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高校体育政策探究
2017-04-14杜国喜
杜国喜
【摘要】伴随着全民健身如火如荼的开展,如何在现实大众的体育需求中寻找平衡点,更加高效的培养高校体育复合型人才,利用高校专业训练和政策调整促使更多的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是当前大学体育政策发展调整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文献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不同策略探究学生参与视角下的高校体育发展方向,从表象问题挖掘当代高校学生面临的实际运动阻碍和困难,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制定高校体育政策发展原则,从保障校内体育自主选择权,推进校办与学生体育活动相结合,拓展校园内外健身资源,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平衡参与人群性别比例等方面探索学生参与视角下高校体育政策制定策略。
【关键词】学生参与 高校体育 路径探索 政策研究
一、学生参与视角下高校体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参与视角下高校体育发展现状
纵观小康体育、全民健身等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十几年,体育在大众族群中的印象和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换言之体育从一个相对不被重视、脱离于中国大众承认的正统文化地位一跃成为了当下时代文化特点。这既是政府及其宣传部门孜孜不倦的对全面体育文化推广和宣传的作用,也是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巨大体育事件在群众认知领域产生的冲击性影响,更是逐渐崛起的民众体育意识在后奥运时代的不断发酵。从当下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来谈,高校学生所表现的体育意识和运动特点可以视作为我国在当前阶段全面体育发展的特点表征进行样本化分析。
1.流行和时尚作为体育项目参与的重要依据
随着大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高校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水涨船高,这种消费化、时尚化的消费特征很大程度上逐渐影响到了学生对于校内自主的体育项目选择,传统学生热衷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虽然也在校园体育中占据一定地位,但是网球、羽毛球、夜跑、健身等项目也在校园内自由拓展,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校园,还出现了针对一些新型体育项目开展活动的社团、协会,譬如攀岩社团、马拉松社团、夜跑社团等。最近流行的“人鱼线”、“马甲线”、“反手摸肚脐”、“A4腰”、“锁骨放硬币”、“i6腿”等网络热词极大的推动了健身行业的发展,据统计健身报班人数一段时间内有10%-15%的上涨。观察这些新的体育项目出现的时间以及流行的频次,即可发现每一次的新兴运动项目的介入和流行与网络推动、明星效应是密不可分的。当代高校校园体育中受到流行文化影响的现象越来越多,对待体育抱有不同的态度和认知习惯的人也在逐渐增加。
2.体育训练的专业化意识显著增强
体育专业化意识增强也是当前校园体育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除去部分由于一时热情参与体育项目训练的学生外,在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不论从事何种运动,也不论学生在校园内自主活动或者是参与校外的健身会所,其专业运动意识都有比较集中的表现。一方面专业的指导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体育成绩,另一方面,专业指导也能够让学生放在训练的过程中避免身体的损伤。学生对待体育训练的专业化意识增强,同时也反映出校园内专业性指导的缺口,传统高校对体育专业师资投入不足,很多学生需要专业指导,却只能在体育专业同学的帮助下或自身的充电中展开练习。
(二)学生参与视角下高校体育发展问题
虽然当前部分校园学生群体健身发展呈现出新风气、新趋势和新气象,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当下学生参与视角之下的高校体育政策发展推广势头,但在长期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校园的体育政策推广、以及校园体育政策制定者对高校体育实际情况的不了解、高校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导致了一部分高校体育政策发展推广困难。
二、学生参与视角下高校体育政策发展原则
(一)以学生自身作为政策制定的中心原则
校园内部的主要构成首先是学生,其次為教师。故此在推动学生参与发展之际,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生中心论来看待校园学生参与推广的政策制定。从当下眼光中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参与的发展节点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学生作为参与者依旧是学校制定学生参与相关政策的核心。在制定工作原则的时候应该适度考虑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新一代年轻人在运动观念和接受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阶段校园的政策制定者就不能够依旧以老眼光衡量学生的体育运动馆和体育消费观念,将学生限定在“单纯的消费者”“必须加以引导”等观念中,学生有理由自由选择任何其愿意选择的健康体育的项目,而消防应该做好辅助工作,而不是对眼下已经成气候的校内运动风气进行干扰。
(二)以学生自主选择作为政策制定的主线
学生自主原则是校内体育政策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政策的引导或者对学生的强制性压制很大程度上只会打击消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破坏已经建立的约定俗成的学生选择环境。也不利于高校进一步展开学生参与推广活动,因此在政策选择中应该遵循学生的主体选择,特别是在学生越加倾向于选择一些较为冷门,进入国内发展较迟的项目,校方也因该予以支持甚至是鼓励,从自主性到多样性上,各方面保障学生的选择权,在学校能够提供的体育项目中,最大限度的依照学生自身的兴趣来选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
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3
(02):66-73.
[2]覃立.他律与自律视角下的学校体育——兼议体育养成教
育[J].体育学刊,2014(05):41-46.
[3]张磊,王健.身体: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视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6):57-61.