前,社会产业饱和度越来越高,比开创新企业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已有的企业充满活力和生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创新能力,而职员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不是自主创业者的专属品质,也不能仅仅依靠自主创业者本身来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企业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为现有的企业培育和输送内创业者。创业教育不仅使那些愿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掌握创办公司的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业理想,还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都具备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的开创精神。而内创业理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正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而且还能把握社会发展形势,积极主动地开拓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未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内创业者的内创业活动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使企业脱离发展困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
根据内创业理论,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将培养自主创业者和内创业者定为共同的目标。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提高多数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从以下方面实现转型。
三、内创业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重新定位
1.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内创业理论认为创新创业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能力。创业教育不仅仅要培养未来的企业家,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内创业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不局限于大学阶段,而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当赋予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受过良好创业教育、具备创新思维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进可成为优秀的创业者,退可成为积极进取的工作者,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中更具竞争力。2010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这是对创业教育事业的高度概括。其次,内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多数在校大学生。内创业理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理念不仅针对少数具有创业兴趣和创业素质的自主创业大学生,也包括普通在校大学生。让学生带着创业精神投入社会工作,将创新意识和能力运用于普通岗位之中。这种创业教育理念的覆盖范围更广,对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2.高校创业教育应与高校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相融合。内创业者的特质之一是具备专业技能。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在自己所擅长的行业领域内进行创新。这也符合高校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发达国家,许多高校已经由点到面逐渐形成了与各专业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进行嫁接,而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开发并构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并由专业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共同组建创业中心,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创业生态系统,有效地将人才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国内高校借助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器等载体正在不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进入就业状态,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使学生提前进入内创业者的角色,以便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更快更好地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和优秀的内创业者。
3.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高校的成功案例和国内高校的有益尝试提醒我们,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各自领域的理论讲授,而应当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开发。由专业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知识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在课堂上,专业领域前沿动态与创业创新知识相互融合、渗透;在实践中,通过创业大赛、创业项目、成功企业家指导等形式,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创业生态系统,辅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创业项目,并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职场和商场的实战演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吸引学生关注专业前沿动态,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内创业理论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和思路。以内创业理论为指导的创业教育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创办公司,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具备创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以健康发展,使企业和社会拥有不竭的动力。
内创业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指出一条更加理性和切合实际的创业道路。换言之,在普通工作岗位中尽职尽责、开拓进取,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更为稳妥的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减少创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使内创业者个人、企业及社会都受益良多。总之,内创业理论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1] 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9-73.
Considerations on Edu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rapreneurship
WEI Xiaojing
(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Shanxi,Jinzhong030619,China)
2016-10-20
卫晓京(1983-),女,山西运城人,山西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2.014
G647
B
1008-6285(2017)02-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