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在国史馆的修纂活动
——以《史传事略》为中心
2017-04-14郭锐
郭 锐
宋湘在国史馆的修纂活动
——以《史传事略》为中心
郭 锐
通多对《史传事略·史局宋编修原书》的分析,探讨宋湘在翰林院国史馆的修纂活动,确定《史馆儒林传稿》的具体撰写时间。此外,以其编修广东儒林传、文苑传为切入点,力图使其九年的京官生活更加清晰明确。
宋湘 国史馆 《史传事略》 《广州大典》
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以诗名家,素有“岭南第一才子”之称。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嘉庆十年(1805)春,参加庶吉士散馆考试,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近九年的京官生活。据《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记载:翰林院设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讲、编修、检讨、庶吉士等职务。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掌撰著记载……修实录、史、志,充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由此可知,宋湘入职翰林院主要是从事史籍编修工作。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对宋湘的这段历史知之甚少。
笔者翻阅《广州大典》,发现其中收录有宋湘等人编修的《史传事略》一卷,是其出任国史馆总纂官其间,编修广东儒林传、文苑传的採进资料,弥足珍贵。香港中文大学藏有宋湘所书《史馆儒林传稿与覆谢澧甫书合卷》,其中的《史馆儒林传稿》正是当时宋湘编修儒林传的原始稿件。1笔者试结合其内容对宋湘任职翰林院其间,在国史馆的修纂活动进行剖析。
一
《史传事略》收录宋湘撰写的作品有《史局宋编修原书》《儒林传稿·胡方》《儒林传稿·冯经》三篇。其中《史局宋编修原书》是宋湘于嘉庆十七年(1812)写给朴石、澧浦的信札,对国史馆编纂儒林传、文苑传的入选标准、撰修体例、保存乡邦文献的重要性多有论述,现全文转录如下,其余两篇传文附于文末。行文中小字双行部分,用()注明:
(朴石、澧浦)两尊兄阁下启者:
国史馆开儒林、文苑两传之局,其凡例以著述为据。(其人现在者不收,经学成书者归儒林,诗文成书者归文苑。)以省、郡、邑志及各序、传、志、铭为本。(操笔者不得自出褒贬一语,凡入传语,皆须注明所本。)各省一人搜採,到京公阅公议,定其去取,然后分派纂修。弟滥竽总纂之列,吾粤即交弟一人搜採,然而去家万里,耳目又浅,凡乡前辈所宜入传者,姓字且不能尽记,何况著述。(不论科第,总以著述成家为主。)近日得见《香石诗话》,似乎乡先生之集,此君皆遍观,辄叹为通人。伏望两先生助我不逮,兼与香石共谋之。或已刻集,或即未刻集,所著不磨,俱当千古。
再凡可入传之人,自省、郡、邑志中已有之传,并散见于他人文集,如传、赞、志、铭之类,统望搜採寄来,一以为据,一以为本。大约屈、陈、邝三公别有千古,不入此数,其自梁药亭先生以后作者,万望留意,此非一人之事,一省之事也。若万一罣漏,亦非弟一人之罪矣。切祷!切祷!
再者,此局甫开,现在先办儒林。国初诸老自宜先纂,或陆续将以上所说寄来,亦可总之。淹通者在埜,使人怅怅耳!两先生其来乎?香石先生其来入翰林乎?此事弟可以拱手矣。念此,惟有焚香祷祝。此纸阅后,即示香石何如,恨与此君未识面,然深交矣,当不嫌唐突耳。弟碌碌,恐一二年之内请郡而出,此节极要紧事,故以奉求,切勿推诿,余不缕缕。
壬申二月十六日夜宋湘顿首
壬申年,即嘉庆十七年(1812)。文中朴石是刘彬华,澧浦是谢兰生,香石是黄培芳。刘彬华(1771-1829),字藻林,号朴石,番禺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翰林院编修。谢兰生(1760-1831),字佩士,又字澧浦,南海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宋湘与刘彬华、谢兰生私交很好,谢兰生的《常惺惺斋诗》卷二收录有《宋芷湾、刘璞石前辈、林訒斯同年、张友松处士过饮求是轩》长诗一首,记载了友朋之间的宴饮交流。2此时刘彬华正在编辑《岭南群雅》《岭南四家诗钞》等诗歌总集类著作,对岭南诗人群体十分熟悉。此外,因为两人都有入职翰林院的经历,所以宋湘在“凡乡前辈所宜入传者,姓字且不能尽记,何况著述”的艰难情况下,有“两先生其来乎”的邀请。
黄培芳(1778-1859),字子实,又字香石,自号粤岳山人,广东香山人。嘉庆九年(1804)副贡,能诗,亦工书画,藏书甚富,与张维屏、谭敬昭称“粤东三子”。或许正应了宋湘的“香石先生其来入翰林乎”这句话,黄培芳后来曾任武英殿校录、得赏内阁中书衔。毫无疑问的是,这三位学者对乡邦文献都十分熟悉,是当时广州文坛的活跃人物。
二
嘉庆十五年(1810),阮元出任国史馆总纂,总辑《儒林传》《文苑传》《循吏传》。国史馆是纂修历史的常设机构,隶属翰林院。按《清史稿》记载,其职官设置主要有:总裁、清文总校、提调、总纂、纂修、协修、校对等。总纂、纂修、协修各任纂辑之事。其中总纂满洲四人,蒙古二人,汉六人,纂修、协修无定员。汉总纂、纂修、协修以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按照规制,宋湘可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入职国史馆。宋湘与阮元有师生之谊,很可能是此时应阮元之邀加入的国史馆。两年后,阮元出任漕运总督,传稿的纂修重任转交到宋湘手中。此外,黄培芳在《史传事略引》中指出:“嘉庆十七年壬申,我国家肇开儒林、文苑两史传之局,总纂宋编修湘书来,徵吾粤先辈事迹。”由此可知,至嘉庆十八年(1813)出任曲靖府知府,宋湘有将近四年时间在国史馆参与传稿纂修工作,并有两年时间是出任总纂官,统领其事。
国史馆不论修国史还是其他史籍,都将资料搜集放在首位,并有明确的制度规
国史馆不论修国史还是其他史籍,都将资料搜集放在首位,并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宋湘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在信札中也一再提到保存文献的重要性。“此非一人之事,一省之事也。若万一罣漏,亦非弟一人之罪矣”,此语可谓至诚。鉴于此,他提出了四条具体的撰修建议:
1.不论科第,以著述成家为入传标准。
2.其人现在者不收,经学成书者归儒林,诗文成书者归文苑。
3.坚持广收博采。以省、郡、邑志及各序、传、志、铭为撰写依据。
4.撰文要有所本。操笔者不得自出褒贬,凡入传语,皆须注明出处。
经过刘彬华、谢兰生、黄培芳的统筹努力,撰稿于嘉庆十八年(1813)草就。《史传事略》收录儒林传2篇,文苑传6篇。具体参与人员,黄培芳在《史传事略引》中交代十分清楚:“是岁,吾师刘朴石太史暨谢庶常兰生,先上所辑儒林事迹,宋编修纂为胡方、冯经二传。继辑文苑事迹,培芳分辑得程可则、梁佩兰等事略。林孝廉伯桐辑得林蒲封事略。吴孝廉应逵辑得劳孝舆等事略。张孝廉维屏辑得冯敏昌、张锦芳等事略。”计有刘彬华、谢兰生、黄培芳、林伯桐、吴应逵、张维屏6人参与。经一年的搜集撰修,终于成稿。但此时宋湘已经出守云南,在吴荣光的帮助下,几经周转,才“咨入史馆,以备采择。”
现在看来,这8篇传记,共涉及传主24人,其中18人列入《清史稿·列传》,分别是:胡方、程可则、梁佩兰、王隼、方殿元、劳孝舆、何梦瑶、罗天尺、苏珥、许遂、车腾芳、韩海、冯敏昌、胡亦常、张锦芳、张锦麟、黎简、黄丹书。正如宋湘在信札中提到的:“各省一人搜採,到京公阅公议,定其去取,然后分派纂修。”虽有删减去取,但是在宋湘前期督导下,还是充分兼顾了广东文人群体入传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三
宋湘熟读经史,其著有《汉书摘咏》一卷、《后汉书摘咏》一卷,吟诵两汉人物达150余人之多。深厚的史学功力为其出任国史馆总纂官提供有力的保证。“淹通者在埜,使人怅怅”的责任心,又促使其竭尽所能,尽力保存乡邦文献。
宋湘在一首《即事》诗中称:“丁香开后海棠开,芍药牡丹相趁来。十载朝官诗一卷,三分花事七衔杯。” 其《燕台剩沈·序》也提到:“间遇登山临水,与夫交游唱和、书画题词之事,性不耐烦,多不起草,清酒三升,振笔挥扫为快。”给大家的印象是,九年京官生活,宋湘多以诗酒唱和度日。但是,通过对其国史馆修纂活动的考察,九年中有近四年效力于国史馆,其京师生涯也不是那么悠闲的,是忙碌的,是有所作为的。一个亟亟于乡邦文献搜集的学者形象,也越来越丰富清晰起来。
附录:
儒林传稿
编修宋湘纂
胡 方
胡方,字大灵,新会金竹冈人,学者称金竹先生。由番禺籍补诸生,久之充岁贡。讲求义理之学,敦崇实行。(南涧文集)年十二应童子试,广州司李涂某奇其文,延与语,谓当荐之学使。方端坐不答,亦不再至。总督吴兴祚闻其名,使其经三卷,前十卦起乾坤,中十卦起泰否,后十卦起噬磕。贲下经三卷,前十卦起咸
恒,中十二卦起损益,后十二卦起渐归妹,总为三十六宫,彖、象、文言五传分附经中,系辞以下五传合为一卷,十翼具
焉。(周易略解序)其释卦象以十翼为据,释爻词以彖词为本。河洛之数以周髀
经为宗,而旁及于笔算、筹算,随手指画,不差杪忽。尝谓此虽九章之数,非心手绝敏,未易精熟,盖学者鲜得其微云。(澧浦文集)
[1](清)宋湘等撰.史传事略[M].嘉庆二十年(1815)羊城富文斋刻本,陈建华主编.广州大典
[Z]第188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本.(另第97册亦收录,署名为黄培芳辑。)
[2](清)宋湘撰,黄国声校辑.红杏山房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清)谢兰生撰.常惺惺斋诗二卷[M].清稿本,广州大典[Z].第449册. [5](清)刘彬华辑.岭南群雅初集三卷二集三卷.清嘉庆十八年(1813)玉壶山房刻本,广州大典[Z].第497册.
[6](清)刘彬华辑.岭南四家诗钞四卷[M].清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广州大典[Z].第501册.
[7]李吾铭.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宋湘[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 [8](清)谢兰生著、李若晴等整理.常惺惺斋日记(外四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注释:
1 《史馆儒林传稿》未标明书写年月,李吾铭认为“当书于嘉庆十五年(1810)或十六年(181 1)。” 李吾铭著:《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宋湘》,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黄培芳在《史传事略引》中指出:“嘉庆十七年壬申,我国家肇开儒林、文苑两史传之局,总纂宋编修湘书来,徵吾粤先辈事迹。”由此可知,此稿件当写于嘉庆十七年(1812)。
2 李吾铭认为,宋湘与谢兰生的交游大约始于乾隆年间,并且指出香港中文大学所藏宋湘所书《覆谢澧甫书》可能写于嘉庆六年(1801)。《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宋湘》,第77页。此外,笔者翻阅谢兰生所著《常惺惺斋日记》时发现,其中道光元年(1821)六月十七日条,有“宋芷湾大世兄来,送普洱茶十饼”的记载。由此可见两者交谊之深厚。(清)谢兰生著、李若晴等整理:《常惺惺斋日记》(外四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页。
2016-9-17
郭锐,男,河南洛阳人,文博馆员,任职于中国客家博物馆保管部。研究方向为客家人物研究、古籍文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