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从微观生态学的视角
2017-04-14饶莹心
饶莹心
(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从微观生态学的视角
饶莹心
(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目前,大学生中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着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计划、没有学习毅力、没有团队合作等问题,本文从微观教育生态学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教育生态学原理,结合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改革与实践,对建立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微观教育生态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和空间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发展,这些高新技术被不断运用于推广到现在企业的经营与生产中,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要具有更高知识与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同时也意味着劳动者必须以更高的适应性、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开发自己的潜能,去追赶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工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工作于常熟理工学院某工科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第一线,对常熟理工学院在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诸多理念和措施有着一定的了解。
1.微观教育生态学下的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的内涵
国内普遍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相对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的自我建构过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自主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知识、敢于质疑问难。
教育生态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微观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研究,是依据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从生态环境、协同进化角度,以学生群体自我学习与能力发展为主体,探索在高等学校所属的二级教学单位,即与学生直接联系的二级学院(或系)微观领域,以大学生群体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主体,整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生课外活动、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等资源,探索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机制环境。
1.1 生态位原理与因材施教
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与之相关联的有竞争排斥原理和资源分享问题。在一个二级学院的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同的学生也占有各自的“生态位”。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机制时需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状态,坚持因材施教,保持教育公平。
1.2 限制因子定律与资源整合
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一些生态因素缺乏,或低于临界线,达到甚至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如果出现这样的限制因子就会抑制生物的生长。依据这一原理,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分析理念、资源、环节和管理等要素的客观限制性,从机制上排除其消极影响,精心营造促进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1.3 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与自主培养
生态因子的作用可以通过三种状态发挥出来,它们分别是最小量、最大量和最适宜量,最适宜量即最适度,是生态因子质和量的统一。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依据这一原理,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客观的认知心理规律。
1.4 教育节律与尊重人体生理节律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人,人是有各种生理节律的。不同的时间段人的生理状况和大脑活动状态都有着规律性的变化。要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安排教育活动,体现主客观统一。依据这一原理,营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环境的时候要尊重人体生理节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
1.5 社会性群聚与自主学习团队建设
生物的群聚程度影响到群体的动态,影响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害与有利关系的转换。群聚度的高低会对教育社群的活动与效能产生直接影响,“过”与“不及”都不是教育社群的最佳状态。依据这一原理,可以建立大学生学习团队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且团队的成员密度需保持在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即遵循“阿里氏原则”(Allee s Principle)。
2.国内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2.1 无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作为有别于传统初高中学习方式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大学生广为接受。对许多工科专业来说,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除了正常的授课以外,都会安排部分自主学习内容。但是许多工科生仍然习惯于高中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时反而方向模糊、目标不明,不能有效地自行分解学习任务,结果导致事倍功半。
2.2 无学习计划
大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较高。有些工科生的自主学习缺乏计划性,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步骤,大多数时候盲目跟从班上其他学生,其他学生学习时则随波逐流,没有制定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自主学习的总体规划与进度无法按期完成。
2.3 无学习毅力
很多大学生受到高中阶段的错误引导,片面的以为大学学习相对轻松,不花多大精力即可顺利毕业。在真正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才发现大学的学习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尤其是工科学生,不仅在理论学习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还须花很多时间完成实践环节。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很容易引起工科生心态失衡,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懒惰的心理,导致了工科生自主在自主学习阶段无法通过自身毅力坚持学习,影响学习成绩。
2.4 无团队合作
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都是凭自身的努力,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学习中少有团队合作的意识。而到了大学阶段,很多工科课程(尤其是实践环节)都需要几位甚至数十位学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何处理好个体与团队的关系、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工科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中小学学习阶段,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能很好的融入整个学习团队,最终造成这些人的自主学习始终游离于团队体系之外,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3.建立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
3.1 为培养工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一种新模式
如今的大学生接受了过多的应试教育,已经对自主学习感到茫然和陌生,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基本丧失自主学习能力,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式,学习状态不到位,学习效果不理想。建立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是期望通过制度环境的顶层设计,激发全体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促使每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3.2 有助于培养工科生的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
现有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听课,下课后师生的接触很少,师生交流的机会局限于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在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中,可以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的途径,诸如创新实践学分互认、专业课程项目驱动方式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研究式学习等,促使学生之间研讨交流,主动与教师对接互动。
3.3 有助于培养工科生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针对现在多数大学生学习被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中包含了实验开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等有效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探索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3.4 有助于提升高等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办学能力
高等学校的学生都是分布在学校所属的二级教学单位,这一级的环境会对人才培养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是因为从微观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展开顶层设计,才可以促进二级教学单位更好地整合资源,营造系统化的自主学习培养的微观教育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从而让全体学生受益。其中的多项实践内容,会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对于高等学校从基层做好教学质量保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常熟理工学院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
结合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学生培养方案,该学院依据微观教育生态学的不同原理,在学院范围内开展了诸多培养大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4.1 以创新训练成果的学分认可来促进学生研究性地开展自主学习
依托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先进测控技术联合实训中心等三个平台,以这三个平台的常驻学生为目标群体,开展了以创新训练成果的学分认可,来促进学生研究性地开展课程学习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即被这三个平台的常驻学生,按照各自的训练大纲要求开展自主学习训练,在达到前期规定的考核要求后,即可通过课程学分互认的方式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推行创新训练成果学分认可改革实践的一年间,就有近四十位学生提交了自己的课程作品。这充分证明了其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促进学生开展创新研究的积极作用,它使学生通过借助各种实验实训、创新训练平台,既达到了基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
4.2 以项目驱动形式的成绩评定来推进学生主动探索式课程学习
针对部分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开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即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抽取部分学生,让他们利用各种开放的实验平台,按照相关任务书的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一定数量的项目设计,并在实验室调试通过,待检查通过后再参加课程考试。相应的,课程考试加大了操作的考核比重,采用“笔试+实践操作”方式,把原来笔试试卷中的设计题和综合设计题改为操作题,考试在实验室里分批进行,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工程设计能力。
改革尝试的结果,是参与改革实践的学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证明了以项目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开展主动探索式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了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目的。
4.3 以内容分段式考核来引导学生重视过程学习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平时学习,避免考前突击复习现象,打破“一纸考卷定成绩”的考试现状,学院开展了以内容分段式考核来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即改变传统上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对一门课程采取分阶段考试,以此促进学生对每一阶段所学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院最终选定三门专业必修课进行改革,每门课程的考核均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可依据课程章节的连贯性等需要,分别进行具体的阶段划分。三门课程每个阶段考试的具体形式和其他课程的期末考试形式相同,考试最终成绩取三次阶段考试成绩的平均值。
此项改革实施一学期后,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在题型、题量及考试难度都相对加大的情况下,参与改革实践的班级学生的总体成绩相较过去有了显著提高。参与改革的任课教师均反映,实施内容分段式考核改革后,由于每阶段学习任务完成后都有一场考试,使得学生在平时也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促使其加强了对于过程学习的重视,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相应增强了,课堂纪律有了明显好转,达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效果。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5]范国睿.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7,(6).
[6]林国耀,连榕.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0,(1).
[7]郭胜伟,张稚鲲,谢松.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江苏高教,2012(2).
[8]王孝红.试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J].教育探索,2008,(10).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training mechanism——From the point of micro educational ecology
Rao ying-xin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shu 215500)
Currently,university students show lacking learning perseverance in autonomous learning,lacking learning plans,learning objectives and team spirit.From the point of micro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according to its principles,this adticle researchs and explores the establish of enginee ring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training mechanism,which has reformed and practiced in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Learning ability;Micro educational ecology
G642
A
2095-7327(2017)-10-0013-03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微观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立项序号为D/2015/01/88);常熟理工学院“教学内涵建设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微观机制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xnh2015013)。
饶莹心(1982.10—),女,江苏常熟人,硕士,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