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意义困惑与对策*
2017-04-14陈全新
陈全新
(湖北医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意义困惑与对策*
陈全新
(湖北医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意义的困惑,产生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内在原因也有如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所以,消解困惑的根本之途在于大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同时不断改进完善外在影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意义;困惑;教学效果
我们调查发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在教学中所付出的大量辛苦劳动往往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存在投入大于产出和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现象。精心准备的“大餐”,可以说有的学生只是象征性地“尝一下”,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出不领情的神态。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情况。
其他调查也显示,当前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呈现出一种较复杂的心态,有的思政课课堂出勤率不高,即使保持了高出勤率,但听课率不高。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意义,为了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同学只占67%,而为了修学分的竟然高达70%[1]。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思政课“显性逃课”(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不到课堂)现象非常普遍,“隐性逃课”(人在课堂但他们进行的活动与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毫无关系)非常严重[2]。还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当代部分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对其未来发展的意义,在对思政课认知上存在很多误区[3]。
对此,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很有见地的分析与思考,但大多归结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不生动、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师素质不高等外在原因。对这些原因的分析很有必要,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同样的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实际效果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究其因,就在于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态度不同[4]。而之所以会有不同态度,根源在于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存在学习意义困惑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政课学习意义的困惑,这种消极心态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成为阻碍思政课德育功能实现的瓶颈。所以,研究分析大学生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并探讨消解对策,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意义困惑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意义产生困惑的原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学生自身内在原因是主要原因,外在的环境、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是次要原因,但也不容忽视。
(一)学生自身内在原因
从学生维度来看,导致其对思政课产生学习意义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思考的层次不够高。部分学生思考的问题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和生活领域,对于思政课中诸如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等很多宏大叙事觉得离自己太遥远而感受不到其重大意义,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重要意义感受不深。
2.眼界不够长远。部分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认为对自己就业有好处,能帮助自己找到好工作的就是有用的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专业课等;认为其余的公共课(含思政课)都是没用的课程,抱着可学可不学、听不听无所谓的错误想法。
3.思维的视野不够宽。部分学生仅是死盯专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专业之外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人文素质等这些思政课所要着重培养的素质的拓展。
4.实践活动范围不够广。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问题没有摆在学生面前,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中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等因没有很好掌握,也无法运用。
5.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把思政课当作专业课之外的“副课”来对待,觉得可学可不学,意识不到其学习意义之所在。
6.学习方法不够正确。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受到知识、阅历等因素的局限,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基本理论时,不能很好地联系国史、党史以及专业和自身思想实际,故对一些基本理论做不到感同身受。
7.对基本知识不够了解。有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什么这样最基本的问题都不甚清楚,对价值规律等一些具体知识也不甚了解,所以就谈不上感受其在社会实践中和现实生活中有何应用价值。
8.学习的热情不够高。少数学生对任何课程的学习都不太感兴趣,觉得学习很苦很累,更别说理论性强、有点抽象难懂的思政课了。
9.个性心理不够健全。新时代大学生这个群体大多从小生活在物质相对充裕,精神上得到宠爱甚至溺爱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群体意识、集体意识较差,加上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新鲜事物增多、社会多元化大发展,个性心理存在不足。不少学生娇生惯养,在性格特性上表现为任性、逆反、我行我素、自私偏狭,难以与人交往,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有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本身及其教学形式、思政课中的政治信念、思想信念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3]。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缺陷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其对思政课持消极态度。
10.理想信念比较模糊。当代大学生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经历的苦难没有切身体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刻理解,加之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缺乏真正认同,对政治不太感兴趣,故而认为思政课是大道理的说教,也不感兴趣。
(二)外在影响因素
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学习意义困惑,除了上述学生自身的诸多原因外,也存在外在的一些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教材、教学、考核、环境等。
从教师维度而言,很多思政课老师的第一堂课基本上不讲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一上讲台就开始讲课程基本知识,这也让学生失去了接受思政课学习意义教育的机会。
从教材维度来说,思政课四门课老教材基本上不讲课程学习意义,新教材虽说增加了绪论(或前言、开篇的话)和结束语,讲了学习意义,但讲得很简略,大而化之,基本上没有从学生视角展开详尽论述和说明。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知识化,缺乏与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分析,所以显得理论与实践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从课程功能特性来说,思政课课程的效用产生具有间接性、过程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让学生短时间内感受不到其学习意义。
从教学维度来讲,很多思政课教师所采取的基本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单一化“一言堂”,授课内容空洞化,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互动、引导、研讨和启发,对学生实际需要的关注和满足不够重视。在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有的老师也只停留在浅层次日常认知上,缺少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深度分析;有的老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仅当作知识,教学活动围绕考试展开,而不太关注学生是否信服,这也让一些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烦、抵触心理而不能做到以开放心态接纳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也感受不到其学习意义。
从课程考核角度来说,不少高校仍在沿用传统的标准化考试模式,这种模式注重的是对知识的考核,评价面狭窄,难以检测学生非智力因素、社会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也对学生产生一种不良导向,以为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不能真正明白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从环境维度来看,由于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贪污腐化、效率不高、官僚特权等问题困扰着青年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各种社会思潮包括不少负面消息在高校弥漫,使思政课主导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严峻挑战,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造成很大影响。如有的学生认为“谈政治很危险”“思政课是吹牛皮的课”“有些思想理论与现实不符”等,这些都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郁结,以至于对思政课产生排斥和否定态度,也就谈不上体会思政课学习意义了。
综上,我们认为,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学习意义困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内在原因,当然,也存在复杂的外在影响因素。
二、化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意义困惑的对策
鉴于以上原因分析,相应地我们主要从学生内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方面提出消解学习意义困惑的对策和建议。
(一)针对大学生的建议
没有一个大学生不想成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必须充分认识到接受思政课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即如何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学习意义呢?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1.提升自己思考的层次。即使是学生,但毕竟是大学生了,思考的问题不应仅限于自己狭隘的生活或专业领域,应对思政课所探讨的思想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哲学问题、国史党史问题、社会理想问题,以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贫富差距、腐败等进行深入思考,因为这些问题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2.长远地思考问题。思政课的作用和意义,不能以眼前或近期能否帮助自己找到好工作为判断标准。因为课程本身的功能定位也不在于此,而在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所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这些素质的作用不在管一时,而在于管长远的一辈子。
3.拓展自己思维的视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成为“有用的机器”。所以,大学生不应限于自己狭小的专业领域而不能自拔,而应尽量拓展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领域(含思政课),以便拓展自己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
4.拓宽自己的实践活动范围。大学生一旦广泛参与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这时就会对思政课所讲的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产生强烈需求,从而增强对思政课学习意义的理解。
5.端正学习态度。大学生要认识到思政课与专业课不是主课与副课的关系,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思政课主要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含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人文素质等),二者着眼于培养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不同方面,是交叉互补、相得益彰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6.改正学习方法。学习思政课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有两个向度的要求。第一,从理论到实际的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时,应联系社会现实、国史、党史以及自身专业和思想实际,感同身受地学习,身临其境地体悟,不能觉得思政课所探讨的问题与己无关,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第二,从实际到理论的要求。一方面,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善于寻求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善于对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发现其中的本质联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此外,学习思政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将学习教材与阅读精典原著结合起来,读教材可能会因为太抽象、理论性太强而觉得枯燥乏味,但阅读精典原著的感受是“原汁原味”的,能切实感受到伟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切实感受到“与伟人对话”的乐趣。这样会大幅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意义感。
7.加强对思政课基本知识的了解。只有先进入了思政课基本知识的殿堂,我们才会知道它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我们的大学生一直是“门外汉”,就不可能深切感受到思政课基本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意义。比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不知道的大学生能用其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8.提高学习热情。这个学习热情不单是针对思政课来说的,而是就所有课程而言的。一般而言,对学习保持高度热情的学生,对任何课程都会有同样的热情。因为这样的学生会深刻认识到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论什么知识,都应保持高度的热情,只要有了热情,学习就不会觉得苦和累。
9.健全个性心理。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集体生活,主动与人交往,不断增强自己的集体意识、群体意识、规则意识,增强自己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任性、逆反、我行我素、自私偏狭等个性心理缺陷,从而对各门学科知识包括思政课培养应有的适应心理和好奇感。
10.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没有方向的航船,所有的风都是逆风;没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所有的知识都可能感到是一种负担。所以,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使自己成为国家栋梁之才,首要的是坚定自己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这就需要加强对国史、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悟和认同。
(二)针对外在影响因素的建议
消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意义困惑,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外在的影响因素也要不断改进完善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从教师角度来说,思政课老师在第一堂课最好不要一上讲台就开始讲课程基本知识和理论,而应首先给学生讲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以便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心理过渡,从某种程度上消解学生之前形成的抵触情绪,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意义的认同。
从教材角度来讲,思政课2015年版教材虽增加了前言、绪论、开篇的话或结束语,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在阐述学习意义时应尽可能从学生视角展开说明课程学习的意义,以帮助在知识、阅历、眼光和境界有所局限的青年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意义之所在。同时,对课程的功能特性也要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让学生明确思政课的功能作用是管长远的,具有间接性、渐进性、隐性等特点,与专业技能课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确实不同。还有,在思政课教材的主体内容部分,应适当增加与社会难点问题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分析,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真实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从教学角度而言,思政课教师应尽量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等“填鸭式”“家长式”的教学方法,多采取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通过启发、互动等手段切实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及时围绕大学生关心的成长成才、就业、社交等问题开展教学,围绕学生最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存在疑惑的主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有些问题采用“两面说”(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观点)的方法,从而逐步消解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和抵触心理。我们相信,只要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东西,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他们就会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思政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从课程考核角度来说,有必要建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过程,注重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做法有活动评价法、档案记录法、调研法等。终结性评价侧重于结果,注重对学生进行分等定级。综合评价模式有利于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观念,使其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让其切实感受到思政课的学习意义。
从环境维度来看,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应营造重视思政课所讲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氛围。比如,学校除了重视思政课课堂教学外,应积极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学生活动、讲座、论坛等,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思政课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某种意义上是在进行思政课“隐性”课堂教育,回避了“显性”课堂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更具有渗透性。校园还可利用展板文化创造“软教育”环境,如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宣传语,还可利用网络构建渗透性教育,如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
综上,消解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学习意义困惑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学生自身对思政课学习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另外,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也要加以改进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学习意义困惑问题不是思政课教学中的小问题或普通问题,而是根本性问题。要进行有效的思政课教学,就必须解决学生的学习意义困惑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学习意义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转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消解思政课学习意义困惑问题。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意义困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1] 赵方圆.浅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现状及对策[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48-51.
[2] 喻刚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 王东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及其解决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4.
[4] 王立华.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原因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Confusion in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 Quanxin
(InstituteofMarxism,HubeiUniversityofMedicine,Shiyan442000,China)
At present, some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fronted with some confusion in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and for the situation there are both internal reasons involving students themselve,and external causes,like teachers, textbooks,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environment.Therefore, the basic way to resolve confusion lies in chang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view of the courses, while continuing to improve 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so as to fundamentally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meaning of learning;confusion;teaching effects
*湖北省2014年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意义困惑与对策研究”(省级编号:2014B258;校级编号:2014008)之成果。
2016-09-25
陈全新(1974-),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医药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2.012
G642
A
1008-6285(2017)02-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