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分析及教育引导
2017-04-14张发勤骆玲玲刘新龙
张发勤 骆玲玲 刘新龙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分析及教育引导
张发勤 骆玲玲 刘新龙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我国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大学生的教育改革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渐攀升,这直接导致在高校的毕业季,出现了不就业的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的产生具有诸多原因,其中,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主观意识选择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大学生的就业现象进行分析和教育引导,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利用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优势,建设全程的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就业观
1.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1.1 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的含义
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的含义是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高校生源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毕业生个人素质水平的变化所造成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待业现象。可以分为具备工作能力不愿意就业、具有工作机会不愿意就业、因为客观因素导致的不就业和主观心理因素造成的不就业这四种状况。
1.2 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的几种表现方式
高校毕业生的不就业现象虽然较为普遍,但究其根本,其表现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考研族”,它算作是不就业群体的主力军。在“考研族”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考研是处于其主观考量后的结果,少部分存在盲目跟风的心理。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又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成本的突飞猛涨让很多本科生的内心较为惶恐,他们希望通过考研来增加学历的含金量以增加未来择业的筹码或者说增加他们的安全感,这一现象在非重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较为常见,因为他们对前途不确定性的担忧要远高于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二是“考公族”。我国的传统就业观念认为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类似职业的稳定性很高,且福利待遇好,能够切实保证今后的职业生涯顺利稳定,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求安稳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就业心态。在这样的就业观念影响下,高校学生及其家长们都希望他们可以在毕业之后获得一个具有编制的职业,所以在毕业来临之际,很多人积极投入“考公”、“考编”的大军之中,有的人甚至在毕业之后的三四年还仍旧的执着于编制考试,足可见其盛行程度。
三是“啃老族”,在这一族群中,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占啃老族的80%以上。他们在大学毕业后仍旧选择不就业而依靠父母的养活。“啃老族”出现的原因多半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好,从小父母长辈的溺爱使他们失去在生活和社会中的独立自理能力,依赖父母成为一种难改的习惯,再加上懒惰和只知道接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而学不会付出,使他们在遇见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时只会退缩和逃避,挑三拣四错过最佳就业时机。良好的家庭背景也让父母对他们的就业督促意愿不强烈,于是导致“啃老族”的产生。
四是“自主创业族”,由于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物流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很多新兴领域的产生,为人们的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人也由此开始了“网购”生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重商意识也开始日益强烈,从商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开“网店”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分析
2.1.1 面对就业季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
很多大学生毕业生在面对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时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所谓“迷茫”就是对生活和工作没有头绪也没有方向。由一个在校生变成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这样的角色转变如果在自身定位不清的情况下,就会让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既想追求自己热爱的工作,又不得不考虑现实的种种,这会让很多同学在面临选择时背负着很重的心理压力,因而出现困惑迷惘的心理。
2.1.2 社会的负面压力给毕业生造成的失落心理
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状况了解是很浅的。由于一直在学校念书,很少参加社会的各种活动,而一些来自于教师、家长或者朋友的舆论很容易让他们对社会的真实情况了解产生认知偏差。当他们走向求职的时候,面对随之而来的碰壁,有些高校毕业生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认为“拼实力不如拼背景”、“只要有人脉就可以有一个好工作,而我没有人脉所以只能失败”等诸如此类的想法。
2.1.3 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价值定位
一些大学生没有清楚认识到就业形势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高等教育扩招培养出来的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让很多单位在招聘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也正是因为高校的持续扩招,很多大学的教育质量开始逐渐下降,高校的管理理念和后勤服务等并没有及时的跟上来,一些专业的设置也缺乏前瞻性,这使得很多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变得凤毛麟角[1]。而有的大学生又没有意识到自己专业技能不足,自我期许较高加剧了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的产生。
2.2 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分析
2.2.1 家庭环境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家庭环境会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家庭成员对职业评价的某些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家长的想法会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在不同父母的期望下,他们的孩子在就业过程中也会参考父母的建议做出不同的职业选择。父母的职业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多影响,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
2.2.2 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不匹配和就业指导的不充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人才出口已经开始呈现市场化,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却仍旧采取计划形式,导致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虽然高校在专业上的划分开始细化,但是却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变化,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毕业的大学生,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综合问题处理能力。在专业的设置上也与市场的需求不对等,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2]。
2.2.3 政府与社会在就业信息、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上的不到位
高校毕业生的不就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严重。就业信息是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前提,但是在当今的求职环境中,就业信息输出的不对等也造成了现在毕业生就业的不充分。如果毕业生不能掌握充足且可靠的就业信息就会失去自主择业的主动权,导致无法就业。而用工单位如果没有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资源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所影响。
3.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的对策引导
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也应当采取恰当的对策措施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以高校毕业生的自身主观因素为主体,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客观环境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
3.1 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转变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不就业现象,大学生应当从自身找原因。
一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转变不科学的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在观念上杜绝不就业的心理[3]。毕业生应根据自身能力的实际评估建立职业期望值,从基础工作做起,端正态度积累经验,转变自己是“高材生”的就业观念,高校的扩招让高校毕业生不再“物以稀为贵”,应当树立务实的择业观,不要过分追求高薪酬优环境的工作岗位,积极求职,主动就业。
二是转变非“铁饭碗”不去的就业观念。有的毕业生为了追求公务员等编制岗位,一年没录就再考一年,白白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又错失了就业的最佳时机。而有的毕业生在编制考试失利之后就积极转向私企或者外企,付出相应的努力获得了比等待编制岗位的毕业生更好的待遇,两者之间孰优孰劣一眼可见。
三是转变高定位的就业观,积极主动的创造价值。有的毕业生觉得自我条件良好,认为在就业中一定要选择大单位高工资的职业才能与自己的能力相称,但实际上由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用工单位所需要的实践经验,能找到这样的理想工作的概率还是很低的。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就算是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单位,如果庸庸碌碌毫无作为的话,也只能被残酷的淘汰下来。毕业生应该主动出击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积极主动的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
3.2 家庭干预下的就业引导措施
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的教育引导工作,来自家庭方面的职业指导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自我就业观念调试之外,家长也应当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有的家长在学生的就业问题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容易过分强调职业待遇缺乏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客观评估。有的一味的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相关的招聘考试,结果导致最佳就业时机的错失,给大学生的就业、择业造成重大影响。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也是家长需要做到的内容。通过家长的正确分析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恰当定位自己,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来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自己现有的条件,充分利用兴趣爱好的促进作用做出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当然,家长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好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其他专业知识进行广泛涉猎,鼓励孩子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以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带来的多样人才需求。
3.3 学校科学设置专业,做好就业指导
学校应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提出细致科学的职业规划。在学生毕业之际,做好学生就业信息采集整理工作,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或者邀请各大企业到校开展招聘活动,为学生积极就业提供便利和支持。在就业指导方面,学校作为大学生职前指导服务体系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帮助他们了解最新劳动力市场职位的供求信息。加强求职技巧的培训,提醒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增强就业的自信心。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趋势,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使所设专业能与当地经济需求实现有效对接,使学生在学成毕业之后能够有用武之地,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4 社会和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社会方面应该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构,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应当收集整理本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建立未就业大学生的实名制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就业服务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信息。各地人才服务机构之间还应该加强联系,实现各地就业信息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在扩大就业信息的同时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毕业生就业。
对政府而言,首先应推动规范的就业市场秩序建设。对大学生建立信用体系,跟踪其信用记录,建立规范信用评估机构和信用信息传输系统。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理顺政府的各项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政府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合法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4]。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就业扶持力度,各地政府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之下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条件出台相应的创业扶植政策,为创业大学生适度的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并要求各地政府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各项权益,在促进各地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推动用工单位选聘人才观念的更新,监督用人单位改善工作环境,树立“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和服务人才的意识,发挥企业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
不就业现象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大学毕业生主观意识上的不愿就业,这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包括大学生本身的多重协作来解决。学校、社会、政府要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多项措施,家庭教育也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为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求职观念提供协助,积极配合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1]单丹丹.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分析及教育引导[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2]麦克思研究院.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胡敏.高校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6):37.
[4]卞文志.统计未就业毕业生后服务应跟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8):24.
G646
A
2095-7327(2017)-10-0031-02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伴你同行:梦想起航工作室,(项目编号为Szzgjh1-2-2016-22);安徽省质量工程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创艺手工创客实验室(项目编号为2015ckjh100)。
张发勤(1983.5—),女,安徽霍邱人,硕士,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
骆玲玲(1986.6—),安徽定远人,硕士,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新龙(1988.10—),男,安徽明光人,硕士,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